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單一收藏到集研究、教育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博機構,山東濟寧這一歷史名城的博物館群崛起,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發展之路。在進階發展的歷程中,濟寧實施“博物館+”戰略,以儒家文化、運河文化、漢碑漢畫像石文化、水滸文化為發力點,“教育、科技、旅游、傳媒”跨界融合模式,構建起富有濟寧特色的“博物館之城”發展格局,賦能“全國一流文化名市、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建設。
多彩盛宴
歷史痕跡可觸摸
博物館是歷史的回音壁、城市的軌跡線。深挖、整理濟寧歷史文化資源,為公眾提供多彩文化盛宴,助推主題性博物館建設即是有效路徑。
今年,河道總督署遺址公園建成開放,其倣古風的建築風格,給人以古樸、厚重之感。順着青石板路而行,河道總督署遺址展示館更是內有乾坤。3D影片《砥柱中原 轉漕上國》將河道總督署的前世今生娓娓道來,鐫刻有清光緒年間的《山東運河全圖》的自動旋轉藝術銅門將運河之都的盛世繁華徐徐圖之……
“河道總督署遺址展示館共分‘運道之中 漕渠咽喉’‘河督駐節 運河中樞’‘砥柱中原 轉漕上國’‘以智治水 濟運利漕’‘襟帶四方 因署興城’與‘河城共榮 運都風華’6個部分,全面展現了元明清三代河道管理的歷史。”項目負責人介紹,展示館是立體展示京杭大運河水路之衝、咽喉要塞歷史芳華的文化載體,多維度講述“運河之都”悠久歷史以及運河的變遷與輝煌。
除兼具歷史遺址主題的博物館外,全國唯一教師文化主題、師德教育特色的博物館亦坐落於濟寧。中國教師博物館從2018年建成開館到2023年搬遷新址,7700余平方米的展覽面積,藏品近2萬件。
“館內常設展覽共展出藏品640余件。”中國教師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徐秀介紹,館內藏品共分為教材、教具、證章文獻、器物類、古籍等幾大類別,時期橫跨商朝至今,地域涵蓋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還包括越南、韓國、日本等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藏品。藏品由捐贈和徵集而來,其中我國的第一代計算機103機是教師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
無論是河道總督署遺址展示館,還是中國教師博物館,作為博物館類別之一,都是濟寧城市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保留城市文化記憶方面有着功能性使命。為助推這一文明交流互鑒窗口的發展,濟寧堅持政府投入與社會投資相結合,全力打造“博物館之城”。截至目前,全市各類博物館累計達72家,先後建成濟寧市博物館、孔子博物館、中國教師博物館、大運河微山湖博物館等一批文化新地標。
隔空“對話”
文化記憶“活”起來
當科技與文物“碰撞”,猶如解密之鑰,吸引着人們探索博物館裏的“大千世界”。
以書墻為“幕布”,光影變化間營造出高山仰止的文化氛圍,讓每一位走進孔子博物館的游客頗為震撼。“我們館一天接待人次最高達2萬人次。來孔子博物館參觀的60%以上是青少年。”孔子博物館副館長楊金泉坦言,為加深青少年對孔子的感知,博物館融入現代科技深化“對話”,使展廳充滿“科技味”。
聖跡廳內,投影採用大型多媒體和空間相融合的方式,呈現孔府舊藏明彩繪版36幅聖跡圖,且36幅圖為獨立、靜態的,從中選13幅聯動起來,即可展現孔子波瀾壯闊的一生。
不僅如此,參觀者還可用電子屏幕,給孔子“發微信”提問題、聽解答。“如果‘孔子’加你微信,請千萬不要拒絕。”楊金泉笑言,該館為孔子“註冊”了微信號,模仿微信界面設計了“夫子答問”互動展區。游客僅需輕觸屏幕內容,點擊發送,即可穿越時空與“孔子”對話。
