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多地迎“變相調價”。
近日,哈啰單車、滴滴青桔等單車品牌在成都、廣州、武漢等城市調價,收費標準由工作日前15分鐘1.5元調整為前10分鐘1.5元,周末節假日起步費也由前15分鐘1.8元調整為前10分鐘1.8元,後15分鐘收費1元。調整後工作日騎行半小時的費用從2.5元上漲至3.5元,上漲了40%;節假日騎行一小時費用從2.8元上漲至3.8元,上漲了35%。
不過,即使共享單車價格有所上漲,但上班族小李細算之後認為,共享單車仍是最佳選擇。7月30日,在青桔單車工作多年的李夢告訴記者,共享單車的運營成本主要在車輛迭代、倉儲管理、運維的人工,越大的城市運營成本越高,未來共享單車可能還會漲價。
廣州成都等地調整起步價時長,記者體驗一小時價格逼近6元
在成都、廣州、武漢等城市,哈啰、青桔等品牌的共享單車將工作日的起步價從“前15分鐘1.5元”調整為“前10分鐘1.5元”。超過10分鐘後,計費標準為每15分鐘1元。這一調整僅縮短了起步騎行時間,卻讓1小時的騎行費用從4.5元上漲至5.5元。在成都騎哈啰單車,節假日前10分鐘收費1.8元,之後每15分鐘1元,照此計算,甚至會達到1小時5.8元。
在2015、2016年初期,共享單車的價格極為低廉,單次騎行僅需0.5元/半小時甚至0.5元/小時。然而,隨着行業的整合和成本的上升,共享單車企業開始逐步調整價格策略。據了解,起初每30分鐘1元的價格已普遍上漲至1.5元,部分企業開始將起步價時間縮短到15分鐘甚至10分鐘。記者在成都實際體驗,騎行1小時的價格逼近6元。
記者在社交媒體上觀察到,許多網友開鎖騎行前並未特意了解騎行價格,在對於調價不知情情況下看到結算價格,對突如其來的漲價感到意外。
有網友近期&&“比公交地鐵都貴了”“一小時騎行10公里就是0.55元每公里,基本和開車相當”“默默地讓打工人又多出了一筆成本”。有消費者認為,正是因為共享單車的經濟實惠和便利才選擇騎行使用,漲價後的共享單車已經變味。
但也有消費者依然選擇了共享單車作為出行方式。“比起公交和打車需要面對堵車的風險,就算是漲價後的共享單車仍然是第一選擇。”上班族小李算了一筆賬後,還是選擇了共享單車。
不同城市調價策略不一樣,有品牌在其他城市仍在降價
雖然共享單車已經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但記者查看各大城市的計費標準發現,目前各城市的共享單車計費方式都不一樣,大城市的騎行費基本都在一小時4元以上。比如,上海的計費方式,各品牌都是15分鐘內1.5元,後續每15分鐘1元,這麼算下來,一個小時約4.5元。
廣州、成都的節假日和周末起步價均為1.8元,南京、武漢、西安等地也採納了類似的工作日和休息日不同計費策略。但北京、上海和杭州的共享單車市場暫未推行此類計價方式。
並非所有城市的共享單車都在漲價,美團單車在廣州則將起步價做了下調,工作日1.5元的費用,使用時間從15分鐘延長到20分鐘,瀋陽、黃石等地的周中起步價從“2元30分鐘”調整為“1.5元/30分鐘”。此外,北京的共享單車市場目前仍保持較為穩定的計價方式。北京市場的起步價維持在1.5元/30分鐘的水平,這一價格自2019年起已經保持了近5年。
每個城市車輛周轉量不一樣,會採取差異化的定價策略
近年來,共享單車市場三足鼎立,主要是美團單車(2019年收購摩拜單車)、哈啰單車以及滴滴旗下的青桔單車。而此前最早殺入共享市場的是摩拜單車和o fo小黃車,兩個品牌曾佔據約95%的市場。
針對此次調價,記者7月29日致電哈啰單車人工客服,該客服稱計費標準依據城市、時段等有所不同,開鎖頁面會根據定位顯示該城市的騎行計費規則,可在騎行前查看。青桔單車線上客服&&,青桔單車按照時間計費,計費規則由起步價、時長費和調度費組成。城市計費規則不同,用戶可在滴滴出行APP首頁點擊了解。
一位共享單車業內人士7月29日告訴記者,各個城市的定價不是簡單依據城市級別設定的,而是更多受到運營投入的影響。每個城市的車輛周轉量不一樣,對應的運營成本和市場定位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會採取差異化的定價策略。
