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廟裏尋“龍”:儒家文化新IP-新華網
山東頻道 > 信息 > 正文
2024 01/25 10:58:56
來源:齊魯晚報

孔廟裏尋“龍”:儒家文化新IP

字體:

  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是網紅研學殿堂。

  從底到上全部雕刻深邃,雲龍騰起如飛,神態各異,遠而望之,祥雲之中蛟龍盤旋飛舞……曲阜孔廟大成殿前檐下的高浮雕雲龍盤柱,其雕刻技藝至今讓人嘖嘖讚嘆。龍威依舊在,但其形象已走出孔廟,演化成曲阜楷木雕、龍柱手杖、龍形存錢罐等文創産品的“三孔IP”,向海內外游客傳達吉祥如意、奮發作為的美好寓意,在濟寧文化“兩創”中擔當新網紅,觸發新視角。

  孔廟裏尋龍

  手雕出精品

  一柄刻刀在指間盤旋,只見刀光閃閃,木渣紛飛,沒一會兒,柱形的楷木上出現了一個栩栩如生的“龍頭”大形……1月22日,距離孔府、孔廟不足一公里的德聖楷木雕刻坊,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傳承人褚德勝正在製作一根以孔廟大成殿前高浮雕雲龍盤柱為原型的龍柱手杖。

  “手杖和龍柱都屬於柱形,可以更好地將龍柱上的圖案‘移植’下來。但壓縮比例、龍的神態及氣勢如何展現,還得多看、多琢磨。”褚德勝謙虛地説。

  褚德勝口中的“多琢磨”,是指他收藏的百餘張關於孔府中“龍”元素的照片,這些照片可謂是他的素材庫。每逢空閒時間,褚德勝都會去孔廟轉轉,用相機或手機記錄下“龍”元素背後的雕刻技藝。

  “你看,高浮雕雲龍盤柱每柱二龍對翔,盤繞升騰,中刻寶珠,四繞雲焰……盤柱造型優美生動,雕刻玲瓏剔透,刀法剛勁有力,龍姿栩栩如生。這是曲阜現存雕刻藝術的瑰寶。”褚德勝説。

  作為孔廟裏尋龍的“常客”,大成殿前的高浮雕雲龍盤柱、若干石碑之上的龍形飛旋都是褚德勝最喜歡觀察和記錄的。“大成殿前檐的10根高浮雕雲龍盤柱,採用深浮雕手法,由於起位較高、較厚,利用三維形體的空間起伏或誇張處理,形成濃縮的空間深度感和強烈的視覺衝擊力,使浮雕藝術對於形象的塑造具有一種特別的表現力和魅力。”在褚德勝看來,孔廟中“龍”元素的背後,隱藏的更多的是雕刻藝術。

  也正是一次次的尋“龍”,褚德勝將孔廟中的“龍”元素融入楷木雕刻作品中,龍形如意、龍柱手杖、龍形筆筒等,他的文創産品不僅遠銷日本、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也吸引不少游客慕名來購買。“楷木雕刻屬於純手工製作,最短也得一週左右。”褚德勝笑着説。

  文化入心來

  人氣旺起來

  《孟子》中的“孔子之謂集大成”,是大成殿命名的由來。大成殿因被冠以文化殿堂而備受推崇,與北京故宮太和殿、泰安岱廟天貺殿並稱為“東方三大殿”,其中價值高、歷史長的當數大成殿。

  大成殿用龍柱始於金代,明弘治年間失火後,徵調徽州工匠重刻,清雍正年間失火後又重建。《孔府檔案》記載,清代高浮雕雲龍盤柱每根價銀九十一兩一錢八分,減地平钑石柱每根六十八兩八錢二分七厘,蓮花柱礎每個價銀二十兩。

  前檐的10根高浮雕雲龍盤柱,每柱兩條對翔,盤繞升騰,中刻寶珠,四繞雲焰,柱腳綴以山石,襯以波濤。10根龍柱造型優美生動,雕刻玲瓏剔透,刀法剛勁有力,龍姿栩栩如生。兩側回廊和後面回廊下的18根石柱為八棱八面柱,上有淺雕雲龍戲珠,每一面為九龍戲珠,每根柱子有72條龍。

  如今的大成殿既是文化殿堂,又是全國著名的網紅研學殿堂。作為“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和“全國研學旅游示範基地”,曲阜三孔景區研學旅游資源、環境設施、安全保障等得到廣泛認可。“研學曲阜 快樂成長”,自2006年首屆孔子研學旅游節舉辦以來,曲阜三孔景區將“學”與“游”進行深度結合,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不斷煥發新的時代風采和魅力。2023年,曲阜市文旅強市加速突破,全市重點景區接待游客突破1100萬人次,創歷史新高。大成殿前部分高浮雕雲龍盤柱被游客撫摸得透亮,也從側面印證着大成殿的人氣之旺。

  曲阜已相繼舉行10屆“百姓儒學節”,“百姓儒學節”活動形成常態化、品牌化。曲阜將儒學融入文明建設和社會治理之中,讓聖城處處“彬彬有禮”,讓市民爭做“謙謙君子”。“我們將繼續辦好‘百姓儒學節’,讓全體市民當主體、唱主角,共同守護好、傳承好、傳播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真正讓優秀傳統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曲阜市委書記李麗説。

  每條“龍”背後都隱含着

  儒家文化的“符號”

  除了將“龍”元素轉化成文創産品外,“龍”元素更是滲透於曲阜孔廟的各個角落,訴説着千年儒家文化的傳承。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世界各地的華人都以龍的傳人而自豪,中國更被譽為東方巨龍。而龍文化也滲透於孔廟的每一個角落,作為中國代表性傳統建築,龍文化和儒家文化可以算是相輔相成。”曲阜市文物局一級調研員韓鳳舉介紹,大成殿兩山及後檐的18根八棱水磨淺雕石柱,以雲龍為飾,每面淺刻九條團龍,每柱共計72條。“這正與孔門七十二賢不謀而合,《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深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而這孔門十二賢是孔子思想和學説堅定追隨者及實踐者,也是儒學的積極傳播者。”韓鳳舉説。

  “除了石雕龍柱之外,由於孔廟的建築規制較高,其他地方‘龍’的元素也非常之多,例如匾額、彩畫上面都會看到龍的身影。”韓鳳舉説,由於孔子及儒家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特殊的地位及影響力,形成為數眾多的與儒家文化相關的建築,而曲阜孔廟、孔府建築群則承襲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傳統,按照宮廷式建築規制,三路布局,九進院落,體現了對孔子“大成至聖先師”的崇敬以及對孔子嫡系後裔的優渥。

  “隨着春節的臨近,三孔景區也推出各種關於龍元素的文創産品。像這種小型伴手禮就深受大家喜愛。”韓鳳舉一邊拿起一個龍形存錢罐伴手禮,一邊説。在他看來,在孔廟中的每一條“龍”的背後都隱含着儒家文化的“符號”,伴隨眾多文創産品的誕生,也標誌着這一符號正轉身化為文化“兩創”新角色,觸發了更多人去了解儒家文化的新視角。“2024年正值龍年,我們希望有更多的游客來到曲阜孔廟,尋找龍的足跡,了解孔子思想。”韓鳳舉説。

【糾錯】 【責任編輯:王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