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頻道 > 正文
 
文泉:為什麼新加坡不顯擁擠
2012年12月18日 08:09:06  來源: 新華網-新加坡頻道 【字號 】【收藏】【列印】【關閉

    世界上除了摩納哥公國這個不到兩平方公里的國家外,就國家而言,新加坡可能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國家。在714平方公里的國土上,平均每平方公里大約就有7300人之多。這個數字還只計算了常住人口,不算短期逗留的遊客。2011年,總共約有1300萬人遊客到訪新加坡。

    但是任何一位到過新加坡的人都絕對不會覺得新加坡擁擠。恰恰相反,很多人都會問,新加坡的人都上哪裏去了?因為,除了旅遊購物集中的幾個區外,如烏節路、濱海灣及金沙綜合娛樂城,新加坡的馬路上,很少看到人群如織的情景。新加坡也不像世界很多大城市,到處聳立著摩天大樓,除了濱海灣金融區外,新加坡幾乎看不到很高的樓。映入眼簾的是大片的空地、森林、高爾夫球場,公園,即使在居民區內,也很少看到高密度的人流。

    歸納總結起來,主要可能是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使新加坡可以做到不擁擠、不零亂,不擁堵。

    第一,根據人的行為模式有序地設計和建設城市。

    新加坡城市規劃對人的行為模式有深入分析,認識到除了居家生活外,一般百姓日常出行最主要有四個目的,即購物(包括就餐),休閒,工作和孩子上學。為此,新加坡政府在有計劃的進行住宅建設時,把全島的幾乎每一個地鐵站建成了一個不同檔次的購物和餐飲中心,在社區裏也設很多大大小小的超市、小商品交易市場、菜市場和食閣、大排檔等,這樣,絕大多數的居民可以在5至10分鐘的步行路距間,解決日常購物餐飲問題。同時,政府在全島開辟有300多個鄰里和地區公園,每一個居民基本可以一出樓門,3到5分鐘就可以走進一個公園。新加坡的50多個工業園區也基本建在居民區不遠的地方,有些無污染的企業,離居民區甚至只有一步之遙。而絕大多數的中小學是鄰里學校,就設在社區之中,家長可以步行送孩子上學。

    這樣的城市規劃理念和實踐,把居民的出行盡可能的本地化(localization)。避免讓大多數人為了購物、餐飲、休閒、孩子上學等事進行長距離地出行,涌到某個固定的區域,在該區域造成大量人員的聚集和交通的擁擠。

    第二,開放式的城市建設。

    新加坡所有建有公共住宅的社區都是開放式的社區,沒有圍墻。更妙的是,所有被稱為“政府組屋”的公共住宅樓的底樓大部分是透空的,也沒有圍墻,變成了公共活動區域。這樣的開放式社區,使住在“政府組屋”當中的新加坡80%多的常住居民可以在社區裏和住宅樓之間自由穿行,而不需要都涌到人行主幹道上,形成大的人流。

    新加坡所有提供公共服務的機構,不管是醫院、大專院校,還是圖書館等等,甚至大部分的政府機關,也都是開放式的建築。基本都沒有封閉的大院高墻。人們也都可以在樓群間自由穿行。

    這種開放式的城市建設,最大的好處是為人們提供了無數可以選擇的路徑,把絕大多數的人從人行主幹道上分流出去,從視覺上,形不成人頭攢動,人流如織的現象。

   1 2 3 下一頁  

分享到:
延伸閱讀:
( 編輯: 畢秋蘭 ) 【字號 列印關閉
010020030400000000000000011108471241075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