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虎躍、龍鳳呈祥、龍馬精神……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視為祥瑞的象徵,在濟南的地名裏,也不乏“龍裏龍氣”的地名。新黃河記者從濟南市民政局了解到,全市有399處地名裏有“龍”元素,其中也有不少地名有着悠久的歷史和傳説。
“龍”地名裏藏着古老的傳説
據濟南市民政局開發的濟南地名電子書記錄,濟南帶有“龍”字的地名中,不少源自古老的傳説。比如位於濟南市歷下區龍洞西北側藏龍澗崖壁間的“黑龍泉”,相傳大禹治水時在龍洞與孽龍搏鬥,孽龍用爪亂抓,抓出3個坑,即三龍潭(白龍潭、金沙泉、黑龍潭)。泉水噴涌兇猛,似條黑龍穿行於泉池中,故名黑龍泉。黑龍泉,又名黑龍潭。明《七十二泉詩》、清道光《濟南府志》已載有此泉名。並有詩云:“澄潭萬頃碧如油,泉水流來石洞幽。夜半龍歸雲霧黑,散為膏雨澤齊州。”
有趣的是,濟南不僅有“黑龍泉”,相距不遠處還有一座“白龍泉”,這一名字也是來源於一個傳説。白龍泉又名白龍潭,相傳泉內有一條白龍,後駕雲而去,泉中留下片片鱗甲,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有詩云:“白龍已逐白雲飛,鱗甲時時漾綠倚。月白風清天似水,一泓元是化龍池”。清郝植恭《濟南七十二泉記》稱:“曰白龍,如白龍之出峽也。”一指此泉為白龍休憩之所,二指泉水自山澗蜿蜒流出,形似白龍,寓意富貴吉祥。金《名泉碑》和明《七十二泉詩》、清《七十二泉記》均著錄此泉名,泉名沿用至今。1994年版《歷下區地名志》載有:“白龍泉位於姚家鎮龍洞。金沙泉以北。泉水從葫蘆溝岩縫中流出形成小溪,常年有水。為七十二名泉之第六十二泉”。
同在歷下區的“白龍灣泉”,位於趵突泉公園內,萬竹園西南側。明《歷乘》、清道光《濟南府志》所載“白龍池”似指此泉。民間相傳,古時這一帶為爛泥灣,東海龍王之子小白龍因犯天條被罰至此地。見當地百姓吃水困難,施術讓爛泥灣中涌出清泉,爛泥灣變成清水灣,百姓因此稱之為“白龍灣泉”。
“龍洞”之名,也源於一個美麗的傳説。相傳唐堯時,有兩條孽龍興風作浪,造成水患。大禹治水時前來捉拿,孽龍鑽山逃遁。一條橫穿山而出,留下的洞稱“龍洞”。為了紀念歷史傳説而取名龍洞。至宋代就成為游覽勝地。清代著名學者孫星衍咏詩讚曰:“我游龍洞驚奇絕,畫不成圖口難説。”
龍洞
照片均由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記者王汗冰 黃中明 王章華 攝
這些“龍”地名裏賡續歷史文脈
龍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動物,我國自古以來將龍視為文明象徵、精神圖騰。“龍”地名有的來自神話傳説,也有的從遙遠的歷史走來,沿用至今。
據濟南地名電子書記載,龍山位於章丘區龍山街道駐地西2000米處,是著名“龍山文化”的發祥地。漢代稱巨裏聚,又名巨合城。龍山之名,最早見於《魏書·地形志》:“吾有龍山,縣治未詳。”元人於欽《齊乘》去:“巨合城自宋為龍山鎮。”楊筠松《疑龍經》:“古人建都與建邑,先尋頓伏識龍關。”綜觀龍山地貌,受堪輿“龍脈”之説而命名。宋代更為龍山鎮。
龍馬泉位於張夏街道西野老村。據當地人介紹,昔日石堰中有《大唐齊州神寶寺之碣》,碑碣記載,唐李治皇帝當年自神谷石路騎馬去泰山,途經此地,人馬正饑渴時,李治禦馬腳踏處,忽然涌出兩泉。因皇帝為“龍”,故名“龍馬泉”。1965年,村民在龍馬泉處建成直徑30米、深3米的半石砌橢圓形泉水池。
因形似龍而得名龍的地名也不在少數。蒼龍峽景區位於高莊街道的塔子村西,是萊蕪八大景之一。峽岸怪石嶙峋,山石斷崖對峙。上有拱橋飛架,如長虹凌空;兩邊峭岩如劈,似高墻矗立。峽東原有元代建的七級寶塔,西面有明代修的望峽樓閣。明朝亓詩教曾在這裡築亭&建園林,清朝張道一也在此修“樂饑齋”。兩壁懸崖上有歷代達官名人的摩崖石刻,如“醉石”“待月”“雲窩”“桃林”等。有的氣韻濃烈,章法多變;有的剛柔相濟,變幻無窮;還有的於端莊穩健之中透出飄逸清麗之氣,不失為萊蕪石刻中的珍品佳作。
著名的五龍潭位於濟南舊城西門外,濼源橋北,南鄰趵突泉,北接大明湖。潭周名泉眾多,形成五龍潭泉群,為濟南四大泉群之一,內有泉池27處。泉水形態為涌流,常年有水流入西護城河,利用狀態為景觀用水。
讓地名文化成為“泉城品牌”
“龍”地名是濟南地名文化的一個縮影,在濟南市民政局區劃地名處處長劉琦看來,地名是對具有特定方位、地域範圍的地理實體賦予的專有名稱,能夠生動反映一個地區的地理特徵、歷史傳統和社會發展等特色,作為傳承特色文化的重要載體,也可以稱之為人文歷史的“活化石”。
2020年12月,濟南市民政局組織開發的“濟南地名電子書”上線,涵蓋6個一級類、17個二級類,2萬餘條地名。挑選重點地名2000余條以供賞析,對1100余條地名進行外業普查和照片採集,對1萬餘條地名屬性更新。2023年,又增加了“口述濟南老地名”板塊,守護“老濟南”的地名故事。
“傳承弘揚地名文化是傳承傳統文化、賡續歷史文脈、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舉措。”劉琦介紹,在保護地名工作方面,今年計劃編制泉城特色文化地圖,其中包括結合濟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的“歷史城區地名圖”;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編制“鄉村地名圖”,宣傳濟南本土的鄉村地名文化,同時帶動“鄉字號”“土字號”品牌的宣傳;結合黃河重大國家戰略,編制濟南市境內的“沿黃地圖”。
提到“沿黃地名”,劉琦舉了一個例子,比如“黃河街道”,現在是濟南唯一以黃河命名的行政區劃名稱。根據現行的地名管理條例規定,“不以國內著名的自然地理實體、歷史文化遺産遺址、超出本行政區域範圍的地理實體名稱作行政區劃專名”,可以説,“黃河街道”是僅存的歷史地名的産物。
“下一步,市民政局將進一步做好地名文化保護工作,加大地名歷史資料的整理、挖掘,用更加豐富的文化形態講好地名故事,通過弘揚地名文化,喚醒沉睡寶藏,切實讓地名文化成為濟南歷史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一環,成為老濟南文化的一張閃亮名片,打造地名文化的‘泉城品牌’。”劉琦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