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頻道 > 正文
 
新加坡芽籠遍佈中餐店 華人新移民吃出“歸屬感”
2013年06月25日 18:39:31  來源: 中新網 【字號 】【收藏】【打印】【關閉

  芽籠吃川鍋——培養歸屬感

  原籍中國的客人佔了“巴蜀人家”顧客群的90%,主要因為餐廳口味純正。除了從四川請來廚師,店主每三個月也親自從中國帶進原料。魏琪説:“本地的辣椒和花椒都不如中國的來得香辣,一些湯底的調料香料這裡也沒有。有些原料例如鴨血,這裡也還沒法買到。”

  為了照顧居住本地的不同省市中國人對麻辣的口味,四川火鍋湯底都設小、中或大辣的選擇,辣椒花椒的數量一般也比中國減少許多。不過特殊情況下,“巴蜀人家”會特意提供第四種辣度。魏琪説:“很多四川人覺得本地的四川火鍋不夠麻辣,所以碰上四川人,我們就得叮囑師傅在大辣上,再加麻加辣!”

  李妍(30歲)兩年前和新加坡丈夫結婚移居本地後,就常和這裡的中國朋友聚會,還成立美食團,設立“獅城美食部落”以微信方式交換美食訊息。目前這個組織已齊聚了160人,定期周游本地中國美食。她自己和不少中國留學生一樣偏愛火鍋。

  三個受訪者認為,這是因為火鍋能讓眾多中國學生邊聚邊吃。“就餐過程輕鬆,想吃什麼就拿什麼,有辣和不辣的選擇,沒有點菜的問題,統一自助餐收費,對大學生來説相對划算。”三人七嘴八舌地分享了火鍋的好處。

  在芽籠領略大江南北飲食文化

  在“巴蜀人家”聊完、吃飽,周靖和李妍又把記者領到芽籠11巷的“劉大媽燒烤吧”。周靖興致勃勃地介紹説:“這是本地唯一讓客人現烤現切現吃的東北炭燒燒烤店,所用的燒烤器材和材料別具特色。”

  “劉大媽燒烤吧”2007年開業,當天接待我們的是夫妻檔劉岩(37歲)和張娟(37歲)。兩人都是土生土長東北人,約七年前在弟弟劉偉(36歲)安排下,從吉林延邊到新加坡來,三人一起開店打天下。劉偉來新10多年,已經是新加坡公民。

  張娟説,他們之所以在芽籠開業,是因為這裡保留了很多老店,也聚集了很多中國人。“走在街上有時恍惚感覺是中國的某個地方。加上吃燒烤多是晚上吃,芽籠夜間的人潮也比較多。”

  早期,新加坡人只佔了燒烤店顧客群的10%,現在則增至30%。為了照顧本地人的需要,燒烤店調整了食物的味道。“中國東北燒烤味道重,比較鹹,新加坡人口味偏淡偏甜。”不過口味也能相互適應。張娟説,剛開始很多新加坡人不敢吃動物內臟,如雞胗雞心,後來也發現燒烤內臟非常好吃。

  夫婦倆每年都要回東北兩三回,參考新的炭燒技術和菜色。張娟介紹説,不論用具和調料,都是他們從東北帶過來的。“單單調料就有二三十種。”

  周靖坦言,其實來新加坡以前,他在中國江西南昌生活,接觸的中國地方菜種類還沒有新加坡多。所以在芽籠逐漸看到越來越多的各色中國菜係,很受吸引。“來了以後,才在芽籠吃遍中國大江南北的菜係!”

  吃,讓中國新移民在芽籠找到了“家”的感覺。周靖一語道破:“你把吃解決了,很多事情都好説。食物上找不到點,很多東西都變得不太對勁!”李妍讚同説:“吃得好,歸屬感就來了!”(周雁冰)

   上一頁 1 2  

分享到:
延伸閱讀:
( 編輯: 余南 ) 【字號 打印關閉
01002003040000000000000001110000124910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