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城市隧道提升改造駛上快車道-新華網
山東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4 12/04 10:41:24
來源:濟南日報

濟南城市隧道提升改造駛上快車道

字體:

兩座隧道舊貌換新顏 濟南城市隧道提升改造駛上快車道

老虎洞山隧道夜景很漂亮。

兩座隧道舊貌換新顏 濟南城市隧道提升改造駛上快車道

石房峪山隧道現場。

  11月25日,在某大型房地産公司工作的王濤晚上下班後驅車緩緩駛入濟南老虎洞山隧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採用華文行楷書寫的“老虎洞山隧道”六個大字,顯得格外醒目。這不僅是對過往車輛的一種歡迎,也是城市文化與現代科技完美融合的一個縮影。緊接着,他發現隧道入口處特別設計了一個遮光棚,其上環繞着一條漸變色燈帶,隨着光線由暗轉明,就像一道彩虹橋般引領人們進入另一個世界。繼續前行,三道環形反光環依次出現,借鑒了高速公路隧道的設計理念,不僅美觀而且能夠有效提高行車安全性。側墻上鑲嵌着白色鋼石板,上面雕刻有臥虎山形的腰線圖案,既展現了當地特色又不失藝術美感。抬頭望向隧道頂部,他驚喜地發現一片璀璨的藍色星空頂,給人一種寧靜而深遠的感覺。“真沒有想到,不知不覺間,濟南的隧道已經變得這麼漂亮了。”王濤説,他還在石房峪山隧道見到了類似的情景,隨着濟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市民正分享着越來越多的城市紅利。

  一座座隧道穿山越嶺,蜿蜒前行;一個個“星空”閃耀洞頂,光彩四溢;一處處細節匠心獨具,彰顯擔當……老虎洞山隧道和石房峪山隧道提升改造工程,只是濟南城市隧道綜合提升改造工程的冰山一角。緊盯讓濟南城市隧道群“亮起來”“美起來”的目標,濟南道橋人攻堅克難、開拓創新,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按照“泉城特色、和而不同、一路一景、一隧一策”的設計理念,精心擬定了安全與通行相結合的隧道提升改造方案。不僅注重提升隧道的照明效果和行車安全,更在設計中巧妙融入了濟南的自然文化元素,讓城市隧道亮出了獨特的“星空頂、泉城藍”,成為展現濟南城市魅力和文化底蘊的全新亮點。這一改造工程不僅開創了城市隧道建設的新局面,更是對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生動實踐和有力詮釋。

  兩座隧道打造視覺盛宴

  “和人們印象中的提升改造工程不同,這次老虎洞山隧道和石房峪山隧道的提升改造工程除了修復道路的通行功能外,還重點進行了美化提升和環境改善,讓隧道成為市民上下班途中最美的風景線、娛樂休閒的最佳打卡地。”項目建設單位負責人謝雲海告訴濟南日報·愛濟南記者,這兩座隧道完工後,將呈現“一步一景、處處驚艷”“車在隧道行、人在畫中游”的效果。

  就拿隧道的鋼石板腰線圖案來説吧,老虎洞山隧道設計的是“山水泉城”—藝術化的歷史長廊,堪稱現代工程技術與傳統藝術完美結合的典範。建設者巧妙運用了“近實遠虛,近深遠淺”的視覺原則,通過光影的巧妙運用,使得隧道內的景象仿佛是一幅流動的山水畫卷,既增強了隧道的通行體驗,又賦予了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在隧道的腰線位置,他們還精心繪製了一幅蜿蜒起伏的“千里江山圖”。圖案不僅形似臥虎山,更似濟南歷史文化的長河,延綿不絕,博大精深,借鑒了中國繪畫中的“似像非像”藝術變形手法,使得圖案既具有山的雄渾氣勢,又充滿了藝術的靈動與想象。實體的山與條形虛線相互交織、虛實搭配、動靜結合,營造出一種既富有歷史感又兼具時代感的獨特氛圍。

