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推進基礎教育綜合改革,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切實解決教育發展不均衡和“擇校熱”等教育難題,肩負山東濟寧城區主體教育責任的任城區從2008年開始探索實施義務教育集團化辦學改革。以“名校+新校”“名校+弱校”等方式,先後組建濟寧市第十五中學教育集團、濟寧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濟寧市霍家街小學教育集團、濟寧市第十三中學教育集團、濟寧市實驗初中教育集團等10個教育集團,全力打造“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集團化辦學新形態,有效維護了教育公平,提升了義務教育學校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促進了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2023年12月22日,37歲的王仕磊受邀走進濟寧市實驗初中教育集團李營校區初四(2)班的教室,和兒子王伊帆同上一堂課。
45分鐘的課堂上,王仕磊在認真聆聽教師授課內容的同時,也在觀察着班級內每一名學生的狀態。課後,他在年級部負責人的帶領下觀摩了大課間活動,並走上班級講&和同學們互動交流。一上午的時間,忙碌而充實。
“我真切感受到了學校一年多來的變化,也‘品嘗’到了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甜美果實。”王仕磊樸實的話語代表了該校1600多名家長的心聲。
2022年7月,擁有近60年辦學歷史的任城區李營一中加入濟寧市實驗初中教育集團的陣營,並更名為濟寧市實驗初中李營校區。一年多來,通過集團化帶動,李營校區在學校管理、學科教研、課堂教學、教師培養等方面與濟寧市實驗初中同頻共振,2023年中考成績步入全市農村中學第一梯隊,生源穩步回升。
據了解,當前任城區組建的十大教育集團涵蓋了45所校區,佔義務教育段學校數的44%,佔義務段學生人數的60%。怎樣通過集團化辦學改革,充分發揮名優學校的“航母效應”和“1+1>2”的聚變效應?如何通過變革辦學模式,重建管理機制,優化資源配置,增強內生動力?面對廣大學生家長和社會的疑惑,任城區展示出了“敢為人先”的巨大魄力和“真刀實槍”的整合路徑。
近年來,任城區以“龍頭引領實現共同發展”為總基調,採用“1+X”型集團化辦學模式,以優質學校為龍頭,吸收新建學校和薄弱學校組建緊密型的非獨立法人教育集團和松散型的獨立法人教育集團。東門大街小學文體校區、創業城校區、運河校區,實驗初中任和校區、任祥校區、任賢校區等採用“名校+新校”的非獨立法人方式,實現了新建學校高起點辦學、高質量發展;實驗初中李營校區、長溝校區、二十里鋪校區採用“名校+弱校”的獨立法人方式,推進集團化辦學向涉農鎮街學校延伸,通過管理重構、資源重組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帶動輻射作用,實現了優質教育資源的拓展和增值。截至目前,濟寧市霍家街小學桃源校區、濟寧市東門大街小學文體校區、濟寧市實驗小學任興校區等一大批新建校區辦學成果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
“新建校區和原薄弱學校各方資源得到全面優化,實現了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校的願望。”任城區教育和體育局教育科科長王景然告訴記者:“近年來,全區教育事業優質均衡發展水平全面提升,任城區先後榮獲全國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區、全國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創新區和山東省教育工作示範區等榮譽稱號。”
強校擴優實現質量提升
濟寧市第十五中學是一所有着輝煌辦學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優質名校。2012年,學校合併濟寧市第十六中學,是任城區推行集團化辦學的“先行者”之一。目前,濟寧市第十五中學教育集團形成了一校四區的辦學格局,在校生近萬人,教職工560餘人,是一所名副其實的“教育航母”。
濟寧市第十五中學教育集團總校長劉輝坦言,如何實現集團優質均衡發展,讓每一名學生成為最優秀的自己,考驗的是整個集團的前行力,教職工團隊的凝聚力和總校長的綜合能力。“在‘啟·和’文化的引領下,我們落實‘資源共享、落實達標’的八字方針,秉持‘條塊結合、縱橫相濟、雙線並行’的管理思路。同時,通過‘領導包保學科促共享,推進學習小組促達標,落實學科活動促提升’的教學三部曲,充分調動起了師生的潛力、活力。”
