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舟船如織,帆影連綿;市場喧囂,歌聲四溢;車馬喧囂,商賈雲集。”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筆下描述的古城便是他的家鄉——山東聊城臨清。千百年來,這座依運河而生的古城,包容性地接納了過往旅客天南海北的味覺記憶,形成獨特的美食文化。如今,“臨清美食”依舊在街頭巷尾的“煙火氣”中蓬勃發展。
“我家店面滿客只能坐7桌,還有點擠,加上店外的話,就能多坐6桌,客人用餐也開心,我們還能增加收入。”山東省臨清從事餐飲行業的王建深有感觸地説,幹他們這一行的,即便菜品味道好也怕店門冷清,只要熱鬧起來,食客就少不了。
吹着夏日的晚風,約上親朋好友,一起露天享用美食,這是屬於夏日傍晚獨有的浪漫。臨清市綜合行政執法局執法人員薛磊介紹稱,這得益於該市推行的“有條件開放夜市排擋”政策。
曾經,夜市排擋造成的衞生臟亂、噪音擾民、影響交通秩序等問題,一度成為市民詬病的對象。近年來,臨清市在充分調研摸排的基礎上,下定決心,從建章立制着手,按照“設限放開”原則,打造一套“商戶申請、現場勘察、劃設區域、規範秩序、跟蹤督導、違規懲處”的管理流程,制定管理規定,有條件放開夜市排擋,以便利市民夜間“練攤”消費,服務餐飲行業增收創收。臨清市綜合行政執法局一級主辦齊魯稱,目前,城區共有200多家商戶按照管理規定,限時、限區域、限條件利用店外空間經營。
“執法人員來我們店進行了勘察,劃設區域,並且帶着學習管理規定。我們也是嚴格執行,鋪設了地毯,設置一桌一簍,引導客人文明用餐。”餐飲店舖負責人張立超説,就餐環境很重要,乾淨整潔才能吸引客人。
為推動“夜市排擋”工作健康良性發展,臨清市綜合行政執法局秉持“不影響市容環境、不影響消防安全、不影響道路交通、不影響市民生活”原則,採取錯時值班措施,加大夜市排擋執法巡查力度,督導餐飲店舖按照管理規定約束經營行為,通過加強服務指導,着力讓街頭“煙火氣”有溫度更有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