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買海鮮的視頻如同一顆“深水炸彈”,把有着“江北最大海鮮市場”之稱的濟南海鮮大市場推向輿論風口,引起一系列思考與追問。
儘管市場管理方已對兩家涉事商戶作出處罰,但似乎並沒有平息輿論,這也不是濟南海鮮大市場第一次出現誠信經營問題。作為江北地區最大、又帶給濟南人許多實惠與便利的海鮮大市場,該如何規範商戶的經營行為,留住顧客的胃與心?
涉事商戶已被挂紅牌
不誠信行為影響市場形象
9月20日,記者來到濟南海鮮大市場發現,市場外設有公平秤,市場內到處張貼着“誠信經營”的宣傳標語,與顧客發生爭執的涉事商家也已被挂上紅牌,暫停營業。
這並不是濟南海鮮大市場內的商戶第一次出現類似的經營糾紛。記者發現,自市場成立以來,已多次出現個別商戶不誠信經營行為,主要表現為缺斤少兩、以次充好、活蟹死賣、加水加冰、特製塑料袋、偷偷調包等。
“缺斤短兩隻是其一,偷換海鮮讓人難以接受。”有市民説,自己有一次在海鮮大市場購買海鮮時,商戶趁着打包“狸貓換太子”,回到家後才發現有死蟹。“多收錢就算了,還拿壞産品給消費者。”
對於個別商戶的不誠信經營行為,濟南海鮮大市場管理方也多次進行整治。2019年,就有一攤位被挂上“缺斤短兩被黃牌警告”門牌,這是市場內商戶首次被亮“黃牌”。隨後海鮮大市場公布十大整改措施進行自查,與所有的零售攤販簽訂誠信經營承諾書。按照承諾書規定,攤販出現缺斤少兩行為,將扣除1000元保證金,出現三次將被清出海鮮大市場,永不返回經營。
除了“亮黃牌”,市場方還在市場門口設立公平秤、定期公布海鮮指導價,來維護消費者權益。
不過,就在去年12月,有自媒體來濟南海鮮大市場時,又發現了有商戶用“鬼秤”。最終,濟南海鮮大市場通報,此商戶在銷售過程中違規使用不合格計量器具,驅逐出市場。針對海鮮大市場黑塑料袋壓秤的問題,2022年1月,市場管理方又推出統一的輕薄塑料袋,將黑重塑料袋淘汰。
“出現問題就整改,市場管理方態度倒挺積極,但整改一段時間後,又有新的問題出現。”濟南海鮮大市場老顧客吳女士説,這幾年,不誠信經營行為時有發生。
市民張先生也有同感,在他看來,市場越做越大的同時,極個別不誠信經營的商戶確實影響了市場的形象。“需要找到解決辦法,從根本上消除不正之風。”
市場方正研討整改措施
商戶、管理人員均涉及
此次事件在互聯網上發酵時,不少網友對濟南海鮮大市場表達了失望。“雖然大市場的海鮮比超市便宜一些,但在超市買至少不會遇到少秤或者海鮮被調包的情況。”有網友這樣評論。
“此類事件再次發生,我們也在反思。”濟南海鮮大市場副總經理謝鈞説,針對工作上存在的漏洞,他們正在商量研討下一步的整改措施,待形成條文後,將面向社會公布。“我們正在考慮推出一些措施,例如面向社會公開承諾‘缺一賠三’,讓廣大消費者來監督。”謝鈞&&,他們將進一步規範業戶經營行為,比如在計量的時候,去皮稱重;同時針對個別業戶缺斤短兩行為,制定更嚴格明確的處罰措施;針對一些含水量過高的海鮮,引導商戶多給顧客讓利。
謝鈞告訴記者,根據市場管理規定,他們對商戶作出了停業整頓的處理,待監管部門的鑒定結果出來後,將會再作進一步處罰。
與之前的消費糾紛不同的是,這次市場經營管理人員也被捲入其中,受到公眾質疑。從消費者拍攝的視頻可以看出,市場經營管理人員在現場處置時並不及時、規範。
“這是我們的問題,現場工作人員沒有及時把顧客訴求處理好,在問題處置上不專業、不規範,這也是我們下一步整改的方向。”謝鈞説。
