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城市的新興産業集群開始在全球産業版圖中佔有一席之地。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智能製造等領域的高端優質項目不斷落地並迅速“集群成勢”,讓越來越多的城市迸發出新活力,展現出新面貌。積極主動“沿鏈而進”、以産業鏈為主線不斷“補鏈”“強鏈”,充分發揮産業集聚效應,則讓這些城市加快嵌入全國、全球産業鏈,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山東德州:“四鏈協同”崛起電子信息産業
近年來,諸多方面都不佔優勢的山東德州市通過推動産業鏈、人才鏈、創新鏈、金融鏈“四鏈協同”,初步形成了硅材料、芯片設計、封裝測試、終端應用等較為完整的電子信息産業鏈條,成為全國重要的集成電路關鍵材料基地,在集成電路産業版圖中佔有一席之地,並融入全球産業鏈。
“無中生有”隆起産業高地
不久前,山東首條12英寸集成電路用大硅片生産線在山東有研艾斯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正式通線。記者在位於德州天衢新區的有研艾斯生産車間看到,單晶硅棒在被切割成僅一毫米厚硅片後,經過倒角、研磨、清洗檢測等四五十道複雜工序,進入倉庫準備出廠。
“生産線一期總投資25億元,達産後將形成120萬片/年的生産規模,這也標誌着德州成為全國第五個能生産12英寸大硅片的城市。”山東有研艾斯總經理閆志瑞説。隨着集成電路工藝的發展,硅片趨向大尺寸化和製程精細化,12英寸硅片為當前及未來較長時間內的主流産品,是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領域芯片製造的關鍵基礎材料。
德州市委書記、市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鏈鏈長田衛東説,德州是中國有研科技集團在全國投資布局規模最大、業務領域最廣的科技成果轉化基地。自2018年落戶以來,已先後投資97億元建設七大“有研係”項目,涉及大尺寸硅片、高純濺射靶材、刻蝕設備用硅材料等領域。“項目全部建成達産後,有研8英寸、12英寸硅片將分別佔國內市場的10%和20%、高端靶材佔全球市場20%以上,德州將成為全國重要的集成電路關鍵材料基地。”
集成電路關鍵材料領域異軍突起是德州電子信息産業發展的生動寫照。近年來,德州將電子信息産業作為“一號産業”重點培育,聚集要素資源、加大招引力度,英望科技、華威手機、北京同源微、鯤程電子、恒芯電子等高端優質項目先後落地。
“三線城市也能崛起一線産業。”德州市工信局局長孫洪昌説,全市電子信息産業現有規上企業123家,初步形成了硅材料、芯片設計、封裝測試、終端應用等較為完整的産業鏈,2022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近300億元,同比增長128%,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新優勢。
“四鏈協同”培育營商生態
威訊聯合半導體(德州)有限公司是美國威訊公司在亞洲建設的第二個生産基地,主要生産手機射頻集成電路芯片,2022年實現進出口60多億元。公司總經理助理崔榮霞説:“公司落戶德州,就看營商環境好,部門協同辦事效率高。”
近年來,各項資源並無優勢的德州吸引一批電子信息産業高端項目成功落戶,背後是當地推動産業鏈、人才鏈、創新鏈、金融鏈“四鏈協同”,助力産業發展跑出“加速度”。
一是做實産業鏈鏈長制,優化營商服務。德州市委主要負責人任産業鏈鏈長,推進産業鏈實體化運作,繪製産業發展全景圖、産業鏈圖、技術路線圖、應用領域圖、區域分佈圖,編制&&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發展規劃、數字經濟專項規劃、加快集成電路産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持續加碼産業招引和培育力度,使得産業服務不斷優化,企業涉及的用水用電、日常經營等問題得到高效解決。
