新加坡頻道 > 正文
 
新加坡“動刀”醫療體制
2013年08月31日 07:49:45  來源: 經濟觀察報 【字號 】【收藏】【打印】【關閉

  與這些政策相對應的,是由新加坡各級醫院和門診構成的等級分明的醫療服務體系。目前,新加坡的醫療服務分為“初級”、“次級及三級”、“延續及長期護理”共三級體系。其中,初級醫療,全國有18個綜合診所,佔到了全國的20%,剩下的80%為私人診所;次級及三級醫院,包括全國8家重組醫院及6所專科醫療中心,佔到了80%的比例,剩下的20%由16傢俬人醫院組成;延續及長期護理的醫療機構,有30%是私營機構,其餘的70%則是由志願和福利團體組成。

  隨着李顯龍宣布新的改革計劃和新加坡2020年遠期醫療目標的提出,新加坡現有的醫療體系和政策都需要做出改變。為了騰出更多的醫院資源,新加坡政府希望將慢性疾病的診治負擔轉移至社區診所。

  新加坡衞生部預測,到2020年,全國65歲以上的老人比例將達到9%至10%;到2030年,會達到20%,這意味着各種慢性疾病都會增加,同時,老年人的住院期都會較長,這也增加了醫療費用支出。

  王睦貴説:“未來我們在管理慢性疾病這方面必須要改進,現在,我們太過依賴醫院來治療這些慢性疾病,這帶來了很大負擔。我們希望這些疾病的治療讓更多的療養院、社區醫院和家庭護理來承擔。我們正在慢慢改變,現在有些病人不需要再去醫院看病了。”

  但這並不是新加坡政府在甩包袱,如果按照政策的安排,新加坡政府還要增加對這些慢性疾病醫療環節的投入。此前,新加坡只為政府所有的20%的公立診所提供補貼,但現在新加坡政府已經推出一個“社區保健援助計劃”。這一計劃下,即使去一些私立的社區診所看病,也一樣能夠獲得一部分的政府補貼。

  王睦貴稱:“我們每年的醫療保健預算是40億新元。絕大部分用在政府的補貼,大概是20億新元至30億新元。目前,政府還沒有明確新的計劃規模,但政府會滿足支出的。”

  改善融資架構

  主要依靠政府補貼和保險來為醫療買單的新加坡模式,並沒有出現看病難、看病貴的情況,而特殊的法制環境也基本杜絕了飽受詬病的醫療賄賂和腐敗。這得益於包括衞生部等政府部門在內的對醫院的有效控制。

  新加坡中央醫院是新加坡規模最大、歷史最長的公立醫院,但採取的卻是私營化運作的方式。這家醫院的運作模式聽起來有些奇怪:院長是首席執行官,同時還有專門的首席財務官;沒有股東,但卻擁有董事會。董事會成員大都由一些退休銀行家以及一些非營利性機構的人員構成;可以營利,但新加坡中央醫院同時也是一家政府提供補貼的醫院。

  8月22日,新加坡中央醫院首席執行官洪聰來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説:“新加坡中央醫院最低級C級別的病床有88張,是政府提供補貼的,按照病人和手術的不同來進行補貼。但同時,政府也允許通過一些高級病房和服務進行營利。我們有非常現代化的管理團隊和管理方法。這個與外界的公司運作和公司管理幾乎是一模一樣。”

  在新加坡,類似這樣的醫院並非僅此一家。這需要政府對醫院開支的有效監管,洪聰來説:“政府會經常查我們的境況,手術的情況、就診人數和案例等等,政府都有規定。政府部門還會核查是否動用了政府基金,是否真有這個病人。”

  新加坡中央醫院需要一個專業的財務團隊來控制收支平衡,政府部門更需要有效的控制。既要防止這些醫院的醫療價格過高,因為這不僅會遭致患者的抱怨,也會推高政府的補貼資金負擔;同時,也要防止醫院為了營利而佔用過多的公共醫療資源。

  洪聰來強調説:“我們是一個非營利性醫院。大約只有28間病房是用於營利的,而那些營利得來的資金,我們就撥出來用在醫學科研和教育方面。”

  這是新加坡希望借助市場力量來推動國民醫療服務提升的手段之一。新加坡醫療體系目前的融資模式主要包括:政府基於稅收的財政補貼、強制醫療儲蓄、保險計劃以及為有需要者設立的保險基金。但為實現2020年的遠期目標,新加坡政府希望能夠改善融資架構,以維持負擔得起的醫療保健系統。

  目前,為貧困人群提供醫療費用的醫保基金就是由政府出資,交給專門團隊來打理的。1993年4月,新加坡政府剛剛設立這個基金時,規模只有2億新元,到了2013年已達到30億新元,一年能夠産生約1億新元的利息。按照新加坡衞生部的計算,這已經基本可以支付特定群體的看病支出。而這個基金的規模還在不斷增長,政府也承諾如果財政有盈餘,還會不斷增加投入,提前為老齡化的到來做準備。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分享到:
延伸閱讀:
( 編輯: 余南 ) 【字號 打印關閉
010020030400000000000000011100001252875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