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濟南成豐麵粉廠廠址改造而成的1922電競新媒體産業園開園迎客,老廠房華麗變身成為集文化、藝術、數字技術於一體的多元化城市文化消費新地標。
1922電競新媒體産業園並非濟南第一家進行“舊廠區+文化”嘗試的園區。實際上,許多舊廠址結合文旅後蝶變重生。近日,記者走訪濟南多家由舊廠房改造而來的文創園區,對運營情況進行了解。
1922電競新媒體産業園:
老廠址成主題園區
位於濟南市天橋區濟南站旁的1922電競新媒體産業園項目,前身為1922年投産的濟南成豐麵粉廠舊址。
如今,成豐麵粉廠與現代新興産業有機融合,蝶變為1922電競新媒體産業園,實現了數字經濟、潮流文化與歷史文化的融合與碰撞。園區內,各種潮流藝術裝置映入眼簾,藝術空間、咖啡館、電競館等現代元素的增加賦予老廠房以新活力,百年老建築迎來重生。
招商運營部負責人陳君介紹道,園區目前以1922之幾美術館、成豐記憶館、潮流總部基地三大展館為載體,以工業風與煙火氣的空間融合,聚合跨次元主題空間、潮流集市、潮流策展、潮流慢閃、城市露營等潮流矩陣,打造集吃、喝、玩、看、游於一體的潮流文化街區。
陳君告訴記者,作為一座“電競”主題園區,1922電競新媒體産業園融合了時下最前沿的聲光電舞&設備,將百年建築打造成電競賽場,牽引電競城市系列賽事,讓觀眾近距離觀看最頂尖的電競選手角逐。
“在非比賽時間,1922 ME BOX將匯聚時下流行音樂團隊,以演藝演出、創排創演、時尚秀場等活動,實現原創音樂人才自主孵化,為年輕的音樂人提供展示才華的&&,讓百年老建築煥發出新的藝術生命力。”陳君&&。
JN150:潮流化改造卡車廠房
位於濟南市市中區的JN150創意園,由原重汽離合器廠改造而成,2015年正式開園,屬於濟南較早進行舊廠房文創改造的園區。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第一輛自主生産的重型載貨汽車——黃河牌JN150,便是在這裡下線量産,園區JN150的名稱即緣此而來。園區內保留了原中國重汽工廠的老廠房等建築,進行保護性開發,重點招引了文化産業類的商戶入駐。此外,作為濟南市重點文化産業園區,JN150創意園曾多次成為山東省文博會分會場。
JN150創意園招商運營經理王春告訴記者,目前,園區內聚集了設計、演藝、教培等大型文化企業,同時也入駐了咖啡茶飲、酒吧、健身等多種新消費業態。園區內時尚潮流元素密布,吸引了許多年輕人前來拍照打卡。
“4月份,我們在園區舉辦了2024春日微醺青年精釀沙龍,打造了一場戶外露營式派對。”王春介紹道:“此外,我們準備在6月份打造文創市集和夜市,具體活動還在計劃中。”
基於園區小門戶少,大廠房多的特點,JN150創意園重點關注了大型業態。“今年,有大型文博、文創展館意向入駐,目前正在積極洽談之中。”王春&&。
579百工集:提供有本土特色的社交空間和新消費場景
位於歷城區華龍路的579百工集,是一個創意、新潮、先鋒的街區,聚集了許多特色店舖,目前已成為濟南知名的“潮流文化地標”,是許多年輕人Citywalk的嚮往之地。目前,園區內正在緊鑼密鼓地佈置場地,為即將開展的“Mercury墨丘利”市集、興趣節等活動做準備。
579百工集市場營銷經理馬宇曉告訴記者,579百工集原本為舊貨交易市場,2022年正式開園,“579”之名源自園區門牌號:華龍路579號。
“我們會做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主題的活動。前段時間,我們在興趣節第一階段做了草坪啤酒嘉年華。6月1日,興趣節第二階段將會做市集。”馬宇曉介紹道:“我們想要打造市井文化,為年輕人提供有濟南特色的社交空間和新消費場景。”
579百工集還在繼續“成長”。馬宇曉告訴記者,目前園區內的花鳥魚蟲市場深受大家喜歡,未來將保留完整業態,只對環境進行整體設計提升。而另一座目前正在空置的大樓,將會引入“SOHO”式的辦公空間。現有的部分,將會增加“Brunch(早午餐)”和深夜食堂。
此外,馬宇曉認為持續的活動運營十分重要。在玩家中心,每週一到周四都將開展夜校活動。與此同時,還將引入沙龍,既面向消費者,也面向商家,實現“1+1>2”的效果。
文旅賦能為舊廠房帶來新機遇
這些舊廠房,帶着自己獨特的文化記憶退出了歷史的舞&,而文旅為它們帶來了新生命。通過挖掘文化、重新定位,蝶變成為好逛好玩的城市“微度假”“微旅行”好去處。
在濟南,“山6”創意園、魯豐創意1908、“紅廠·1952”、“D17”文創園、濟南1953·茶文化創意産業園等皆是如此,並立足於自身文化特色,為廣大市民游客提供了吃喝玩樂游的新選擇。
如今,“廢舊廠房”華麗轉身,逐漸成為了越來越多游客的目的地,成為一座城市的文化新地標和新名片。“去年聖誕及跨年活動,579百工集當天來了4萬多人。”馬宇曉&&。
這些園區也逐漸成為了文化類業態的“落地首選”。在1922電競新媒體産業園,“中國國家地理”將其全國巡展的山東首展落在了1922之幾美術館,後續還將呈現創世山海經沉浸式光影藝術展等展覽,為市民游客送上更多“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