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市博物館深耕運河文化,賦能城市發展-新華網
山東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4 08/06 11:13:04
來源:齊魯晚報

濟寧市博物館深耕運河文化,賦能城市發展

字體:

  從早期的館內講解服務,到“文博大課堂”走進中小學,再到各類特色社教活動的開展,活動實現不斷創新進取。如今,濟寧市博物館以傳承和弘揚大運河文化為使命,不斷完善博物館教育體系,帶着“煙火氣”和“文化味”融入生活,賦予城市持續發展的動力。

  小講解員上崗

  收穫游客好評

  7月30日,走進濟寧市博物館(文化中心館),映入眼簾的是巨大的孔子立體壁畫,各類倣古建築、文物陳列有序分佈,令人仿佛穿越時空。建築中心螺旋式的結構令人眼前一亮,展廳布局精巧,各種立體倣古模型古樸逼真。

  濟寧市博物館(文化中心館)自正式開放以來,已成為傳承和弘揚當地文化的重要場所。該館位於太白湖新區濟寧市文化中心,由世界著名建築設計大師馬裏奧·博塔主持設計,整體建築由幾何形疊加而成,總建築面積達27000余平方米,地上四層,館內陳列着16萬件,套珍貴藏品。

  館內陳列展覽區常設7個大型固定展覽,包括以反映始祖文化、鄒魯文化、儒家文化、水滸文化為主線的濟寧千秋展,以數字化手段展示當代美麗濟寧的具有臨場性、交互性、參與性特點的數字濟寧展。

  深入展廳,稚嫩的聲音傳來,一名身穿紅色志願服的孩子正熱情地引導着前來參觀的游客,為大家細緻入微地講述着每一個文物的來歷,生動地講解着歷史典故和故事,耐心地介紹着各類模型。“這裡是李白與杜甫相遇的場景復刻,曾經,兩位偉大的詩人在此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留下了千古佳話。”志願者講解員王藝洲有條不紊地引導着游客,聲情並茂地講述着,游客們聽得津津有味。

  講解結束,他帶領着游客又回到了起點,圓滿完成了展區內所有內容的講解。他的朋友胡奧一直都跟在他身邊,他們是一起參與暑期公益講解的初中生。胡奧的父親胡昱跟隨兩人並拍下他們講解的視頻,“通過孩子的朋友了解到在博物館可以進行講解,認為這對孩子是一種難得的歷練,同時也非常有意義,所以很願意讓孩子來試試。”

  志願活動火爆

  社教深入人心

  像這樣參與到暑期小小講解員公益講解活動的孩子還有很多,他們通過一次次的講解,不僅提升了自身的表達能力和知識儲備,更在與游客的互動中增強了自信心和責任感。對於家長來説,看到孩子在社教活動中的成長和蛻變,滿是欣慰和驕傲。

  當暑假到來之時,濟寧市博物館(文化中心館)為孩子們精心策劃並開展了豐富的社教活動。對於處於學前教育階段的孩子們,工作人員通過生動有趣的科普,深情講述那些深受孩子們喜愛、充滿趣味的歷史典故,並且組織孩子們通過充滿創意的摺紙、色彩斑斕的繪畫、妙趣橫生的彩泥以及獨具匠心的貼畫等方式來精彩地完成對傳統文化的獨特展示。

  年齡在6至12歲的孩子們則有機會參與到“小小講解員”的活動當中來,然而面試的過程相對較為嚴格。“我們會給招募的志願者一份精心準備的資料,並給他們一週的時間去用心學會其中的豐富內容,一週之後便會進行嚴格的面試和全面的考核。”濟寧市博物館宣教部主任翟瀅介紹,令人欣喜的是,孩子們積極性極高,大部分都能夠順利通過面試。

  12至18歲的少年除了能夠擔任講解員這一重要角色之外,還可以積極參加暑期科普社教的活動,在活動期間學習各種傳統文化知識,現場教學現場製作,通過親自動手的實踐操作來深入了解文物。“7月份報名的孩子有將近30人,我們已經在招募8月份的志願者。”翟瀅説,目前報名情況十分火爆,我們此次活動志願者的上限為50人,截至目前已經報名45人。

