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推進海洋生態修復 提高生物多樣性
近年來,山東加快海洋生態修復治理,打造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中科院煙&&岸帶研究所工程師鐘志海説:“在牡蠣礁下方,大概一公里兩公里那個地方它有天然牡蠣礁,面積不大挺小的,所以我們就選擇上邊,這個位置也是互花米草的生態位,我們用牡蠣礁先搶佔它的生態位。”
在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生態修復區,科研人員正趟泥涉水,帶我們去看生態修復的第一道屏障——牡蠣生態礁。今年6月份,科研人員在440多畝的潮間帶,種植了3000多個牡蠣生態礁礁核,阻止外來入侵物種互花米草,保護黃河三角洲生物多樣性。
“這個都是牡蠣,長得挺多的。這個就是今年才附着的牡蠣,大概有20多個。我們把它固定住,它慢慢就發育成礁了。”中科院煙&&岸帶研究所工程師鐘志海説。
牡蠣礁又被稱為溫帶的珊瑚礁生態系統,它們為海洋生物提供棲身之所,同時還有凈化水體、保護海岸線的作用。
東營市海洋發展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劉艷芬説:“在整個海洋生態系統裏面它就像一個工程師一樣,它相當於造礁體,礁體本身提供一個隱蔽的場所,給這些底棲生物提供一個棲息生長的場所。”
黃河三角洲是國際重要濕地,作為東亞——澳大利西亞等國際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重要中間停歇地,這裡每年遷徙經過的候鳥超過600萬隻。為了保護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山東投入近兩億元,實施退養還灘還濕等生態修復工程,在潮間帶建設牡蠣生態礁、種植3萬多畝的鹽地鹼蓬等植被。通過系統治理,黃河三角洲“紅地毯”景觀面積得到迅速恢復。
“我們把這些鹽地鹼蓬、蘆葦這樣的植被恢復得越多越好,它為底棲生物、甚至為稍微高端的生物,你像鳥類提供了一個食物來源。它為整個生態系統起到一個良性的恢復作用。”東營市海洋發展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劉艷芬説。
山東還投資7.5億元在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實施生態補水、鳥類保護等工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打造名副其實的候鳥天堂。目前保護區內觀測鳥類由1990年建區時的187種增加到371種,38種鳥類數量超過全球總量的1%,成為東方白鸛全球最大繁殖地。
在與黃河三角洲處在同一條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長島,工作人員正在給鳥類做環志標記。
長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環志站副站長范強軍説:“通過環志的回收,了解鳥兒飛行的路線,他明年就在什麼地方越冬,在什麼地方繁殖,通過回收了解遷徙路線。”
在長島的大黑山島,最近一個月,每天都會有紅隼等國家珍稀鳥類經過。黨的十八大以來,山東省委省政府牢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堅決拆除了影響鳥類遷徙的80颱風機,並積極爭創海洋類國家公園。
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管委科技副主任于振江説:“從這幾年的實踐來看,生態保護、生態修復的成效已經逐步顯現,打造出來的一定是山青、海碧、人富、景美這麼一個生態畫卷,為子孫後代留下一個生物多樣的美麗海島家園。”
通過持續不間斷的生態治理修復,在長島,多年未見的大葉藻、鼠尾藻等藻類在海岸叢生,斑海豹、江豚等海洋生物數量明顯增多。數據顯示,僅江豚在這一海域的種群數量就超過5000多頭次,成為黃渤海海域東亞江豚種群密度最大的區域。
三年多來,山東已實施31個渤海攻堅海洋生態修復項目,累計整治修復濱海濕地4676公頃、岸線63公里,分別完成總任務量的123%、285.5%。
中國生態學會常務理事陳尚説:“基於自然的牡蠣礁修復的東營經驗,還有海島自然資産投資的長島模式,我認為具有全國代表性,也是我們山東這麼多年開展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寶貴經驗,值得向全國推廣、向世界推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