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記者從青島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的全市“公園+”工作開展情況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青島目前各類公園已達966個,其中城市公園330個、口袋公園622個、森林公園14個。預計到2025年底,全市各類公園總數力爭達到1000個以上。屆時,公園將遍佈城市各個區域,基本覆蓋城市各個角落。
今年,市政府將“開展‘公園+’文體科教活動100場以上”列入了市辦實事。截至目前,全市公園已舉辦不同類型、不同內容、不同形式、不同主題的“公園+”活動229場次,參與市民達1800余萬人次,活動覆蓋全年齡段,城市成為花園、樂園和家園的美好願景正在逐步實現。
公園城市建設縱深推進
在嶗山區深圳路體育公園,運動愛好者們或在網球場、足球場上揮灑汗水,或享受智能AR騎行終端帶來的全新運動體驗;在海之戀公園,游客漫步在濱海綠道上,感受着大海的浪漫;在太平山中央公園、浮山森林公園,公園節、藝術展覽、文化沙龍、音樂派對、健步行等系列活動的舉辦,讓市民們沉浸在一場場“綠色狂歡”之中……越來越多的高品質綠色空間,正成為運動愛好者的“戶外健身房”、有孩家庭的“遛娃地”、年輕人的“快充站”。
市民在深圳路體育公園體驗智能AR騎行終端。
為滿足市民對更多高品質綠色空間的期待,今年,城市公園建設也呈現出新特點。其中,備受市民關注的園藝公園項目進入收尾階段,象耳山園藝公園已完成總工程量的95%,閆家山運動公園完成總工程量的92%,預計年底前對市民開放。這兩處即將開放的公園前身均為園林苗圃,原本承擔着生産性綠地的功能。然而,隨着城市的快速發展,苗圃周邊早已變為生活區,居民密度明顯增加。為統籌解決國有苗圃轉型升級和更好滿足周邊居民生態環境需求的問題,“改圃建園”的創新模式應運而生。該模式不僅實現了苗圃用地的功能轉換,還着重於園藝體驗的構建,力求為市民提供親近自然、學習園藝知識的&&。
作為青島的城市“綠肺”,太平山中央公園、浮山森林公園正在不斷升級。太平山中央公園的基礎設施改造啟動,對8處原建築拆除區域開展環境修復,為市民建設更多的休閒空間。完成浮山幸福谷、榮軍湖節點建設,建成寧德路、勁松三路停車場,提供1000余個車位。浮山全民健身中心項目主體結構封頂。同時,太平山中央公園和浮山封山區域還開展了森林生態修復和森林撫育工作,栽補植大量鄉土樹種苗木。目前,全市67個山頭公園共建設綠道91.3公里,今年李滄區雙峰山完成6公里、嶗山區午山完成11公里綠道建設。
結合城市微更新,青島還充分挖掘城區邊角閒置地的“綠色潛力”,延伸市民的幸福半徑。市南區因地制宜建設寧國路鄰里社區口袋公園,方便市民溝通交流、協商議事;市北區大港三路等口袋公園融入兒童友好理念,全方位打造兒童友好空間;西海岸新區芯屏公園等項目積極推廣“公園+停車場”“公園+等候區”等建設模式,成為解決民生需求的重要舉措。今年以來,全市已建設完成口袋公園140個、綜合公園(社區公園)18個、城市綠道100公里、林蔭廊道35條、立體綠化86處;打造長效節約花境194處,共1.6萬平方米;完成了112個公園的適老化建設改造。
此外,青島公園業態不斷升級。利用現有建築和管理設施,引入書店、飲品店、文創、展覽、研學、娛樂等新業態,加速生態價值轉化溢出。太平山、浮山15處現有建築業態升級,最大限度便民、利民、惠民,太平山中央公園採取“驛站+活動+市集+游樂設施”相結合的業態升級模式,創造經濟效益約710余萬元;浮山森林公園依託13處驛站和開放空間豐富經營業態,舉辦精釀節、草坪音樂會、健步行等各類“公園+”活動,創造經濟效益約110余萬元。今年以來,全市公園增加自動售賣機51&,新增書吧、咖啡吧等新業態30處。每逢周末,團島山如是書店、太平山U型房咖啡吧、太平山6號房、浮山寧德路咖啡吧、“海之戀”公園咖啡吧等場所一座難求,已經成為年輕人熱衷的打卡地。同時,青島還組織開展了“國球進公園”活動,推動在公園中配建以乒乓球&等小型設施為重點的健身設施和儲物設施,構建完善城市社區“15分鐘健身圈”,為廣大市民就近健身提供便利。
各類“公園+”活動在浮山森林公園實現常態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園品牌建設方面,青島打造“青小園”品牌名片。繪製青島市口袋公園地圖手冊,將全市482處口袋公園的名稱、現狀照片、位置信息全部錄入高德地圖App,市民只需打開高德地圖,在線實時搜索“青小園”或具體公園名稱,即可獲得詳細的導航指引。
“公園+”帶來更多可能
隨着公園城市建設的不斷推進,“公園+”理念應運而生。“公園+”將公園作為城市綠色基礎設施的核心,通過與其他城市功能的深度融合,實現城市空間、功能、生態、文化等多方面的優化和提升。在青島,“公園+服務”“公園+體驗”“公園+文旅”“公園+運動”四大板塊有機融合,更好地吸引市民游客了解公園、走進公園、樂享公園,更好地親近自然、體驗自然,從而發揮公園為民服務的最大效能。