  石房峪山隧道設計的是“石房映像”詩意盎然的時空隧道,更注重於傳統元素與現代審美的融合。石房映像取自石房峪山,石房峪山因山頂石房子而得名。石房峪山隧道內部採用了雲紋、古建屋脊、石坊等造型元素,這些元素被有機地排列組合在一起,深淺搭配、高低錯落、粗細有致,構成了一幅充滿詩意的畫卷。雲紋作為中國傳統圖案之一,寓意着吉祥如意,也象徵着濟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而古建屋脊和石坊則是對濟南悠久歷史文化的直接體現,它們讓人們在行駛中仿佛能夠觸摸到泉城厚重的歷史文脈。高低起伏的連續造型不僅使得隧道內部的空間感更加靈動簡約,更與濟南山水之城的氣質相輔相成。整個設計方案既充滿了傳統韻味,又不失現代感,讓人們在行駛中既能感受到濟南的歷史文化底蘊,又能領略到獨特的自然風光。

  兩座隧道採用的視廓燈被稱為“會呼吸的燈”,也是本次工程的一大亮點。所謂視廓燈,就是在建築物外墻角布設的護欄管燈或者LED燈帶。夜間開亮後,整個建築物的輪廓就顯露出來,顏色多樣,非常漂亮。

  能呈現呼吸效果的視廓燈,不僅為隧道增添了獨特的視覺效果,還在安全性和節能性方面帶來了顯著的創新。呼吸效果的視廓燈通過其動態變化的光線,為駕駛員提供了更為清晰的視覺引導。這種動態效果使得隧道輪廓更加鮮明,有助於駕駛員在行駛過程中更好地判斷隧道的走向和邊界,從而有效減少偏離道路的情況。

  呼吸效果的視廓燈通過其獨特的視覺效果,為隧道內部環境增添了藝術感和美感,起到了美化環境的效果。這種設計不僅提升了隧道的整體品質,還使得駕駛員在行駛過程中能夠享受到更加愉悅的駕駛體驗。採用了先進的動態照明技術,通過控制LED燈的亮度和閃爍頻率,實現了光線的呼吸效果。這種技術不僅提高了照明的靈活性,還使得隧道照明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

  該項目現場管理負責人馬寧波告訴濟南日報·愛濟南記者,“會呼吸的視廓燈”在提升視覺引導、安全性和美化隧道環境方面有着顯著的效果,並在動態照明技術、節能環保和智能化管理方面實現了創新。這一設計不僅為隧道工程帶來了全新的設計理念和技術手段,還為駕駛員提供了更加安全、舒適和愉悅的駕駛體驗。

  隧道星空頂也是必備的項目之一。兩座隧道“泉城藍”景觀長廊的設計靈感來源於當地豐富的泉水資源,藍色象徵着泉水的清澈與寧靜,將這一特色融入道路景觀設計中,既展現了地域文化,又提升了城市形象。通過照明、裝飾和色彩搭配,創造出一種仿佛置身藍色泉底的沉浸式體驗。駕駛員和乘客在行駛過程中,仿佛在泉水中穿行,感受泉城的獨特魅力。點點飾燈設計靈感來源於星空,夜晚時分,燈光點綴在藍色的背景中,宛若星光閃爍,為駕乘人員提供了一種夢幻般的行車體驗。

  馬寧波告訴濟南日報·愛濟南記者,濟南隧道改造提升,主要圍繞提升安全性和舒適性開展,以最小投入獲得最大收益,好看但不奢華,通過改造提升,更具實用性、更節能,極大地增強了市民出行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多項創新勇立潮頭

  一個國家只有擁有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把握先機、贏得主動。這對一個單位、一座城市同樣重要。在隧道的提升改造過程中,濟南道橋建設者攻難克難、主動創新,在提升行車安全、降低敞口段噪聲、加強節能減排、探索分佈式光伏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成為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風向標。