二是精準搭建“政校企”&&,推進人才供需匹配。德州轄區有47所高校,通過深化“政校企”合作,已開設聯合培養班次53個,培養産業人才3000餘人。如德州學院與山東有研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共建“半導體産業學院”,德州職業技術學院與杭州加速科技有限公司共建“集成電路産業學院”,德州理工職業學院與揚州揚傑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半導體封裝生産性實習基地”等,直接把工廠搬進學校,既為産業培養了實用性技術人才,也讓學生儘早適應企業管理文化,實現無縫銜接。
三是加強産學研合作,打通産業創新鏈條。德州加強産學研合作,解決企業技術難題,如成立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創新應用研究院,與山東大學、西北工大等10余所高校、20余個專家團隊合作,通過“企業出題、政府接題、院所解題”方式,打通電子信息産業創新鏈條。德州還建立公共創新服務&&,全力為企業服務。德州鯤程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龐新説:“有了園區集成電路模塊測試公共服務&&,企業足不出戶就能完成産品檢測及貼片流程,檢測成本降低了30%。”
四是打造基金支持體系,金融賦能産業發展。電子信息産業前期資金需求量大、投資風險高,德州推行“一鏈一投行、一鏈一基金”做法,組建山東首個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基金聯盟,設立了總規模35億元的10隻産業投資基金,專項扶持集成電路龍頭企業。“有研8英寸硅片項目,基金出資佔比20%;12英寸項目,基金出資比重達60%,這是兩個項目快速落地的關鍵因素。”閆志瑞説。
“聚鏈成群”鍛造未來優勢
在英望科技(山東)有限公司整機組裝車間,員工正緊張有序地趕制一批發往孟加拉國的訂單。誰能想到,這家在國內名不見經傳的智能手機企業,卻將産品銷往28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在南亞地區更是獨領風騷。公司總經理胡鑫説:“2021年公司總部從深圳遷至德州後,成為山東極少數能生産自主品牌智能手機的整機企業,也吸引了生産精密組件、數據線、外包裝的12家配套企業前來落戶。”
德州發揮有研集團、威訊半導體、英望科技等龍頭企業的集聚效應,通過“四鏈協同”推動沿鏈而進,電子信息産業正加速“聚鏈成群”“集群成勢”。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王元同認為,德州電子信息産業快速崛起,得益於當地對龍頭項目資金實力、市場布局、産業周期、技術來源、銷售網絡等的精準研判,實現了“引來一家企業,帶來一片産業,興起一個園區,激活一座城市”效應。
多位德州幹部群眾也提出,電子信息是資金、人才、技術密集型産業,德州作為中小城市,高級經營人才和高級技術人才缺乏、産業引導基金規模小等瓶頸制約了産業發展。天衢新區管委會副主任李濤説,作為全市電子信息産業的集聚地,按照5年發展到500億元産值測算,每年需要30億元産業投資基金支持,這僅靠市、區難以承擔,需要各界支持。
針對高級人才缺乏的情況,中國電子材料行業協會半導體材料分會秘書長林健建議,開闢項目落戶綠色通道,深挖人才培養蓄水池,進一步放寬高端人才招引政策,實現産業鏈引領人才鏈、人才鏈支撐産業鏈的同頻共振。
如果解決了人才和資金制約的難題,德州電子信息産業將更加大有可為。德州市集成電路産業發展促進中心主任褚士強説,下一步,德州將立足産業優勢,超前實施産業布局,全力打造全國重要的集成電路關鍵材料基地、半導體行業一線城市,把電子信息産業打造成為德州地標産業。(記者 楊守勇 賈雲鵬 濟南報道)
天津武清:“雙高”引領深度融合生物醫藥
新年伊始,雖然寒意依舊籠罩津城,但武清京津産業新城核心區內卻熱火朝天。幾天前,這裡發布了新城規劃建設方案以及核心區政策措施,入駐企業興致勃勃建廠房、搬新家、談合作……力爭新年“開門紅”。
圖為武清京津産業新城核心區。新華社發
