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款産品不僅外型精美,而且非常實用。”近日,山東省德州市陵城區于集鄉葫蘆産業園工作人員吳愛華準時走進“唸唸有‘於’”葫蘆直播間,向粉絲介紹了新設計的葫蘆手包製品。
“粉絲對工藝品非常喜歡,有的還和我們交流創意,或者發來圖案定做。”據吳愛華介紹,普通葫蘆經過雕刻、烙燙、彩繪、勒扎等手法創作成工藝品後,與普通白皮葫蘆相比,價格能增長20倍。
葫蘆因諧音“福祿”而被賦予美好含義,自去年年初起,于集鄉利用閒置地塊種植葫蘆70余畝,以特色産業促進農民增收,當年收穫葫蘆5萬個,通過雕刻加工,産值達三十多萬元。
初戰告捷、信心倍增。今年,于集鄉成立綠勝股份有限公司,擴大葫蘆種植面積、延長産業鏈條,引導農戶抱團發展,從而實現村集體經濟壯大、農民增收、文化傳承的“三贏”。經推動,今年種植面積擴大到100余畝,並引進美果、八寶等10余個新型葫蘆品種,提升品相和産量。
“每畝大約可結出2000個葫蘆,每個葫蘆回收價在7元左右,扣除成本後,群眾畝均收入過萬元。”據大于集村黨支部書記於振華介紹,他們在盤活村莊周圍閒散土地的同時,鼓勵村民在自家庭院種植,進一步提升群眾收入。
産量提升了,如何讓好收成變成好收益?于集鄉將葫蘆進行浮雕、透雕以及烙畫等文創加工,以文化元素賦予葫蘆更高的經濟價值。該鄉聘請專家多次給群眾免費培訓,申請了“唸唸有‘於’”葫蘆烙畫商標,培養葫蘆加工非遺傳承人10餘人。同時,將3D打印技術應用於葫蘆工藝品製作,使葫蘆造型更加多樣化、精準化,讓葫蘆藝術品能夠更長久地保持其藝術價值。
不僅如此,該鄉在葫蘆加工過程中注重功能性開發,一些葫蘆被加工成葫蘆手包、葫蘆花籃、葫蘆風鈴等實用的家居用品,滿足不同消費者需求。
自去年年初嘗試種植,不到兩年的時間,于集鄉已實現由傳統葫蘆加工到文化創意的轉變,並成功打造出“種植—雕刻加工—銷售”全産業鏈。今年7月,“唸唸有‘於’”觀賞葫蘆作為“山東手造·優選100”産品,在山東省博物館展覽推廣。(劉雨新 張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