濟南市市中區市場監管局工作人員回應,目前,市場監管部門正在處理此事,對問題進行分析。對於不誠信經營行為,該工作人員&&,一經發現將嚴格按規定處理。
20餘年間規模不斷擴大
為20多個省份供貨
濟南素有“不靠海,但有江北最大的海鮮市場;不産茶,卻有江北最大的茶葉市場”之説,由此可見“濟南海鮮大市場”在濟南的地位。
記者梳理發現,濟南海鮮大市場至今已有20餘年歷史。據商戶付先生介紹,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幾名魚販子在此賣魚,形成了一個小型批發市集,後規模不斷擴大,又歷經兩次改建擴建。
從露天經營到室內經營,逐步發展為今天的“內地港灣,旱地碼頭”。濟南海鮮大市場依託山東沿海優勢,發揮內陸集散地作用,産品直接向省內魯中、魯西南,省外新疆、甘肅、寧夏、山西等20多個省份的酒店供貨,曾獲“北方最大的水産品集散地”稱號。官方網站數據顯示,目前市場年交易額已達到54億元以上,先後獲得“全國農産品二十強市場”“山東十大水産品交易市場”榮譽稱號。
濟南海鮮大市場是在老海鮮市場基礎上,投資3億元升級改造而來,主要投資方為濟南中銀房地産開發有限公司,持股比例70%。2007年濟南海鮮大市場正式對外營業,分為地下一層、地上三層、局部四層,建築面積達10萬平方米,其中地下一層在白天是海鮮的零售區。
“市場最熱鬧的時候是凌晨三點左右。六七點之後,基本就是散客的天下了。”付先生説。
“以前在濟南想吃海鮮,那價格是真貴。”市場周邊居民劉先生介紹,有了海鮮大市場就不一樣了,膠東半島的海鮮能從碼頭直接運到濟南,沒有中間環節,市民能以相對實惠的價格吃到最新鮮的海産品,海鮮在濟南不再“物以稀為貴”。
整頓不能“重拿輕放”
專家建議設“黑白名單”
缺斤短兩這種不誠信經營行為是市場秩序維護中的頑疾。為維護消費者權益,不少地方推出規範措施。
在青島,青島市城陽區市場監管局城陽市場監管所組織城陽海鮮商城業戶召開誠信守法經營教育大會。所有業戶簽訂《誠信守法經營承諾書》和《入場經營協議書》,約定經營規範和相關懲處措施。當地還鼓勵現場投訴舉報、現場執法處理、現場曝光問題。在依法從嚴處理挽回消費者損失的同時嚴格按照入場經營協議,發現一次罰款5000元、停業整頓15天並公開曝光,發現兩次作退市處理。
三亞市則推行“一戶一碼”信用監管措施。以三亞市第一農貿市場為例,該市場所有海鮮、水果商戶均已生成“一戶一碼”。消費者可在各海鮮、水果攤位掃描二維碼,了解該商戶過往的投訴記錄及處罰信息,從而實現“碼”上監管、“碼”上服務、“碼”上監督。
山西太原則通過“評優”來規範市場經營行為。如太原市五龍口海鮮市場每年都要聯合杏花嶺區相關部門開展市場“文明誠信經營戶”評比活動。凡是本年度沒有被監管部門處罰、無欺詐消費者行為、沒有被新聞媒體曝光或消費者投訴、遵紀守法的經營戶,均可列入候選名單,最終會選出10家“文明誠信經營戶”。
“動動秤、注注水,個別經營者耍的小聰明,讓消費者吃大虧,也讓市場口碑大跌。”在山東大學社會學教授王忠武看來,不誠信經營行為的屢禁不止,説明市場管理方在管理上出現了漏洞,需要深刻反思。“發現問題後,不能重重拿起、輕輕放下。市場管理方應以此事為警示,下決心下重手整治,拿出最嚴格的手段,讓那些不誠信經營者望而生畏。同時也重樹市場的形象和消費者的信心。”
此外,王忠武建議,有關部門應成立投訴舉報聯動處理機制,加大常態化監管,主動摸排查處行業存在的不守信經營行為,並及時向社會發布誠信經營“黑白名單”,讓消費者做到心中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