為提升參觀者的體驗感,該館還將前沿科技與傳統文化深度融合,在裸眼3D、全息投影展示、虛擬現實、體感互動等技術加持下,打造了一系列數字化應用,讓游客能夠更直觀地欣賞文物,了解文物背後的故事和其蘊含的時代價值。
從孔子博物館,我們可以窺見一斑,推動智慧博物館建設、數字化體系建設、文物信息資源開放共享,以科技讓博物館“活起來”,是新時代博物館事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濟寧在博物館升級這一文章上下足了力氣,鼓勵博物館運用科技化、數字化手段,升級場館、完善設施,創新展陳、提升服務,推動博物館提檔升級。濟寧市博物館網站推出《濟寧千秋》等7個虛擬展廳,微信公眾號推出視頻講解《雲游大運河》系列內容;李白紀念館利用微博、抖音等官方自媒體開展“登太白樓 憶李白詩篇”系列微視頻雲上互動;濟寧推出“雲展覽”活動,打造與科創融合、新媒體融合的博物館新形態。
同頻共振
建設博物館之城
儒家文化、運河之都,縱觀濟寧,獨特的歷史文化遺産為“博物館之城”建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8月23日,第五批國家二、三級博物館名單公布,濟寧市9家博物館獲評國家二級博物館,5家博物館獲評國家三級博物館,晉級數量全省第一。加上之前公布的1家(鄒城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濟寧市共有15家博物館在第五批全國博物館定級評估工作中成功晉級。截至目前,濟寧博物館一級館、二級館、三級館共20家。
梧高鳳必至,花香蝶自來。在剛落幕的2024年全省博物館文創産品大賽上,濟寧市博物館推送的青花纏枝瓜果紋玉壺春瓶、鄒城市文物保護中心(鄒城市博物館(推送的推送的茶樂帝×鄒城博物館聯名文創作品榮獲一等獎,中國教師博物館推送的“教育家精神”主題書簽、兗州區博物館推送的《兗州文博》集郵冊榮獲優勝獎。
“濟寧構建‘一區兩園百館’文物保護體系,力爭全市三級及以上博物館數量跨入全省第一方陣。”濟寧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王磊&&,濟寧市落實“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依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圍繞“孔孟之鄉、運河之都、文化濟寧”的城市形象,建設具有鮮明儒家文化特色的“博物館之城”。
為助推博物館提質增效,濟寧立足實際,首創“一聯盟、一行動、一&&”三個一機制,推動博物館之間交流合作。通過建立濟寧市博物館聯盟,推動全市博物館之間信息互通、資源互換、機制互聯,開展市內交流。通過開展中小博物館幫扶行動,組織18家三級及以上國有博物館對口幫扶18家中小博物館,實現以大帶小、以強帶弱。搭建走出去協作&&,推動濟寧市博物館與徐州博物館、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揚州市博物館等10多家省內外博物館合作,共同舉辦《漢畫像石上的孔子與魯禮文化拓片展》等系列活動,有力擴大了文化濟寧的影響力。
如今,在濟寧市文化和旅游局等部門的努力下,“博物館之城”建設已初具規模,數千年的時光和歷史印記收藏在濟寧72家博物館裏,涵蓋歷史、藝術等多個類型。不同品類、不同題材、不同層次的特色博物館,它們發揮着收藏地域記憶、詮釋地域文化的特殊功能,突出展現濟寧的自然特質、文化特質、經濟特質,在保護地域文化多樣性的同時,塑造和凸顯地域的特色主題文化。
下一步,濟寧將持續聚焦“博物館之城”建設,推進博物館“一縣一館”項目建設和魯國故城遺址博物館等重點項目建設。同時,發揮博物館集群作為文化保護和傳承的陣地作用,在石橋鎮和微山島鎮開展“省級博物館小鎮”試點創建工作,探索“博物館+N”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充分利用博物館釋放文化動能,推動文物“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