  分合流引導方面,建設者在隧道內部分合流處設置反光環,是提升行車安全的重要措施。通過合理設置反光環,可以優化隧道的照明效果,提高照明亮度和均勻度,減少照明盲區。在合流處等關鍵位置加強照明,可以幫助駕駛員更好地判斷前方路況和車輛情況,提高行車安全性。

  濟南道橋在燈光節能方面積極創新。以節能的平板燈取代點光源照明,並依據車輛通行狀況以及隧道運行管理需求,設計了多種不同的燈光控制系統。其中,漸變式控制系統在隧道內外設置了光感系統,能夠根據隧道內外的天氣變化,適時調整隧道內的照明情況。此外,還首次提出“高峰”“平峰”“深夜”隧道光照模式。按照車輛通行情況和隧道運行管理需要,燈控系統設置不同場景,有效降低了能耗,實現了智能化管理。

  為深化交通運輸領域與新能源系統的深度融合,創新城市隧道場景下新能源光伏項目的試點應用,充分利用城市橋隧附屬設施可用空間,為隧道運行提供綠色、清潔的能源供應,降低隧道運營成本和碳排放量,建設者在石房峪山隧道明挖段頂棚建設分佈式光伏。一般來説,分佈式光伏的儲能設備成本高,使用壽命有限,而城市隧道24小時需要照明供電,在石房峪山隧道建設分佈式光伏不需要儲能裝備,光伏發電直接用於隧道供電,這大大降低了分佈式光伏發電設備的建設成本。根據前期設計,建成後預計年發電量達到57萬千瓦時,能夠滿足隧道八分之一的用電需求。按照火電煤耗每度電耗標準煤326克,投運後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186.15噸,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451.09噸、二氧化硫排放量約3.28噸、氮氧化物排放量約4.92噸。

  這是我市首次利用隧道的閒散空間建設分佈式光伏。隨着交能融合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石房峪山隧道分佈式光伏將成為推動交通行業綠色用能轉型的重要試點。未來,建設者將以該案例取得的經驗為參考,繼續深化交通領域新能源的開發利用,為實現濟南市城市交能融合發展貢獻力量。

  在隧道的車行橫通道設置具備自動響應功能的橫向擋板,在運維安全方面實現了重大創新。在正常通行狀態下,通過保持擋板關閉,可有效隔離車行橫通道與主行車道,避免不必要的交通干擾和潛在風險,確保隧道內車輛的通行安全。而一旦隧道內發生火災等緊急情況,這些橫向擋板能夠迅速、自動地打開,為消防車輛或緊急救援車輛提供暢通的通行路徑,確保救援力量能夠迅速抵達火災現場,顯著縮短響應時間,提高火災應急處置的效率。這種智能化的設計不僅體現了對隧道運維行車安全的周密考慮,也展現了現代隧道在應對突發事件方面的技術進步和創新思維。

  交通噪聲對居民生活的影響很大,為了積極響應民生訴求,提升居民生活質量,建設者在本次提升改造工程中採用了一系列綜合降噪措施,能夠有效地降低隧道內的噪聲水平,為周邊居民創造一個更加舒適的生活環境。首先,在臨近敞口段的洞內設置了吸音塗料和吸音板,能夠有效吸收聲波,減少聲音在隧道內的反射和傳播,從而降低噪聲水平。其次,對隧道洞內及敞口段路面換鋪了高粘高彈降噪路面材料,這種材料能夠減少車輛行駛時産生的噪聲,進一步提升降噪效果。此外,敞口段側墻還設置了吸音板。這些吸音板不僅具有優異的吸音性能,還能美化隧道環境,提升整體視覺效果。同時,為了進一步增強降噪效果,本工程還將敞口段聲屏障換新、加高,並將加高部分換為更為輕便、性價比更高的膜結構。

  在隧道工程的智能交互設計領域,建設者引入了先進的隧道綜合管控雲&&。這一&&不僅實現了隧道內部的通風控制系統、照明控制系統、消防控制系統、交通控制系統、閉路電視監控系統、火災報警系統以及緊急電話系統的多系統聯動,還通過設置應急預案,顯著提升了在緊急事態發生時的應對能力和處理效率,極大地降低了人工操作的需求,從而有效減少了人員成本,提高了整體運營效率。

