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頻道 > > 正文

山東:文博+綜藝 文物“活”起來帶來大流量

2023年04月18日 10:47:46 來源: 舜網-濟南日報

  不看熱門影視劇和明星扎堆的綜藝,卻在電視上或者手機上專門收看頗具專業氣息的特殊節目——文博綜藝或文博紀錄片。這是怎樣一種選擇呢?為什麼文博+綜藝能收獲滿滿的流量?因為這類節目確實具有吸引人的元素,能帶給觀眾不一樣的視覺享受。

  4月10日,《小瀾尋寶記》開播,這是一個內容獨特,且具有歷史文化內涵的虛實交互情境短視頻欄目,也由此引發了新一輪文博綜藝熱潮。

文博+綜藝 文物活起來帶來大流量

  《小瀾尋寶記》劇照

  ●《國家寶藏》開創文博類節目新模式

  《小瀾尋寶記》,顧名思義是要“尋寶”,去哪裏尋呢?答案就在山東黃河沿岸的博物館裏。

  萬裏黃河流經山東九市,在東營入海。山東沿黃各市的文物寶藏是黃河文化最生動的承載與體現,見證了黃河沿岸世代繁衍生息、文明發展的歷史進程。

  “探黃河文物 講齊魯故事”,《小瀾尋寶記》是由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聯合沿黃九市博物館共同攝制推出的“沿著黃河遇見海”短視頻欄目,讓觀眾在鏡頭前去博物館裏尋寶探秘,為觀眾解密黃河文物背後的故事,解讀齊魯黃河文化。

  《小瀾尋寶記》只是近年來有關文物的眾多綜藝中的一個,和文物有關的節目出圈,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

  “博物館熱”近幾年一直在升溫,全國很多城市的博物館都是旅遊熱門目的地。比如位于濟南的山東博物館,每到周末或者節假日,抑或是有文物大展時,博物館入口前都會排起長長的參觀隊伍,這也許就是現在的人們對于歷史文化,對于文物的高度關注、喜愛或想從中尋求更多的知識的結果。

  隨著“博物館熱”而來的就是文博類綜藝快速“發酵”,人們對這類節目越來越喜愛,收視率越來越高,文博類綜藝節目、視頻等也成為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搶手貨”。

  這類節目的第一個熱潮是由2017年底播出的《國家寶藏》引發的。也正是因為這個節目的播出,文博類綜藝節目開始了不斷創新、出新。之後,央視和多家衛視接連推出了多個特色不一的文博類綜藝節目或者紀錄片——《萬裏走單騎》《文物“潮”我看》《遇見天壇》《上新了·故宮》《贏在博物館》《我在故宮修文物》《如果國寶會説話》《國寶·發現》《發掘記》……

  這些綜藝節目,關注度高,有的甚至比熱門影視劇還要受歡迎,且好評度很高,各個年齡段觀眾都能看得進去、看得“上癮”。從深層次看,是普通人對中國的歷史文化越來越有認知的需求,隨之對于這些蘊藏著歷史文化的載體——文物也更有認知的需求。于是,博物館的文物“活”起來了,博物館漸漸成了網紅熱門打卡地。

  ●山東的文博綜藝抓住了風口

  在這股文博綜藝節目的熱潮中,山東也沒有落後,推出了自己的文物節目《文物裏的山東》,于2022年7月8日開始播出。

  山東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深厚,文物數量在全國名列前茅,且種類繁多。《文物裏的山東》精選了數十件省內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有影響力的文物,通過對其的解讀,追溯山東歷史的高光時刻。節目邀請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生導師欒豐實、山東博物館館長鄭同修、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方輝、山東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孫波等專家學者,為觀眾解讀文物,還原考古現場。同時,作家、文化學者魏新,則傳遞給觀眾富有詩意的文物觀,以物見史,以物見人。

文博+綜藝 文物活起來帶來大流量

  從呈現方式看,《文物裏的山東》更加注重敘事視角的多元性和更加開闊的表達空間。比如,節目在表現形式上不拘一格,適合于不同圈層,特別增加青年文物研學團,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文物,關注傳統文化,關注中華文明的遞進過程。節目通過設置好玩又有趣的“文物古知今”、博物館識字大賽、現代高科技考古、黑陶制作工藝現場復原等各種趣味遊戲和制作體驗,讓年輕人充分感受到文物的魅力。

  節目播出後,很多年輕人為了更多更深入了解節目中介紹的文物,去博物館實地參觀,使得博物館也變成了打卡地,很多文物也隨之成為“網紅”。

  當文博遇上綜藝,在當下這個網紅不斷出現的新時代裏,必定會碰撞出炫目的火花。《文物裏的山東》《文物“潮”我看》《國家寶藏》等火出圈的文博類綜藝,就應驗了這個説法。

  文博綜藝節目,啟用的“明星”是各種文物,秀場就在博物館裏;深邃的歷史,有趣的考古故事,文物的高“顏值”,足以讓這類節目不斷衝上熱搜,不斷引發話題。

  山東還推出一檔名為《我愛博物館》的文博探索體驗節目。每期節目中,在一位博物館推薦人的帶領下探訪和體驗主題不同、藏品各異的博物館,在琳瑯滿目的藏品和博物館館長的對話之間,追尋歷史和文化的印記。這些博物館除了恢宏壯觀的“國家隊”,更多的則是特色鮮明、妙趣橫生的“民間博物館”。