記者見到元一(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CEO張驪時,她剛剛接待完新年的第一批訪客。沒等坐下,張驪便迫不及待地向記者透露了一個好消息:隨着一個新訂單敲定,公司2024年需交付訂單總額已突破億元。
成立短短兩年多,公司從6人發展至80人,從專注研發到規模化生産,衍生産業遍地開花。爆發式增長的原因何在?張驪直言:“選對了‘賽道’,遇上了好時代。”
這一“賽道”,便是合成生物學。天津大學化學工程專業畢業的張驪在美國攻讀生物醫學與化學工程博士學位後,於2016年回國創業。“當時合成生物學的應用還不多。”張驪發現,合成生物的應用空間十分廣闊。經過一番摸索積累後,張驪創立元一生物,專門從事合成生物學技術研發。
“合成生物學是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在‘細胞工廠’中實現‘無中生有’的過程。”張驪解釋道,“我們在細胞中加入酶基因,改變代謝路徑,從而‘創造’出新菌株。”
在元一生物的實驗室裏,一套8聯罐發酵系統格外醒目。橙色的發酵液在罐內旋轉,空氣中瀰漫着酵母的微甜味道。
“由於生物製造的過程是指數級增長,發酵罐裏培養出的每個小菌株,都潛藏大能量。”張驪舉例説,一個20噸的發酵罐每年所生産的蝦青素,相當於幾百畝養藻池塘的年産量,而且成本低、無污染。
在張驪和同事們的不懈努力下,公司産品已從蝦青素拓展至生物醫藥、醫美護膚品活性原料、經濟動植物營養等應用領域,鏈結着數百家相關行業的生産企業。
元一生物所在的武清京津産業新城核心區,是生物醫藥産業的聚集地。作為入駐核心區的首批重點項目之一,天津大學合成生物前沿研究院已揭牌。
“天津大學合成生物前沿研究院通過建成生物合成全流程自動化&&、人工‘細胞工廠’構築&&和GLP實驗動物中心,加速合成生物成果轉化。”天津大學合成生物前沿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元英進説。
基於良好的産業發展勢頭,《武清京津産業新城規劃建設方案》提出,以合成生物為引領,推動生物製品、醫療器械、醫學服務、人工智能(AI)數字化信息化等健康産業高度聚集,培育生物醫藥千億級産業集群。
2019年落戶武清的天津華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實現從生物研發到生物製造綜合發展的典型代表,其核心産品3D細胞微載體已在臨床上展現出廣泛的應用前景。
“為打通上下游産業鏈,我們於2021年又成立了一家智能科技公司,從事生物反應系統及相關配件的生産,頭一年銷售額就突破1500萬元。”華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劉偉感嘆,公司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本地良好的營商環境和完善的産業生態。
在生物醫藥産業生態中,基因測序是必要一環。在天津諾禾致源生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實驗室內,一套長達數十米的全自動柔性智能交付系統正在有條不紊運轉。一個個生物樣本從一端錄入,幾個小時後,其詳細的基因信息便從另一端輸出。
“這套系統的日處理樣本量可達3000多份。”該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蔡晶説,基因測序是探索科學前沿的基礎設施,這項工作正在從傳統的手工實驗升級為全自動生産線,將為基因科技行業發展持續注入新動力。
近年來,一大批生物醫藥企業在武清扎根,一系列突破性的創新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新質生産力源源不斷涌現。
武清區工信局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區生物醫藥企業共有240余家,其中規上企業20家,2023年1月至11月累計完成規上工業産值30.98億元,基本形成了包括合成生物、生物制藥、中藥、醫療器械等領域在內的優勢企業群。
“規劃建設京津産業新城,是武清區落實天津市高質量發展‘十項行動’、培育新質生産力的‘一號工程’。武清堅持智能科技、生物醫藥‘雙高’引領,實現産業鏈集聚,打造‘人産城鄉景’深度融合的現代化新城。”天津市武清區委副書記、區長許穎悟説。(記者 王寧 王暉 天津報道)