成本高企下虧損是常態,業內人士稱未來還可能漲價
“像成都這樣的大城市,車輛迭代、倉儲管理、運維的人工成本比小城市高太多了。”一位在青桔單車工作多年的員工李夢告訴記者,共享單車運營周期通常為3年,但在大城市由於騎行需求更大,運維成本會增加更多。
共享單車的運營成本主要投入在什麼地方呢?李夢告訴記者,目前的成本不光是單車本身,還有運維團隊的大量調度和維修保養,支出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用於維持和提升路面運維團隊工作效率和質量。
根據企業發布的相關數據統計,一輛共享單車成本約700-1100元之間;按4年使用周期計算,每輛單車的年均攤成本在175-275元之間。此外,每輛車每日的運維開銷大約在0.5-1元之間,一年下來總運維成本達182.5-365元。兩者相加,一輛共享單車一年所需的成本為357.5-640元。按照哈啰、美團、青桔三巨頭的最新投放數據,哈啰1000萬輛、美團520萬輛、青桔600萬-700萬輛,它們一年的運維成本分別是35.8億-64億元、18.6億-33.3億元、21.5億元-44.8億元。
成本高企下的共享單車行業,虧損是常態。公開數據顯示,共享單車“三巨頭”所在的業務板塊都難以實現盈虧平衡。而隨着政府相繼&&政策引導共享單車規範後,整個行業已經結束打價格戰的階段。漲價、增加停車相關的維護費用是共享單車企業的一致選擇。李夢&&,未來共享單車行業很可能還會漲價,除了抵掉虧損成本外,也是在市場中走下去的必然選擇。
【專家説法】
燒錢擴張的時期已過去
整體來看,近年來共享單車調價頻次並不算特別多。此前有共享單車企業內部人員向記者透露,共享單車的收入模式以賣卡和單次騎行收費為主,共享單車企業的運營服務體系進行優化,背後需要資金支持,共享單車漲價,對於消費者而言也能提供更好的服務。
從行業來看,2019年起,共享單車基本進入騎行30分鐘至少1.5元的騎行時代。2022年又紛紛將套餐卡/騎行卡價格調整至同一水平,騎行卡漲幅在40%至50%之間,此後不同品牌不同地區的節假日有部分調價行為。不過,近5年來的漲價行為,對共享單車企業而言或能改善其盈利模型。此前多位業內人士曾告訴記者,共享單車企業的運營服務體系進行優化,背後需要資金支持,共享單車漲價,對於消費者而言也能提供更好的服務。
“對於共享單車企業而言,通過漲價能進一步優化財務結構,幫助企業早日實現盈利。”互聯網分析師丁道師7月29日告訴記者,未來共享單車盈利會成為主旋律,燒錢擴張的時期已過去,共享單車回歸合理的商業階段後模式本身是可以賺錢的。共享單車不僅滿足了用戶在特定幾公里內的便捷出行的剛需,且屬於綠色低碳出行,政策有鼓勵性。
此前,哈啰出行創始人楊磊曾於2018年&&,哈啰出行已經實現盈虧平衡。楊磊當時&&,哈啰出行每台車的運維成本大概在3毛多,折舊成本在6毛,車均日收入已經突破1元,在100多個城市實現凈利潤。楊磊此前還&&,共享單車是非常具有剛需性的業務,不能靠長時間的補貼。哈啰出行在收費上有很大的增長空間,“不僅能賺錢,而且完全可以實現規模化盈利”。
“共享單車的定價是市場經濟行為,和多年前的公共自行車不是一個概念,價格要靠市場來調控。所有的漲價通常都會受到一定的爭議,也呼籲業內企業漲價幅度和調價覆蓋範圍都‘慢慢來’,讓消費者更能接受。”丁道師進一步&&,共享單車主要依靠主營的基礎服務業務來賺取收入。此前有推出過廣告、游戲、電商等商業模式,但未成功進行大規模的落地和探索。而最初企業還可以通過押金模式進行補充資金、拓展車輛規模,近幾年又新增了多元的“生活服務”,例如充電、跑腿等,努力尋求新的增長點。
【記者調查】
濟南市場暫未調價
新黃河記者調查發現,目前,美團、哈啰、青桔三家共享單車公司在濟南的定價完全一致,暫未調價。具體計價規則為前15分鐘為1.5元,超出15分鐘外每15分鐘1元,節假日前15分鐘為1.8元。同時,三家公司都推出了不限次數的“暢騎卡”和包月優惠。(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記者蘇冉綜合澎湃新聞、封面新聞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