  山東的這兩個節目只是近幾年裏全國各地類似節目中的一小部分。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文物局聯合推出的《中國國寶大會》圍繞全國140多家博物館的近千件文物精品,讓選手和觀眾通過文博知識競答開啟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探索之旅;北京衛視推出的《博物館之城》以“探秘”為切口,觀眾跟隨鏡頭深入北京市內多座博物館,並參與到館內維護、修繕等工作中,認識不一樣的博物館;內蒙古衛視大型文博綜藝《館長·請亮寶》帶領觀眾走進全國16個省區市,探訪國內24座知名博物館,展示文物魅力,展現中華文明對世界文化發展的影響;河南衛視與優酷聯合出品的文化探索紀實節目《閃耀吧!中華文明》,深入三星堆、秦始皇帝陵、南海Ⅰ號、殷墟、敦煌等考古現場,對話各大博物館館長、一線考古隊隊長、資深文博考古專家,通過文物尋找中華文明的傳承脈絡……

  各種形式、風格的文博節目在創意表達方面也不斷探索,每每都能讓觀眾耳目一新;在內容題材上的不斷拓新也為國內文化類節目提供了新的創作方向。

文博+綜藝 文物活起來帶來大流量

  ●文博類紀錄片也能贏得收視率

  2022年11月,大型考古紀錄片《城子崖》先後登陸央視和山東衛視。本片講述了幾代考古工作者、文化學者對城子崖遺址發掘、研究及保護的故事,通過時間的推移,展現出他們為中華文明探源付出的艱辛努力和取得的重大成就。城子崖遺址發掘出的文物及考古成果,彰顯出龍山文化和岳石文化時期,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先人們篳路藍縷、創造文明的故事。

  以濟南市考古發現為題材拍攝的考古、文物紀錄片還有很多:由濟南市考古研究院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科教頻道合作拍攝的考古專題片《元代濟南王張榮家族墓地》上、下集于今年3月17日、18日晚在央視頻道CCTV-10《探索·發現》欄目首播;去年他們還合作拍攝了考古專題片《濟南元代郭氏家族墓地》和講述歷城區唐冶街道明代墓葬的《石室疑冢》;在此之前還有《濟南劉家莊商墓》《魏家莊漢墓》等。

  這還只是濟南考古被拍成紀錄片的一部分,已能足夠説明濟南市近年來在考古方面取得的驕人成績。而央視拍攝的全國各地考古文物新成果紀錄片更多,比如《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等,説明這類考古文物的紀錄片是具有文化內涵和價值的,也能夠贏得收視率。

文博+綜藝 文物活起來帶來大流量

  ●年輕人成文博類節目消費主力

  今年2月份,優酷發布了《2022傳統文化節目數據報告》。《報告》顯示,國風國潮成熒屏生力軍,9.5億人次通過觀看視聽節目擁抱傳統文化。年輕人與傳統文化實現雙向奔赴,90後、00後觀看佔比七成。超六成“Z世代”認為,傳統文化節目深度創新,場景、劇情設計等極具感染力,傳達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是學習了解傳統文化的窗口。

  根據數據,2022年傳統文化節目累計觀看時長達8446萬小時,相比2021年增長近6倍。眾多受訪網友表示,《國家寶藏之文物季》《典籍裏的中國第二季》《元宵奇妙遊》《博物館之城》等節目最受年輕人歡迎,傳統文化節目持續出圈。

  《報告》顯示,文博節目95後觀眾中佔比達到35.5%,成為主力軍,含90後在內的年輕人佔比近六成。眾多受訪網友表示,《國家寶藏》第三季、《我在故宮修文物》電影版、《博物館之夜》、《隱秘的細節》等文物類、考古類節目最受年輕人歡迎。

  觀看傳統文化節目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年輕人成了主力軍?

  超六成年輕網友認為,文博節目弘揚傳統文化、契合時代精神;同時,兼具知識與趣味,有獲得感。他們希望通過“打卡”文博節目學習傳統文化及歷史知識,體悟文物背後的精神價值。傳統文化節目場景和劇情設計等極具感染力,傳達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是學習和了解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如今,傳統文化節目深入人心,眾多受訪網友表示,內容形式深度創新,以視覺上的“新奇特”豐富藝術創作空間,充分闡釋了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讓傳統文化大放異彩。

  文博類節目雖然是在介紹考古、文物,但實際上卻是在講述中國的歷史文化,將中國的歷史文脈梳理清楚,講給觀眾們。節目鋪陳情節,從不同層面創新,吸引不同的受眾群體。創新傳播形式的文博節目,向創作者提出了更為專業的拍攝要求。用生動的方式,引領人們對文物、考古的探尋,去深入理解中華文明的文化自信,讓廣大觀眾在一場場視覺盛宴中,感受到文化的深遠,文物的價值;更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以一種最新的方式“活起來”,一樣可以帶來熱門影視劇那樣的“大流量”,帶給人們更多、更好、更神奇的視覺享受。(完)

[ 責任編輯:王媛媛 ]
歡迎下載新華網客戶端
010070170010000000000000011110071129533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