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長的蘋果才好吃,這是大家的共識。為種出最好吃的蘋果,山東煙&萊州市瑯琊嶺生態果園負責人王景波從2015年開始蘋果“野生”試驗。經過多年試驗,摸索出一套“輕簡智效”免袋栽培模式,種出的蘋果憑藉天然的口感與品質,贏得一致好評,“吃了瑯琊嶺的蘋果,就不想吃其他的蘋果了”。
“不愁賣,價格還高!”王景波對種植不套袋蘋果的前景充滿信心。截至目前,煙&市已制定免套袋蘋果試行標準,打造13處免套袋蘋果示範典型基地、面積逾7000畝,基本覆蓋全市蘋果主産區。
金秋時節,煙&蘋果迎來了豐收季。在萊州市瑯琊嶺生態果園,卻鮮見採摘的果農。“咱們這是不套袋蘋果,最佳採摘期在11月初。”果園負責人王景波説。
不套袋的蘋果被稱為“野生果”,從2015年起,王景波試驗種植“野生果”,目前“瑯琊嶺”蘋果暢銷北京、上海等20餘地,成為“搶手果”,僅線上年銷售收入就達到400萬元。
行情
“野生果”供不應求
客商們早早來預訂
10月,煙&蘋果進入收穫季,果農開始忙碌起來。
在萊州市朱橋鎮由家村瑯琊嶺生態果園,2000多畝蘋果枝繁葉綠,紅紅的蘋果挂滿了枝頭,樹行之間是碧綠的沒過腳踝的青草,偶爾還夾雜着幾朵小野花,充滿野趣。深呼吸一口,果香混着花香,清新宜人。
纍纍碩果挂枝頭,卻鮮見果農忙碌採摘的身影。這是咋回事?
“咱們這是不套袋蘋果,最佳採摘期要在11月初。”見記者有些疑惑,果園負責人、瑯琊嶺小龍農産品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景波解釋,蘋果要賣上好價錢關鍵是要有好品質,為了保證蘋果好吃,他們並不着急採摘。
“不套袋蘋果從育果期就沒有紙袋遮擋,接受光照時間長,香味、硬度、糖度都要比套袋蘋果高。”一邊走着,一邊説着,王景波順手摘下頭頂上的一個大蘋果,輕輕鬆鬆掰開一半遞了過來:“你看,果肉緊實、清脆。再等20多天,達到完全成熟,糖度能達到17—20,那時候就可以採摘了。到時候你們再來,這裡就是一片繁忙景象。”
“種了這麼多年不套袋蘋果,客商們都知道我們瑯琊嶺的蘋果好吃,我們的蘋果供不應求。”王景波説,他們喊不套袋的蘋果是“野生果”,雖然外觀不那麼好看,但是口感好。一到採摘季,客商都主動上門來。
“品質好,價格自然高。”王景波介紹各種不同果型的價格:野生高端果按個賣,像禮盒裝90#以上蘋果9個一盒,售價150元;80#蘋果12個一盒,售價120元;75#蘋果10斤裝,售價50元。除了禮盒裝,普通三級果在市場上的批發價格大概在2.8元/斤。
“目前2000畝果園,進入豐産期的有1200畝,今年預計産量在700萬斤。”王景波説,“我們的蘋果不愁銷售,産多少都能當年賣完。”據介紹,目前他們的銷售模式是合作社線上線下齊頭並進,進一步擴大了市場份額。線上,除了專業的直播銷售外,合作社還在各大網絡銷售&&開設網店,建立網上銷售團隊,平均每天接單1500單以上;線下,除了傳統的市場批發和水果經銷商上門取貨外,還積極開展農超對接、農企聯合,與多家超市以及大型水果銷售&&商簽訂銷售協議。
雖然還沒有到蘋果大面積採摘的時刻,但是很多客商已經早早地&&王景波。“現在預訂的客商不少,”王景波説,“大部分都是回頭客。”
