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盼著這一天,一大早就起來了,早早來等着。”12月2日清晨,青島市城陽區紅島街道殷家社區居民劉峰群難掩內心的激動,早早便趕到抓鬮分房儀式現場,在歡騰的鑼鼓聲中,如願抓到了心儀的房屋。“我是第一位抽號的,抽到了1101戶,全家人都很滿意,計劃早點裝修盡快住進來。”剛剛抓完鬮,劉峰群便開心地暢想未來。
12月2日,城陽區紅島街道殷家社區舉行居民抓鬮分房儀式。劉棟 攝
一頭連着民生,一頭連着發展。自去年以來,城中村改造多次被中央重要會議提及。尤其是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加快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青島城中村改造工作一直積極穩步推進,主城區範圍內鄭州路片區、河西片區、鹽灘片區、張村河片區、十梅庵片區、白沙河片區等群眾期盼多年的片區均啟動改造。
2024年,青島城中村改造的步伐繼續加快——截至目前,27個村、2.5萬套已封頂;7個村、4300戶完成回遷;10個村、9000戶完成抓鬮分房。臨近年底,全市還將發起本年度回遷熱潮,城陽區、西海岸新區、即墨區等至少還將有4個村莊陸續回遷,加快實現百姓安居夢。
建設標準和商品房一樣好
時已入冬,天氣漸寒,但有條不紊的安置區回遷工作溫暖着每一位居民的心。11月30日上午,坐落在張村河畔的劉家下莊社區安置區迎來回遷抓鬮儀式,478戶居民提前半年喜提新房。一棟棟樓房錯落有致,寬敞大氣的小區大門,精緻優美的景觀設計,兒童游樂設施和休憩健身場地等一應俱全。
“我們優化搬遷安置補償標準,通過兩代補差、上靠面積、獎勵面積等政策優化措施,安置面積可達到180平方米;戶型設計上,分別做了70、80、90、110、130平方米,每戶基本可以分到兩套房子,解決群眾居住需求。”嶗山區城市更新推進中心前期推進科科長蘇莎説。
“變化太大了,前幾年這裡還是一片舊村,這麼快就變成配套完善的現代化小區了!”對於居民王女士而言,改造前,村裏的老房子雖然承載着許多回憶,但居住環境確實有待改善,如今的新小區不僅環境優美,而且設施齊全,讓人眼前一亮。記者注意到,劉家下莊社區內還貼心配建了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點以及電動自行車充電車棚,充分考慮了居民入住後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雖然是安置房,但建設標準和商品房一樣好。”不少居民發出了這樣的感慨。“我們優先把好的地塊留給安置區,戶型設計、配比、規劃方案等選擇權交給居民,優化空間布局、提高居民得房率。加快構建‘好房子’樣板,按好房子建設技術導則要求,提升低碳環保、安全耐久、智慧科技、宜居便利等方面設計建設水平,打造張村河、長澗、河西、趙村等一批好房子典範項目。”市住房城鄉建設局住房發改處處長李克先説。
今天在殷家安置區回遷現場,望著嶄新舒適的新房子,470多戶居民喜笑顏開。殷家安置區共有2個地塊,建設25個樓座,小區整體採用現代風格,共設計6種戶型,面積為70-120平方米。值得一提的是,項目以建設人民滿意“好房子”為目標,採用現代設計風格,景觀設計中融入了漁船、曬麥場、古鹽井等老物件和老場景;配套建設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社區衞生服務站、老年服務站等,讓居民既能留住鄉愁,又能享受現代化生活的便捷。
青島將在提高安置房品質要求的同時加快回遷安置工作,嶗山區張村河片區、城陽區紅島河套等區域將吹響全面回遷號角,努力讓人民群眾早日住上新房。
青島城中村改造提速更提質
城中村作為城市更新的重要部分之一,其空間的“升級”在改善居民生活環境的同時,也化作了發展新增量——植入産業空間、嵌入公共服務配套,通過頂層規劃“補缺增能”,讓居民生活品質、區域發展能級實現“雙躍升”。
一直以來,青島堅持“區域統籌”,將騰出的土地用於居住、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引入優質産業,統籌實現土地集約利用、産業空間拓展、城市功能完善和人居環境提升。
在嶗山區張村河片區城中村改造項目中,優先建設片區路網、管網、停車場等市政配套設施,統籌推進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安置區周邊張村河南側配套初中、合肥路下穿青銀高速段等建成交付使用,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張村河生態公園等加快建設,居住環境不斷優化。市北區鹽灘改造項目在改善居住環境、提升城市形象的同時,將歷史文化元素融入改造設計中,通過設置鹽灘民俗展示館、戲曲文化交流中心、漁鹽文化雕塑等方式,延續鹽灘的歷史文脈。
作為一個複雜的社會綜合體,城中村改造需要堅持先謀後動。尤其在産業布局方面,需要根據城市或區域産業發展規劃統籌謀劃。像張村河片區以青島市虛擬現實産業園規劃建設為突破口,將城中村改造與低效片區開發建設、新興産業園區建設結合,依託改造騰出土地,高標準一體推進城市建設與産業發展,蹚出整體實施、連片開發、産城融合、社會參與的村改新路子。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已有130余個優質項目入駐張村河畔的虛擬現實、人工智能、海洋生物醫藥、智能製造及工業互聯網4個新興産業專業園區。
有專家認為,新一輪的城中村改造要揚棄傳統排斥性城中村改造模式,構建包容性城中村改造機制,積極穩步推動城中村改造和保障性租賃住房同步發展,增加區位合適、職住平衡的高品質有效住房供應,聯動促進城中村區域空間品質提升、新市民住有所居、産業結構升級等多領域系統優化。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成“以人為本”的宗旨,讓改造惠及每一個城市居民。(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冰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