2023年12月,名為“弘揚教育家精神,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的教育系列論壇在濟寧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各校區依次進行。各校區執行校長、中層幹部共計56人先後登&述職、發言,接受所有教職工的評議。
“集團現有一校八區,在校生1.53萬人。如管理不當,很容易出現‘各下各的棋,各唱各的曲’的情況。”濟寧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李玲玲告訴記者,集團在各校區嚴格推行“讓愛浸潤每顆心靈”的核心理念,加強管理層的標杆帶動作用,在教師調配、課程建設、課堂教學改革等方面保持了一致的步調,同時倡導各校區凸顯各自辦學特色,有效推動了教育集團的高質量發展。
據了解,任城區推行集團校總校和各校區圍繞“共商、共建、共享、共贏”開展合作,實行總校長負責制;理順決策、執行、監督、保障等機制和環節,集團校對教學改革、教育評價、發展規劃、重大活動、教師交流輪崗等事項具有決策或自主權,採用雁陣前行的模式,突出各成員校發展“一校一特色”,不斷提高各校區辦學水平,帶動全區教育教學質量整體提升。
近幾年來,任城區中考成績穩居全市第一方陣,各集團校分別榮獲全國文明校園、全國紅旗大隊、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等全國及省級以上榮譽近百餘項,任城教育知名度和美譽度持續提升。
統一師資加速教師成長
集團內各校區之間,能否實現師資的合理調配,如何激起青年教師成長成材的活水,是推行優質教育均衡發展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社會較為關注的話題。
工作中,任城區實行教育集團內部統一師資調配、統一教學管理、統一教學進度、統一教研備課、統一考核評價,推進城鄉交流,最大限度地優化了教師資源。2023年8月,濟寧市實驗小學站前校區、任旺校區成立,教育集團第一時間派出管理團隊、骨幹教師十餘人。“我們充分發揮總校的發動機、孵化器的作用,鼓勵優秀骨幹教師到新校、薄校任職任教;同時,有計劃地讓各分校的青年教師到總校學習歷練。”濟寧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副校長、總校區執行校長田勇説。
同時,任城區要求教育集團內各校區聯合教研、課程共建,盤活了名師資源,充分發揮骨幹教師集群效應和在教學、科研方面的輻射作用,促使青年優秀教師成長迅速,進一步壯大了名優教師隊伍。2023年8月,濟寧市第十二中學加入濟寧市第十三中學教育集團的陣營,更名為濟寧市第十三中學紅星校區。陰曉彤作為總校區的化學學科骨幹教師,主動申請到紅星校區輪崗交流一年。“到紅星校區後,我擔任初四年級3個班的教學,並與化學組兩位青年教師結成教學小組,大家共同分析解讀新課標,進行備課主創設計、開展教後綜合評價,不僅帶動了青年教師業務的提升,我也在實踐中鍛煉了自己。”陰曉彤説。
集團化辦學,不僅為名優教師搭建了頭雁引領的舞&,更為廣大青年教師提供了絕佳的成長&&。濟寧市實驗初中教育集團李營校區青年教師劉衍艷是一名入職三年的英語學科教師,她不僅在校區內享受到了“青藍工程”帶來的紅利,更是融入到了教育集團的英語學科大教研組。“英語大教研組共有50多名教師,其中不乏省、市、區名師。我們會定期舉行面對面教研,大家互相分享教學成果、教學思路。同時,我們建有微信群、釘釘群,如果在教學中遇到問題,可以隨時向前輩們請教。”劉衍艷感慨,在教學的道路上她感覺並不孤單,前行中充滿了力量。
記者了解到,任城區各集團學校現有全國優師5人、齊魯名校長2人、齊魯名師9人、省優師15人,擁有省、市級以上特級教師、名師名校長、學科帶頭人等人才稱號的共計260餘人,區級運河名師近300人,名優教師數量在全市遙遙領先。近年來,任城區教育和體育局持續推行名師、名班主任、名校長“三名工程”,造就了一批批優秀的管理和學科領頭雁,為基礎教育集團化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任城區集團化辦學有效解決了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也為主城區社會經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濟寧市任城區教育和體育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張茂軍説:“近年來,集團化辦學布局濟寧城市北部、西部,在李營街道設立濟寧市實驗初中任和校區、李營校區、濟寧市實驗小學任和校區,在安居、南張街道設立霍家街小學任安校區、立國校區,與濟寧市委市政府‘西跨、北延’的戰略布局保持了同頻共振,為中心城區擴容提質貢獻了任城教體力量。”
記者 姬生輝 孔媛媛 通訊員 田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