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啦!看看古人的開學儀式有啥講究-新華網
山東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4 09/02 08:56:10
來源:新華網

開學啦!看看古人的開學儀式有啥講究

字體:
又到一年開學季
開學當天
不但學生要準備基本的學習用品、生活用品、必要證件
學校更是給孩子們滿滿的儀式感
比如
學生穿過拱門敲擊鼓
寓意着“一鳴驚人”
硃砂啟智、開筆禮、正衣冠、拜師禮等
讓學生體驗傳統文化的韻味
在古代
入學儀式也極為莊重
被視為人生四大禮之一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些文物
元益都路府學銅鐸

  元益都路府學銅鐸表面上和如今學校的電鈴長相相似,但它在當時的歷史意義可並不只如此。

  在元益都路府學銅鐸上飾有雙龍鈕。鐸身飾三圈乳釘紋,下部飾八卦紋,口沿飾雲雷紋一週。每種紋飾的選擇都非常考究。有研究認為雲雷紋關乎國事,同時,“雲雷澤物”與儒家思想推崇的“仁義禮智信”息息相關,所以在此使用雲雷紋,也似乎是在向學生們時刻傳遞着教化理念,應該在學習中擁有基本的倫常。

  如今,元益都路府學銅鐸藏於青州博物館。青州官學的設立最早為宋代的州學,朝廷應王曾之請,詔示全國各州,以青州為榜樣,大力辦學。延續至元代,青州作為益都路總管府治所所在,設立官學為益都路府學。

  據《太平禦覽》記載:“凡金為樂器有六,皆鐘之類也,曰鐘,曰镈,曰錞,曰鐲,曰鐃,曰鐸。” “鐸,大鈴也。”鐸舌有木質與金質之分,“文事奮木鐸,武事奮金鐸。”後因《論語》記載:“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木鐸逐漸演變成了教師的代名詞。

  唐宋以來,廟學合一,學必有廟,府學既是祭祀孔子的地方,也是教育場所。益都路府學內置造銅鐸,是尊孔尚賢、崇文重教的表現,也見證了青州官學教育的發展。
  銅鐸的每一個細節都是精心設計的,雲雷紋、龍紋寓意了對學生將來成長為國家棟樑之才的期望;鐸,是時間的象徵,時刻提醒學生要惜時、守時;鐸,更是“尊師重教”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表現,傳承至今,意義深遠。

清·錄取通知書

  明清時期,地方官學的錄取由各省的提督學政,也稱督學來決定。

  上圖為山東督學發給掖縣新生李鶴齡的錄取通知書。

清·入泮活動通知

  在古代,考入地方官學,學生首先要到孔廟祭拜孔子,這場活動稱為入泮。

  上為廣信府廣豊縣發給參加入泮生員的活動通知。

  周代,諸侯的學校前有半圓形的池,名泮水,學校即稱泮宮。因此在我國古代的時候,學生入學稱之為入泮。據《禮記·王制》記載,學童首先換上學服,拜筆、入泮池、跨壁橋,然後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學禮。古人送小孩去讀書,稱為“開書”“破學”或“破蒙”。在我國古代,入泮禮被視為人生的四大禮之一,與成人禮、婚禮、葬禮相提並論。

  古代學生入學時需要送給老師“束脩”,起初只是幾條肉乾,後來演變為“束脩六禮”,包括肉乾、芹菜、龍眼幹、蓮子、紅棗、紅豆等。芹菜喜水,生長於泮水中,所以學生入學也稱為“采芹”,入學禮可稱為入泮禮,也可稱為采芹禮。

清·入學祭祖帖

  這一入學祭祖帖中記載了古代學生行采芹禮後祭祖時使用的物品。

策劃:張志龍 呂放

統籌:袁晗 譚青

文案:朱曉光 別培輝 秦來玲 楊曼妮

設計:丁宇飛

鳴謝:曲阜市委宣傳部

青州博物館

新華社山東分社

新華網新聞中心

新華網山東頻道

聯合出品

【糾錯】 【責任編輯:張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