“瑯琊嶺的蘋果口感非常好,汁多甜度高,消費者普遍反映吃了瑯琊嶺的蘋果,就不想吃其他的蘋果了。”萊州當地水果商任春艷説,“大家口口相傳,非常認可瑯琊嶺的蘋果,今年好多客戶早早就預訂了。蘋果通過網絡賣到全國各地,最遠銷售到黑河。”
“瑯琊嶺的蘋果雖然模樣不那麼好看,但口感好,蘋果又脆又甜;雖然賣價高,但是在市場上消費者很認可,都喜歡吃瑯琊嶺的蘋果。”青島的水果客商陸如富説,“我已經連續七八年來瑯琊嶺採購蘋果了,現在每年最低也要採購100多萬斤。”
攻關
免套袋並非“一免了之”
背後是一系列技術支撐
説起不套袋蘋果,自然要提到套袋技術。上世紀90年代,煙&果農開始使用蘋果套袋技術。套袋不僅能在短時間內促進果實均勻着色、果個增大,還切斷了多種病害和蟲害對果實直接造成危害的途徑,有效降低了病蟲害的發生率。
但歷經20多年發展,特別是隨着農村勞動力的短缺和老齡化問題的加劇,這項技術存在的問題也在顯現,比如套袋産生成本的上升,套袋所用紙袋以及摘袋後鋪設的反光膜所産生的能源消耗、環境污染等消極影響。
“現在一個蘋果袋0.09元,人工費也不斷上漲,套袋季每天最低200元/人、最高400元/人,關鍵是那幾年我們給錢也找不到人幫忙。”2010年就開始種蘋果的王景波深有感觸地説。為了解決套袋“雇工難”“雇工貴”的問題,2015年他們在煙&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山東省果樹研究所的支持下,拿出30畝地試驗免套袋蘋果種植。
“試驗種植的過程是非常煎熬的,這些年都是一邊發現問題,一邊解決問題。”王景波介紹,蘋果需要挂樹200天才能收穫,這麼漫長的日子,沒有紙袋保護,面對風雨夾擊,是個不小的挑戰。
“免套袋技術可以節省用工,還可以減少廢棄紙袋、反光膜等污染,對環境友好。”萊州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果茶工作站站長楊魯光説,但免套袋技術並非“一免了之”,這背後是一系列技術的系統支撐。
蘋果不套袋,關鍵是要如何控制病蟲害。“當時沒有其他辦法,就是要下笨功夫。”王景波説着拿出一大摞數據觀測記錄表,防治病蟲害要有大量準確的測報數據,當時他們在專家的指導幫助下,學習認識桃小、梨小、棉鈴蟲、綠盲蝽等各種害蟲及其生長周期特性等,然後安排人員全天候在田間觀測記錄,留下翔實的測報數據。只有精準測報後,才能準確施用低毒或無毒農藥,以求“一擊必中”。
經過多年研究摸索,果園還形成一套完善的物理防蟲措施:迷向絲、誘捕器、殺蟲燈等防蟲設備齊上陣,還定點放置性誘素,這種生物提取的製劑可以起到引誘公蟲的作用;配套粘蟲板,將公蟲逮住,阻斷害蟲的繁殖;放置糖醋罐,利用糖醋水的香味,引誘害蟲,從而將其消滅掉。
除了病蟲害的防控之外,還有諸如選擇優質高檔易着色品種、優化改善果園微域生態環境、高光效樹形培養與整形修剪、提高土壤肥力及肥水均衡供用等一系列技術措施支撐。
成果
“輕簡智效”顯奇效
降本提質一舉兩得
在省市專家的指導幫助下,王景波和他的合作社將30畝試驗園擴展到2000畝,並逐步摸索出“輕簡智效”免袋栽培模式。
“輕”即變大為小、矮砧栽培。“在品種上,我們採用煙富3、美味、紅嘎啦、華碩、首紅、天汪1號,並改變以往蘋果喬化稀植、喬砧密植等栽培模式,對周邊600多畝丘陵和荒地起高墊低,進行土壤改良,建起512畝的現代矮砧蘋果集約栽培示範區。”王景波説,配套矮砧大苗建園、寬行密株、起壟栽植、設立支架、紡錘形整枝等輕量化技術措施,與傳統栽培模式相比,蘋果樹高降低、種植行距加大,有利於果園通風、透光,有利於機械化管理、標準化生産,有利於蘋果早成形、早結果、早上産,實現由“一年栽樹、四年挂果”到“一年栽樹、兩年挂果、三年豐産”跨越發展。
