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群的大天鵝在天鵝湖上游弋。
近一個月來,劉志斌和趙淑珍忙得不可開交——每天開着電動巡護車在天鵝湖岸線來回巡查,每當從望遠鏡中發現新到的天鵝群,便奮力吹響哨聲,等到大片大天鵝呼啦啦地圍攏過來,兩人就從車上舀出幾瓢玉米粒拋撒向空中……
70歲的劉志斌和69歲的趙淑珍是夫婦,今年是他們在榮成大天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的第8個年頭,老兩口也早已習慣了每年天鵝季的忙碌。“湖裏的水藻比較多,基本夠天鵝吃。它們剛來的時候,因為飛了好幾千公里,急需營養,所以得給它們加餐;趕上暴風雪,它們不容易找食兒吃,也得投喂一些;臨走前,為了給它們儲備體能,還得投喂……”劉志斌説,他的職責還有很多,“比如看看有沒有人闖入、有沒有鳥受傷。再比如消毒,每週都得背着噴霧器到海灘上噴一遍。”
劉志斌夫婦是黑龍江人,退休後來到榮成養老。當在天鵝湖看到“萬頃湖天碧,一池雪花白”的景象後,一輩子愛鳥的老兩口到保護區報了名,成為專職巡護員。
8年多來,老兩口把家安在了天鵝湖畔的管理站,連春節都不回家,因為“春節裏看天鵝的游客太多了,怕有人驚了它們”。儘管不大熟悉智能手機的操作,但老兩口對手機裏的“齊魯野保”App異常熟悉,只要出門巡查,他們都會通過這個App記錄工作。在每日必填的巡護記錄簿上,劉志斌用工整的筆跡記錄着每天的環境狀況、野生動物資源情況、人類活動情況等內容。“我們認真工作也沒別的原因,就是跟天鵝處出感情來了。”趙淑珍説,“在游客眼裏,白花花一大片,看上去都一樣,但在我們眼裏,就是一隻一隻的,各有各的樣兒。”
除了16名專職巡護員,時刻關注大天鵝的還有很多人,保護區綜合科科長孫陽就是其中之一。“10月11日來了首批5隻,之後我就天天端着望遠鏡在湖裏找,一隻只地數,截至11月5日,已經來了2100多只……”孫陽對大天鵝的情況瞭如指掌,“我們每天安排人員進行全面巡查,並安裝了48套視頻監控設備,對重點保護區域實行24小時嚴密監控。”
總面積1675公頃的榮成大天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國內最大的大天鵝種群越冬棲息地。每年自10月開始,大天鵝從西伯利亞、蒙古等地飛越數千公里來到這裡越冬,直至次年3月再陸續北遷。為保護大天鵝,榮成市自1985年就建立了大天鵝自然保護區,並建有救護中心、疫源疫病監測中心和天鵝湖、煙墩角2個保護管理站。為了善待大天鵝,榮成市堅持全方位生態建設,通過人工增殖大葉藻、岸線修復等方式,為越冬天鵝營造良好的棲息環境。“光是天鵝湖綜合整治提升工程,就累計投資3億多元,完成了80公頃生態濕地修復,以及沙壩生態整治、清淤、打造景觀水系等一系列工程,而且配套建設了污水處理廠。”好運角旅游度假區建設局工作人員王紅雲説。
隨着生態環境的改善和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越冬大天鵝的棲息地也不再局限於天鵝湖。“在榮成的各處海灣、水庫等經常碰到大天鵝,像成山鎮隆霞湖、港西鎮白沙湖、榮成市區的櫻花湖……全市的越冬天鵝有近萬隻。”孫陽説,如今,越冬大天鵝還成群結隊地出現在威海城區的九龍灣、南海新區藍湖公園、文登米山水庫等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