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提升改造後的大明湖變得更加靚麗。
細心的濟南市民肯定已經發現,熟悉的大明湖悄悄地變樣了。
自2017年1月1日起,濟南大明湖風景區全面向社會免費開放,至今已過去七年多時間。從城外湖走向城中湖,從收費公園走向城湖一體,這七年來,大明湖見證了許多,也為濟南帶來了很多。然而七年之後,從當初免費開放給人帶來驚喜到如今的習以為常,所謂“七年之癢”也如約而至。如何讓大明湖這顆城市明珠更加靚麗,並因靚麗的明湖而使得城市更加美麗?濟南人決定從“透湖工程”開始做起。
免費開放七年
血虧還是猛賺
大明湖被稱為“泉城明珠”,於濟南人而言,就像身體髮膚一樣的存在;於濟南城來説,它就是“濟南的樣子”。
6月10日早上8點,家住大明湖附近的趙大爺早早來到大明湖南岸,開啟他一天的晨練。同他一起的還有11個老夥計,他們在此打太極3年了。晨練完畢後,趙大爺還會沿着大明湖木棧道走一圈,然後買菜回家準備午飯。
這樣的生活是趙大爺的每日常態,也是許多濟南人的生活常態。
“大明湖免費開放後,就變成了濟南人的幸福湖。”趙大爺説,每天來大明湖健身的常客很多,跑步、踢毽子、打太極拳、舞劍,還有不少人在此練習樂器,非常休閒。
從1958年正式辟建為公園,到2009年擴建的新景區正式免費開放,再到2017年大明湖全域免費開放……不知不覺間,大明湖與濟南、濟南人的關係也越來越親密了。
“2017年,大明湖全域免費開放是一次較大跨越。”山東國信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曉國感受頗深,“免費開放”帶來的不僅是大明湖景區游客的增多,更起到了“一棋”激活全盤旅游的效果。
2017年,濟南官宣“大明湖免費對外開放”,而此前要想參觀大明湖,需要花30元買門票。根據當時的發布會,濟南市園林局相關負責人&&,大明湖老景區免費,一年減少的門票收入是6000萬元。
“血虧”還是“猛賺”?不妨先看數據——
2018年,也是大明湖全域開放後的第一年,濟南全市實現旅游消費總額1100億元,接待國內游客7930萬人次,入境游客39.4萬人次。
數據成倍的增長背後,不能説與大明湖開放有必然&&,但至少是重要一環。
讓張曉國感受最深的是,大明湖免費開放後,每到節假日,大明湖也成了最“堵”的地方之一。游客的暴增帶來了景區的遊船、游樂設施、紀念品銷量的暴增;周邊的餐飲、酒樓、茶舍陸續開業十幾家;甚至是泉城路等周邊商圈也因此有了更多人氣。
後來大明湖泉城夜宴和超然樓相繼“出圈”,晚上大明湖的游客數量也多了起來,隨之,在明府城的一些古街古巷裏,小魯菜館的生意也帶動了起來。
開放迎來“七年之癢”
多方會診開出“藥方”
大明湖免費開放確實給濟南帶來了很多很多。然而七年過去之後,當初免費開放帶來的衝擊已過,大家又覺得好像有所欠缺,對現狀並不太滿意。
“儘管大明湖對外開放後取得了明顯的進步,但在當下文旅行業如此內卷的情形下,大明湖的‘留客效應’只能算是差強人意。”山東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山東大學文化和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王晨光説。對比南京秦淮河畔酒店、民宿爆滿現象,大明湖略顯暗淡。
如何進一步做好大明湖和古城“留客”的文章,越發成為迫在眉睫的事情。
“‘山泉湖河城’相融一體是濟南最有特色的城市格局,‘一城一湖一環’更是構成了濟南的古城格局。現如今,這三者有些割裂。”在“大明湖南岸及西護城河改造提升”政協專題商量上,市政協常委、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兼執行理事邵莉認為。
“要解決透、通、串的問題。”濟南市園林和林業綠化局黨組書記、局長周建國直擊痛點,要對南岸的植物進行梳理,不僅要把大明湖透出來;還要讓古城和大明湖互聯互融;將護城河上綠道的貫通,把天下第一泉景區和古城商圈串聯起來。