“以前果樹管理,需要刻芽、拉枝、修剪、環剝、疏花、套袋、摘袋、轉果、摘果等十幾個環節,全部需人工完成。”楊魯光説,而“輕簡智效”免袋栽培模式中的“簡”,即簡化環節、提高效率。
在煙&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等單位的指導下,王景波和他的合作社歷時7年,攻克化學疏花疏果、免套袋栽培技術。新技術不使用果袋、不鋪反光膜,減少了人工疏花疏果、套袋、脫袋、鋪膜、清膜等環節,每畝可減少果袋2萬個、減少反光膜使用10公斤,降低生産成本的同時減少了能源消耗、環境污染。
除了“輕”和“簡”,王景波介紹,“智”即農機配套、智慧管理。瑯琊嶺合作社實施機器替人,加大施肥機、壓草割草機、新型藥械、無人機、剪枝機等果園機械的推廣應用。種植基地全部實現水肥一體化、管理機械化,打造果園物聯網管理系統,實時監控空氣的溫度、濕度、光照、風速以及土壤鹽分、pH值等參數,根據參數適時調整管理措施,實現“一機在手、全園掌控”,生産效率和管理水平大幅提高。
“效”即成本下降、效益提升。“這一整套技術系列開展後,果園實現了降低勞動強度、用工數量、農資投入和提高生産效率、果品質量、經濟收益的‘三降三提’成效。”王景波介紹,“套袋成本是蘋果種植成本的大頭,佔到40%左右。我們開展免套袋栽培技術,每畝節約人工、紙袋、反光膜大約6000元,而且産量增加了,糖度提高了,單價比普通蘋果高出兩三成。”
瑯琊嶺“野生”蘋果的試驗成果,除了産量增加和收益提高外,獎項和榮譽也接踵而來。
2019年11月,在陜西楊凌舉辦的“中國好蘋果”大賽中,瑯琊嶺蘋果一舉拿下免套袋組金獎和最具價值生態果品獎兩項大獎。2020年,試驗於瑯琊嶺蘋果園裏的蘋果免套袋優質高效生産技術入選農業農村部“十大引領性技術”,瑯琊嶺免套袋蘋果基地成為全國最大的免套袋蘋果生産基地,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農業重大引領性技術集成示範基地”。
“事實證明,降低成本和提升品質,是可以一舉兩得的。”獲得獎項和榮譽不僅是對煙&蘋果“野生”試驗獲得成功的一種認可,也讓王景波感到自豪。
繼續
僅“好吃”遠遠不夠
還要提升外觀和商品率
王景波和他的合作社種植不套袋“野生”蘋果的試驗成功了,年屆六旬的王景波並沒有滿足。
“還有很大空間。”王景波説,“試驗還在持續,我希望將來‘野生果’既好吃,又好看。外觀品質改善了、商品率提高了,不套袋蘋果才會越種越多。”
“不套袋不是把袋子拿下來,而是要通過一系列新技術措施的應用,使蘋果的袋子摘下來以後,品質提高,果品成品果率提高,果實安全性提高。”王景波説,現在他正不斷試驗。
“一畝園,十畝田”的俗語不僅指果園的高收益,更指果園的高消耗。蘋果産業實現可持續發展,迫切需要綠色化轉型。現在王景波和他的合作社正在積極探索綠色發展新路徑,通過“果園生草、以草養畜、以畜生沼、以沼促果”立體生態循環模式,讓蘋果生長回歸自然、回歸本源,實現農藥、化肥“雙減”,形成蘋果種植和畜禽養殖協調發展、良性循環的格局。