安徽滁州:全鏈條布局主攻價值鏈高端
新年伊始,記者來到安徽省滁州市的全椒經濟開發區看到,安徽騰耀新能源配套産品供應鏈建設項目現場有條不紊,有的工人在澆砂石混凝土,有的在做保溫施工,不遠處的打樁機整裝待發……
“我們看中了這裡地處長三角的區位優勢和較為完善的産業鏈,可以為龍頭企業做配套,營商環境也不錯,投資30億元,去年10月正式開工。”騰耀項目負責人馬連敬告訴記者,“目前項目進展順利,裝備入場後就可以投産。”
據滁州市全椒縣招商合作中心負責人王萬松介紹,2023年,全椒縣圍繞科技含量高、投資體量大、産業鏈類項目,突出産業鏈招商,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65個,新投産億元以上項目48個。
滁州市位於安徽省東部,是長三角中心區城市、合肥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重要成員。近年來,該市結合資源稟賦,聚焦周邊城市主導産業配套,把光伏、新能源電池、半導體、醫療器械等新興産業與智能家電、新型化工、汽車及裝備製造、綠色食品等本地優勢特色産業作為重點招引方向,建立八大産業鏈工作專班,定期開展企業家座談會、銀企對接會、産業鏈人才招聘會等活動,推動資金鏈、人才鏈、政策鏈、服務鏈與産業鏈“多鏈協同”。
記者走訪了解到,突出産業鏈招商,在“尋鏈”“引鏈”中“固鏈”“強鏈”,是滁州市奮力抓經濟的重要“招數”。
“我們以産業鏈為主線,主攻關鍵環節和價值鏈高端環節,招引頭部企業、關鍵環節企業、核心要素企業。強化全鏈條布局、全要素配置、全方位支持,加快嵌入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全球産業鏈。”滁州市投資促進局局長劉江華説,該市近年來靶向聚焦、持續發力,招商引資工作呈現出質量好、體量大、推進快、熱度高的態勢。
滁州市投資促進局統計顯示,2023年,全市新簽約億元項目513個,比上年多35個,其中新招引八大産業鏈項目399個,佔比77.8%,比上年上升4.6個百分點。此外,全市新引進30億元以上項目21個,比上年多4個。
在滁州,既有“新”項目不斷落戶,也有“老”項目發展壯大,並不斷追加投資。
自動焊接、自動敷設、AGV小車自動“運”貨……走進滁州隆基樂葉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安徽旭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高科技、智能化的氣息撲面而來,機器轟鳴聲中,偌大的生産車間裏,只能看到少量工人的身影。
“我們公司主營單晶組件製造,持續推進以流程優化為核心的數字化轉型。”滁州隆基樂葉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付德臣説,“通過智能工廠的打造,人均産出效率提升了27.9%。”
記者了解到,經過集中精力開展以商招商、精準招商,全球光伏頭部企業中已有多家落戶滁州,該市現已構建起硅片、電池片、組件、光伏玻璃等較為完整的垂直一體化産業鏈條,動力電池産業也集聚了一批頭部企業。近年來,滁州市光伏、半導體、汽車及裝備製造等産業蓬勃發展,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滁州市積極提供“保姆式”服務,探索招商引資項目全周期閉環管理,助力招大引強實現新突破。
在全椒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張寶柱看來,地方政府要做“服務員”,當企業遇到問題時,要及時幫助解決問題。據了解,這個縣通過召開“要素保障會”,讓參會企業暢談自己遇到的問題,有問題就現場協調解決。
地表附着物清除、用地問題解決……感受到“保姆式”服務的馬連敬説:“在這裡,發展不是‘剃頭挑子一頭熱’,而是上下一心,各個職能部門都來幫忙,這就是好的營商環境。”(記者 姜剛 周暢 合肥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