  如今這種令人欣喜的好局面,源於濟寧市博物館十年如一日的堅持,通過持續不斷開展的社教活動,其産生的積極影響已深深沁入廣大青少年的心田。

  十年社教道路

  創新成果豐碩

  “在2013年,濟寧市博物館就已經展開了社教工作。”翟瀅回憶説,“早期是在博物館內提供講解服務,但是濟寧是運河之都,文化的保護、傳承、利用工作不能僅僅局限於館內,更應該走出去,才能真正做到活化利用。”於是,在2013年,濟寧市博物館開展“文博大課堂”,通過生動有趣的講課方式,把博物館送進了中小學之中。博物館的講解員搖身一變成為社教老師,在學校裏為孩子們深入講解濟寧文化、運河文化,這種新穎的方式深受學生們的喜愛。

  2015年,濟寧市博物館聯合特殊教育學校,以關注特殊兒童為初衷,開展了“同在陽光下”主題社教活動。“我們通過講解員們簡單的手語交流,為聽障兒童講解,在展區為視障兒童製作盲文閱讀板,讓他們觸摸文物複製品以便於了解,編撰省內首套博物館盲文教材。”翟瀅説,通過這一系列貼心的舉措,此項社教活動在2017年被評為山東省第二屆全省博物館十佳社會教育案例。

  2017年,濟寧市博物館精心開展了“石説魯禮”系列活動。該活動通過珍貴的漢碑、漢畫像石的拓片,深度且細緻地還原了古代禮制,巧妙地搭配漢服,讓孩子們得以沉浸式體驗魯禮文化。其中包括拜謁禮、饗燕禮、養老禮等豐富多樣的禮儀形式。不僅如此,這一精彩活動還受到誠摯邀請前往新疆,並在2019年被評為山東省第三屆全省博物館十佳社會教育案例。

  2019年,“相遇”系列活動重磅推出。這一系列活動以館內豐富的館藏文物為重要載體,以發生在濟寧市的歷史人物、動人心弦的事跡、令人難忘的場景為關鍵切入點,通過5期系列活動進行展現。

  《儒道相遇·孔子見老子》,讓孩子們通過了解偉大思想家之間的交流與思想碰撞,逐步建立起屬於自己獨立思考的卓越能力;《策馬挽弓,詩酒年華·詩仙與詩聖相遇》,使孩子們深切感受中國古詩詞的魅力;《片言之賜,皆事師也·教與學相遇》,積極傳承了中華傳統美德,倡導尊師重道,鼓勵孩子們潛心學問;《城河一體,人水相依·大運河和濟寧城相遇》,引領孩子們了解運河文化和濟寧地方史,幫助他們建立生態保護意識;《讓文物活起來·傳統與現代相遇》,傳承先祖的智慧之火,為後世開創全新的先河。此項系列活動在2021年榮獲山東省第四屆全省博物館十佳社會教育案例。

  2021年,“‘我家就在岸上住——大運河的故事’系列活動——流動博物館‘中國運河之都·濟寧”走進社區,開展濟寧運河文化的宣講普及活動;“‘我家就在岸上住--大運河的故事’系列活動——你好,運河”走進小學,向孩子們熱情地宣講普及濟寧的運河文化;學生們走進濟寧市博物館,專注聆聽“‘我家就在岸上住--大運河的故事’系列活動——‘中國運河之都·濟寧’”的動人故事。此項系列活動在2023年榮獲山東省第五屆全省博物館十佳社會教育案例。

  2024年3月,濟寧市博物館受邀前往任城實驗小學,以第三方的身份入駐,為孩子們傾心提供社教服務,結合課本知識精心開展特色社教課程,該課程持續開展至6月底,累計上課45節。

  “目前,博物館同時開展了新欄目‘品茗文古’,涵蓋古人九大雅事:焚香、品茗、聽雨、賞雪、候月、酌酒、蒔花、尋幽、撫琴。”翟瀅&&,下一步,濟寧市博物館將繼續深入推進大運河文化的活化利用。以運河古建築為依託,精心打造“運河記憶游”,讓孩子們在古色古香的建築中領略歷史的韻味。同時,積極開展船游運河社教活動,讓孩子們沉浸式感受運河的靈動與壯美。

【糾錯】 【責任編輯: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