怎麼算真正做到了回歸自然?在瑯琊嶺的果園裏,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無論果樹還是雜草都很繁茂。
瑯琊嶺的果園從不除草,在王景波看來,蟲子喜歡雜草叢生的環境,有了草就會減少它們對果樹的侵襲,同時草叢還可以鎖住土壤水分,冬天枯萎了還可以反哺土壤,增加土壤有機質。
“這草還有個好處,就是以草養禽畜。我們以草做飼料,養殖了1.8萬隻大鵝。將大鵝分成6群,果園分成40片,將鵝群放牧果園,20天左右1個片,3個月進行1次全園輪牧,既可控制草勢、省去人工除草費用,又可減少果園除草劑和殺蟲劑的使用,保障果園生態。”王景波説。
據介紹,在大鵝養殖的基礎上,他們還大力發展豬、牛、羊、兔、雞等規模化養殖,建成佔地200余畝、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的畜牧場,存欄畜禽近5萬頭(只)。這麼多牲畜産生的糞便可以生産沼氣,生態園建設大型沼氣池6 個,將禽畜糞便以及廢棄的蘋果枝條和糧食秸稈進行堆漚發酵,變廢為寶,年産有機肥1萬立方米。此外,配套建設1.5萬立方米大型沼渣沼液儲存池,鋪設地下沼液輸送管網1.6萬米,基本實現基地全覆蓋。在滿足種植需求的同時,有效解決了畜禽糞污問題。沼渣沼液用於果樹施肥,有效增加土壤有機質。
據檢測,瑯琊嶺果園土壤有機質達到3%,比全市平均高約2個百分點,接近日本有機果園含量水平。2022年,瑯琊嶺生態果園獲全球環境基金生態系統創新轉型重點項目資助,通過項目示範,引領農業生産方式轉變,帶動農業綠色生態高質量發展。
蘋果種得好,還要賣得好。王景波説,現在合作社組建了專門的銷售團隊,並積極培育蘋果高端品牌,率先採用電子二維碼追溯制度,為生産的每一個蘋果進行品質保證,“瑯琊嶺”牌蘋果先後獲得“綠色食品”認證、獲評山東農産品知名品牌。在萊州市農業農村局的支持下,他們積極走出去,參加各種展會,持續提升“瑯琊嶺”蘋果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場佔有率。目前“瑯琊嶺”蘋果暢銷北京、上海等20餘地區,成為“搶手果”,僅線上年銷售收入就達到400萬元。
“種植不套袋蘋果的前景,我充滿信心。”談起蘋果種植,王景波總是滔滔不絕,目光如炬。熟悉王景波的人都説他是一個對農業有情懷的人,身上有一股韌勁、鑽勁和不服輸的勁。王景波30歲之前沒種過地,他起家於紡織業,從1994年開始做農業。王景波種過糧、養過豬,2010年起搞果園,在他棄工從農的30年裏,曾數次跌倒,但他仍堅定地説,未來種蘋果大有可為,做農業大有可為。
星星之火,逐漸燎原。截至目前,煙&市已制定了免套袋蘋果試行標準,打造了13處免套袋蘋果示範典型基地、面積逾7000畝,基本覆蓋全市蘋果主産區。“下一步,我們將借助創建‘書香朱橋 五彩瑯琊’省級銜接鄉村振興集中推進區的機遇,整合資金項目,在瑯琊嶺打造200畝免套袋蘋果高質量發展精準防控示範園,建設成為全國最先進的蘋果免套袋生産技術展示中心。”萊州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從浦鋒説,預計到2025年,煙&將新發展2000畝蘋果免套袋生産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