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潮尋“鮮”日挖萬斤 青島兩萬畝蟶子迎來收穫-新華網
山東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4 05/29 11:24:56
來源:青島早報

追潮尋“鮮”日挖萬斤 青島兩萬畝蟶子迎來收穫

字體:

  山東青島丁字灣盛産蟶子,當地人稱之為“鮮兒”。今年70歲的於永翠和於希沛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幾代人已經在這片灘塗上養了上百年的蟶子。每年入夏后,他們會跟着潮汐時間表挖蟶子。

  5月28日上午10點多退潮,20多名漁民帶着特製工具沿着一條“海路”分頭出發,來到自家“灘塗田”。經過連續3個多小時勞作,自帶的鐵筐已是滿滿當當,漁民們黑黝黝的臉上洋溢着收穫的喜悅。多年來,這些追潮尋“鮮兒”人,在這片海灣的泥灘裏,為市民增添了生活美味,也留下了他們耕海牧漁的辛勤印跡。

  上午11點,位於青島市即墨區丁字灣北蘆村的灘塗上,呈現出一幅挖蟶子的壯觀畫面:隨着大潮退去,幾十名漁民變身“挖蟶人”,深一腳淺一腳來到村外的灘塗養殖區,揮舞着手中的鋤頭,挖出藏在泥灘深處的蟶子。此時,丁字灣長長的灘塗上,挖蟶子的漁民隨處可見,忙碌3個多小時後,每人都收穫幾十斤蟶子。

  於永翠和於希沛住在即墨區田橫鎮豐城社區北蘆村,從記事起就跟着長輩追着潮汐挖海鮮,對這裡的一切十分熟悉。過去養蟶子的很少,從20世紀90年代起,漁民開始大規模養殖蟶子,如今已經30年了,周邊許多漁村在這片海灣裏基本都有蟶子養殖田。

 

  北蘆村鄰近的這片海灣比其他地方突出一些,每次潮汐時,潮水上漲速度慢,這便給挖蟶人爭取了更多時間。於永翠説,挖“鮮兒”必備的工具就是鐵鋤、皮筏和鐵筐“三件套”,缺一樣都不行。鐵鋤用來挖開灘塗,鐵筐用來裝蟶子,皮筏則是為了防止鐵筐陷入泥灘而準備的“泥上漂”。

  於永翠用一根繩子拉着皮筏,順着一條不知踩過多少次的硬底“海路”,很快來到了蟶子養殖田,將鐵筐、皮筏放在泥灘上後,便輪起鐵鋤開始挖。雖然已經70歲的年齡,但他看上去像是小夥子一樣有勁,一手用鋤頭挖,另一隻手快速順着橫切面上出現的小孔插下去,順勢用力一翻,幾個蟶子便現了身。還沒等蟶子反應過來,手疾眼快的於永翠便將它們丟到了鐵筐之中。

  “從退潮到漲潮,中間只有3個小時的時間。因為潮汐每天都不一樣,所以我們每天出海的時間也要追着潮汐走。”於永翠説,每月上旬,一般早晨出海,每天向後推48分鐘。到下旬,一般都是上午出海,下午上岸。丁字灣從栲栳島的灣口到上游的金口鎮,長約12公里。橫跨兩個鄉鎮幾十個小漁村,每一片灘塗上都生長着不少蟶子。像他這樣的“50後”“60後”都是挖蟶子的主力軍,每天都要到海灣裏勞作“尋鮮”。

  同一動作重復2000多次

  在灘塗裏“種鮮兒”,比陸地上種田還要辛苦,不僅要追着潮汐勞作,還時刻擔心陷進泥灘的危險。於希沛説,他和於永翠兒時結伴“下海”,早已經是輕車熟路了。在這片海灣追潮挖“鮮兒”的漁民當中,他們兩個年齡最大,讓許多50多歲的中年人都很佩服。

  同一個動作,在3個多小時裏要重復2000多次,於希沛説習慣了倒也不覺得怎麼累,將裝滿蟶子的兩個鐵筐放在皮筏上,用繩子像拉車一樣,又順着來時的那條“海路”往回走。但回來時的重量卻增加了幾十斤,顯然有些吃力,中間不得不停下來喘口氣休息一下。

  於希沛説,挖蟶子的最佳時間是在退潮時,特別是大潮期間,如農曆的初一和十五。退潮時,海灘上的蟶子最多。這個時間出海挖鮮的時間也長,收穫會更多。進入夏天后,開始有海鮮商販電話訂貨,這個時候就開始出海挖蟶子了。有時候根據客戶需要,即使是趕在晚上退潮,也要戴上頭燈摸黑挖。

  /幕後 /

  為什麼這裡的

  蟶子格外好吃

  “這是三年的‘鮮兒’,個大肉肥品相好,每斤收購價15元。”於永翠指着筐裏的蟶子説。這種個大的蟶子,在泥灘裏已經生長了3年,從肉質和外表上看都是上品。而生長兩年的蟶子,收購價稍低一些。於永翠一家在灘塗養了3畝多蟶子,按平均畝産1500斤計算,一年能收入五六萬元。

生長3年的蟶子品相很好。

  於永翠説,丁字灣零星養殖蟶子已經有上百年歷史,大規模養殖始於30多年前。由於蟶子生長在半米深的灘塗裏,漁民需要根據每天的潮汐變化進行收穫,所以到現在還一直保持着傳統養殖方法。從每年開春播苗後,在灘塗裏生長1—3年時間,到每年入夏后成熟收穫。隨着丁字灣蟶子養殖面積的不斷擴大,目前的養殖面積達到兩萬畝左右。

  由於丁字灣是河流和大海交匯處,所以這裡的海水鹽分較低。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灘塗上豐富的物産,其中夏季收穫的蟶子就是最具代表性的貝類海鮮之一。在這裡長大的蟶子大小適中、無雜味,而且肉韌結實、味道極佳。每年春天在泥灘之中播下蟶子苗,在一年多的生長時間裏,靠天然的海洋牧場自然生長。由於吃着泥灘中大量豐富的微生物長大,蟶子的味道鮮嫩無比。

  “因為蟶子生長在灘塗深處,有着天然的避暑功能,所以不會因炎熱的天氣而影響蟶子的正常生長。等到一入秋,蟶子就因季節變化消瘦起來,那時就不能吃了。”於希沛介紹,丁字灣海域有20多個漁村都有蟶子養殖灘塗。入夏后,每天都會有至少上萬斤蟶子上岸,成為市民餐桌上的美味,蟶子一直收穫到入秋才結束。

  /延伸 /

  蟶子苗一般從南方引進

  除了即墨丁字灣海域,在膠州灣、西海岸新區海域灘塗上也有蟶子養殖,但是規模都不如丁字灣海域,目前這裡已經成為青島地區蟶子最大養殖區。於永翠説,每年春秋兩季,當地漁民就會到海邊的灘塗淤泥中播撒蟶子苗,幼苗鑽入淤泥後就不再游走,靠着淤泥中富含的微生物餌料生長,而蟶子潛伏的深度也隨季節不同,一般夏季潛伏較淺,冬季潛伏較深。

  即墨丁字灣海域雖然盛産蟶子,但是本地漁民播種的蟶子苗一般從浙江引進,這種“南苗北養”的模式讓苗種有些水土不服,成活率自然也低一些。養殖戶説,蟶子養殖跟水溫、灘質、病害、管理也有一定關係,如果管理得當,病害少,養殖效益自然不錯;如果遇到病害、高溫,苗種成活率降低,養殖收益也很難保障。(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康曉歡 袁超)

【糾錯】 【責任編輯: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