“讓大明湖真正成為城中的一部分,不僅僅是城中的景點。”王晨光認為,僅有景觀上的提升還不夠,最重要的是“文脈一體化”的問題。
他舉例,西湖與大明湖有很多共通之處,都是城中湖和重要的歷史承載地,西湖通過蘇堤等講好了蘇東坡、白居易等名士的故事,並且很好地形成了主題。大明湖承載了眾多歷史、名士,卻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感。
河湖泉離不開城,離不開老街巷,更離不開街巷裏的人文故事。“護城河西岸是生産阿膠的地方,東岸是黃&發電廠的前身”“司家井井壁上的‘冷藏穴’,司家碼頭街上乾隆皇帝走過的石板路……”提起大明湖畔的人文故事,老濟南人劉樹林信手拈來,同時也對很多被淹沒的故事深感遺憾。
“要把古城名士、古城名居結合在一起,讓大明湖不僅是濟南景觀湖,還是文化湖,成為濟南文化的展示窗口。”王晨光提出,當前,對大明湖的文化挖掘還不夠,要用“産業+”的方式更好地講好濟南故事。
1月23日,濟南市發布了《大明湖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23-2035年)(徵求意見稿)》,提出要用12年時間“爆改”大明湖,今後的大明湖風景區將“一鏈串珠帶多點”,形成“一帶一核六區六十景”的空間結構。
《規劃》用一句話總結來看,就是打破大明湖與城市、居民的物理空間界限,讓“城中湖”真正變為“百姓湖”,讓城市公園變為公園城市。
更開放的明湖背後
是更加自信的城市
《規劃》發布不久,關於大明湖改造的一盤“大棋”很快就“運子如飛”——
老明湖熱電廠大煙囪拆除,大明湖北岸重現亮麗天際線;濟南古城改造進行得如火如荼,府學文廟、部分名士故居已重新對游客開放;今年五一,重新改造後的百花洲“開門納客”,成了最能代表老濟南“泉水文化”的地方;泉城路商圈整體改造提升也躍躍欲試中……
“無界公園或‘公園城市’,意味着對城市管理水平的更大考驗。”王晨光認為,這些年,濟南大明湖逐步對外開放,對於城市形象的展示也在不斷進步着。
最近,大明湖又有了新變化。日前,大明湖南岸“一湖一環”綠道連通項目正在施工中,圍欄與高大樹叢被陸續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寬闊的草坪與休閒步道。走在明湖路上,就能看到大明湖。
早在4月中旬,綠道連通項目施工開始沒多久,大明湖版本的“莫奈公園”便火爆社交媒體。天門冬、冰島虞美人、繡球、玉簪、墨西哥鼠尾草等時令花卉與大明湖湖面、亭&樓閣交相呼應,城市與自然的融合引得游客紛紛打卡。
進入6月,隨着玉斌府至南門牌坊近800米路段基本竣工,大明湖的“透湖工程”初見成效。端午假期,不少游客從百花洲游玩後走出,遠遠便可欣賞到大明湖景色,小朋友們則可以在草坪上嬉戲玩耍。城市、景觀與人群,在此處構成了一幅和諧的風景畫。
在趵突泉北路大明湖西南門至五龍潭公園路段,曲徑通幽的綠道間還設置了健步道,不少市民選擇在此處散步、健身;行至護城河畔,還可以在濱水&&處休憩納涼。
濟南市園林規劃設計院總工程師王文雯透露,此次改造,大明湖南岸共設計了五處透湖點,透出有疏有密、不同意境的大明湖。
隨着不斷改造提升,大明湖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景點,公園“破墻而出”,無界公園讓各個年齡段的市民及游客得以從城市無縫步入景色,自在漫游。
“濟南太美了,和我以前想象得完全不一樣了。”6月8日,鄭州游客齊女士&&,漫步於大明湖景區,有一種漫步在國際大城市中的共享綠地之感;走在公園裏,處處能見到拍照、鍛煉健身的市民,而這側面反映的是一個城市的幸福指數,是城市軟實力的象徵。
早前,一位外國網友夜游濟南大明湖的視頻在網絡走紅,評論區紛紛讚嘆“濟南乾淨得讓人震驚”。不知何時起,乾淨、整潔逐漸成為濟南新的代名詞。
“過去大明湖這顆明珠,一直被含蓄地藏着,或是光芒不夠亮麗,現在則要對外展示出來了。”張曉國認為,可以預見的是,更開放的明湖背後,將看到一個更開放、自信和富有文化底蘊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