櫻花節期間,太平山中央公園人頭攢動。
4月,太平山中央公園櫻花會如約而至,吸引了大量市民游客前來賞花。活動期間,不僅推出了可愛的吉祥物“櫻櫻乖”,還精心規劃了多條賞花路線,同時舉辦了“大草坪咖啡節”、青島女子櫻花跑等一系列精彩紛呈的活動,通過“公園+文旅”“公園+體育”等模式,為市民游客帶來了獨特的春日美學盛宴,其間共接待游客達369萬人次。
6月初,以“美好,向園而行”為主題的第二屆城市公園節在太平山中央公園啟幕。活動期間,太平山中央公園與成都人民公園簽約成為友好公園,並成立公園會客廳,推出公益惠民大道,啟用首批無償獻血公園驛站,舉辦首屆兒童草地音樂節、Park Walk和“非遺在公園”等系列活動。其間,“向園而行-傾國青成”雙城相擁嘉年華活動在成都人民公園、太平山中央公園兩地舉辦,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示了兩個城市在城市建設、文化、旅游等領域的交流互動,受到市民游客青睞。
國慶假期期間,太平山中央公園再次成為熱門打卡地,舉辦了“非遺在景區”、巨報嘉年華、園藝市集、中國優秀典故楹聯書畫中堂展等活動,吸引了68.17萬名游客前來游玩。
……
從“獨樂樂”到“眾樂樂”,一場場“綠色狂歡”讓各類“公園+”更加精彩。而這背後,也離不開精細化、智慧化的管理。以太平山中央公園為例,公園將212公頃綠地細分為17個管理網格,每日有100多名安保人員上崗維持秩序,30多名網格員開展綠化和安全巡查,及時發現並處置隱患問題。同時,公園還成立了青年突擊隊,形成了一支高素質的管理隊伍。目前,公園還運用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打造智慧公園,實現了安全生産保障體系的全面升級,為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安全的服務。
此外,各區市也積極響應“公園+”理念,舉辦了形式多樣的活動。市南區燕兒島公園改造海邊驛站、聯動濱海棧道,充分釋放驛站活力,吸引大量市民游客,結合“海誓山盟”主題開展“公園+愛情”“公園+打卡”活動,提升游園體驗。市北區在浮山森林公園舉辦多場音樂會、寫生采風等活動,豐富市民文化生活。嶗山區在濱海一線舉辦各類音樂演出30余場次,並在小麥島公園啟動“公園+生活藝術匯”活動,海邊音樂會已成為小麥島一張獨特浪漫的名片。城陽、即墨等區市也通過組織形式多樣的活動,使公園的吸引力進一步加大、功能得到進一步發揮。
“綠色福利”將持續釋放
今年以來,“公園20分鐘效用”在社交媒體上持續發酵,為全國各地的公園帶來源源不斷的流量,也映射出人們對高品質綠色空間的更多期待。
為民植綠,還需久久為功。青島正以“山海人城融碧灣,紅瓦綠樹公園城”為發展目標,優化公園形態的城市空間格局,構建布局均衡、全齡友好、類型多元、服務優質的公園體系,引導青島自然與人文魅力地區的高質量發展,探索青島場景營城、綠色都市等城市建設新模式,科學開展生態修復,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生態價值轉化,建設安全韌性、自然友好、綠色生活的灣區活力都市。
為滿足不同區域群眾就近親近自然、休閒游憩、運動健身等需求,青島在系統分析城市公園綠地空間分佈均好性的基礎上,將充分考慮周邊群眾需求,重點選址公園綠化活動場地服務半徑覆蓋不足的區域,以及群眾需求較大而公園綠地總量不足的區域,增加口袋公園。到2025年,青島將結合綠地相關專項規劃,增補配置建設不少於50個口袋公園。同時,青島將以綠道有機串聯主要公園、山體、海域、河湖、濕地等城市綠色空間,打通城市綠道斷點,不斷織密城市綠道網絡。2025年,計劃建設綠道不少於30公里,構建布局均衡、配套合理的城市公園體系。
象耳山園藝公園一期工程進入收尾階段,預計年底前與市民見面。
在完善基礎設施方面,青島將結合公園綠地開放共享,積極盤活公園空閒空間資源,深入推進“公園+健身”“公園+體育”等理念。在公園中配建以乒乓球&等小型設施為重點的健身設施,以滿足市民的健身需求。2025年,青島將通過新建、改建等方式,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因地制宜選擇符合建設條件的場地,建設不少於50個乒乓球&等小型健身設施,完善公園健身服務功能。
記者了解到,2025年青島將繼續舉辦城市公園節、櫻花會、金秋菊展等活動。同時,受到廣大市民喜愛的“太平山脫口秀”、“非遺在公園”系列展演、“博愛無疆-與愛同行”大型公益活動也將持續舉辦。預計2025年全市將開展“公園+”文體科教活動150場以上,並持續強化“公園+非遺”“公園+科普”等文化屬性,不斷豐富“公園+教育”主題形式。
有人説,公園是城市的一道特殊思考題。公園能玩出哪些“新花樣”?在規劃運營過程中處理好市民需求、生態環境與城市發展的關係,急需探索新的發展範式。青島在“公園+”方面的實踐,無疑是一種有益嘗試。(記者 劉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