  一些小的細節創新同樣是建設者很重視的。比如,他們在隧道出口加強段增設了照明設施,避免因光線突變引起駕駛員不適,消除所謂的“黑白洞效應”。地面上也有相關警示或者提醒文字,讓駕駛者能及時注意路況變化,確保行駛順暢無阻。

  “橋漸變化 隧越靜好”融入市民生活

  像上述兩座隧道一樣,濟南其他隧道也在加速“亮起來、美起來”。就拿開元隧道來説,作為省內第一條系統性綜合性改造的市政隧道,建設者僅用了200余個晝夜的不懈奮戰,就讓其“舊貌換新顏”。改造後的開元隧道,滲漏水得到了極大改善,“增亮”和“降噪”效果明顯,行車舒適性大幅度提升,新增隧道監控系統實現了隧道結構的實時監測、評估和預警,大大提升了隧道數字化管養水平。

  建設者還打破常規,以“有解思維”破解了開元隧道非機動車通行難題,開創了國內長隧道非機動車通行之先河,解決市民繞行和機非混行難題,成為全國首條可滿足非機動車安全通行需求的城市長隧道。

  新建的望岳路、青龍山、鵲山、濟濼路等隧道,從設計之初就注重燈光亮化,並逐步融入泉城元素,成為濟南亮麗的風景線;旅游路轉山隧道、龍洞隧道結合病害治理實施綜合改造提升,受到社會各界廣泛讚譽。

  今年“十一”長假期間,“山東的路、濟南的隧”成為網絡上的熱點,很多外地游客對山東的高速公路和濟南的城市隧道讚不絕口,認為“山東的路”平整得讓人犯困、“濟南的隧”優美得讓人驚嘆。改造提升後的濟南隧道群因為辨識度高,安全性、景觀性、駕乘舒適性有了明顯提升,經過權威媒體和自媒體的宣傳後,在網上已經唱響了“濟南的隧”的品牌,極具濟南地域文化特色的“泉城藍、星空頂”最美隧道群,成為眾多網紅爭相追逐的打卡地。世界首座雙向八車道特長隧道——漿水泉隧道,也被網友重新提起,成為濟南交通基礎設施的驕傲。

  錨定“暢安舒美優”的目標持續奮鬥,濟南市道路和橋隧服務中心在全力打造“橋漸變化 隧越靜好”“守夢全城·暢行365”文化品牌的同時,以橋隧設施品質提升行動、安全提升行動、科學養護行動、智慧監測行動、服務升級行動為抓手,切實提升行業服務品質、保障能力、風險防控能力、創新驅動能力,以“民生道橋、品質道橋、清風道橋、數字道橋”理念擦亮“濟南道橋”名片,讓“橋漸變化 隧越靜好”強勢融入市民生活,不斷提升幸福感、獲得感和滿足感……

  “高質量發展,就是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濟南城市隧道群的提升改造是一項系統工程。根據隧道現狀,堅持‘因地制宜、安全可靠、經濟適用、綠色環保’的原則,綜合考慮隧道運行年限、病害情況等諸多因素,兼顧財政資金投入,新建隧道要結合《城市隧道景觀亮化指南》指導施工,在役隧道要結合遠期大修改造分類提升改造。”濟南市道路和橋隧服務中心主任李君強信心滿滿地告訴濟南日報·愛濟南記者,2024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攻堅之年,也是打造省會綜合立體交通網,推進現代化交通建設的重要一年。他們以“項目深化年”為總牽引,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以黨建匯聚奮進力量,加大橋隧設施建養力度,提升行業現代化治理能力,主動擔當作為,堅定實幹步伐,在推進交通強省建設中奮勇爭先,開啟濟南橋隧養護事業新征程……

【糾錯】 【責任編輯: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