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級國土空間規劃相繼推出,濟南都市圈正以何聚力-新華網
山東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5 01/02 10:40:20
來源:齊魯壹點

縣級國土空間規劃相繼推出,濟南都市圈正以何聚力

字體:

  近日,濟南市人民政府關於平陰縣、商河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的請示獲山東省政府批復,平陰、商河兩縣在濟南都市圈有了新定位。邁入2025年,在“十四五”收官之年,濟南都市圈區縣的新定位透露了什麼信號?都市圈協同發展會走向哪一步?

  濟南兩縣賦予新定位

  有綠色基底也有産業支撐

  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是幹什麼的?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近期批復的《平陰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商河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是平陰縣、商河縣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

  兩部《規劃》給了兩縣新的定位,其中,平陰縣將建成濟南都市圈西南部綠色産業基地、以玫瑰和阿膠為特色的山水園林城市;商河縣將建成濟南都市圈北部重要的糧食生産加工與高端製造業基地、以溫泉康養為特色的生態宜居城市。

  新定位與平陰、商河兩縣目前的發展基礎與發展方向一致,符合兩縣的實際需求。平陰、商河在市民印象中,有着豐富的自然資源,平陰的玫瑰、商河的溫泉在濟南及周邊可謂“家喻戶曉”。

  近年來,平陰縣以特色産業為引領,不斷擦亮“中國玫瑰之都”“世界阿膠之源”的金字招牌,培育玫瑰龍頭企業44家。平陰玫瑰品牌價值達32.36億,全産業鏈綜合産值達到60億,優質産品基地品牌價值達到248億,是一、二、三産深度融合的特色産業。

  今年上半年,平陰共接待游客177.06萬人次,同比增長14.78%,旅游總收入達到19.76億元,同比增長15.2%,創歷史新高。

  商河縣坐擁華北地區最大的地熱存儲地,綠化覆蓋率達到41.8%,溫泉花卉種植面積達到150萬平方米。在特色産業領域,該縣持續壯大花卉産業,溫泉花卉種植面積達155萬平方米、銷售額佔全市的83.6%。

  2023年,商河地區生産總值在全省位次連續4年前移,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總量前移6個位次。規上工業總産值從2019年的92.79億元,到2023年的223.75億元,增長1.41倍,正在加速由農業大縣向工業縣邁進。

  既有綠色基底,濟南都市圈縣區也有産業支撐,為後續協同發展打底子。

  出現規劃編制“潮”

  還有7區縣要推國土空間規劃

  除平陰、商河外,濟南其他的區縣也沒閒着,各自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正在推進。

  據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消息,目前,濟南已組織開展區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加快推動區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審批。

  區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是濟南市“三級三類”規劃體系中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是對區縣、功能區範圍內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做出的總體安排和綜合部署。

  記者梳理發現,2024年11月8日,《濟南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獲得國務院正式批復,這是濟南首部覆蓋全域的國土空間規劃。結合城市發展特點和規劃事權,濟南建立了“市級—區縣級—鎮街級”和“總體規劃—相關專項規劃—詳細規劃”“三級三類”規劃編制體系,確保規劃逐級分解並傳導落實。

  根據部署,濟南率先編制了平陰、商河兩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長清、章丘、濟陽、萊蕪、鋼城、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南部山區也會編制國土空間規劃。目前,這7個市轄區(功能區)的國土空間分區規劃正履行市政府審查審批程序。

  在山東財經大學教授龐晶看來,區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和空間布局,確保各項資源得到合理配置。這有助於明確投資重點,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同時,規劃確定了縣域內各類建設用地的規模和布局,為基礎設施建設、産業項目落地提供了空間保障,能改善縣域的投資環境,吸引更多的資金和項目流入。

  向內連起每個基礎單元

  向外串起都市圈的“朋友圈”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公布的區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對平陰、商河的定位,不局限於濟南,而是從濟南都市圈的角度來定義。

  龐晶認為,縣域是都市圈的基礎單元,縣域的明確定位,將推動都市圈協同發展。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能加強縣域與周邊地區的基礎設施連接,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2024年年初,山東省政府公布《濟南都市圈發展規劃(2024—2030年)》,一年時間裏,濟南都市圈6市25縣區的協同發展情況如何?

  記者梳理發現,濟南都市圈各城市在交通互聯、産業協作和教育共建等領域成果顯著,為區域經濟的持續增長提供了支撐。

  在交通互聯方面,濟南都市圈正逐漸形成以濟南為中心的“米”字型高鐵網,增強了區域交通便捷性。濟濱高鐵、濟棗高鐵等重大項目建設,不僅優化了濟南與周邊城市的交通&&,還使濟南都市圈更好地融入全國高鐵網絡。全線開通一年多的濟鄭高鐵,使濟南、聊城&&更加緊密,也使得濟南都市圈與鄭州、西安等沿黃省會城市的運行時間大幅壓縮,進一步擴大了濟南都市圈的“高鐵朋友圈”。

  以“二環一聯十六射”高速公路網為骨架,濟南都市圈內的公路也四通八達。濟南至寧津高速公路等項目的建設,進一步提升了區域內公路交通的便捷性和通達性。

  此外,小清河航運功能的發揮,連接起濟南、淄博、濱州等都市圈兄弟城市,為區域內的水路運輸提供了支持,形成了濟南都市圈海河聯運的黃金水道。

  産業興則經濟興,濟南都市圈也積極推進産業園區建設,通過建設一批高水平的産業園區,為區域內的産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例如,濟南高新區漢峪金谷片區等産業園區的建設,不僅吸引了大量高新技術企業和金融機構入駐,還推動了區域內産業的集聚發展。

  在教育方面,日前,濟南都市圈數字教研聯盟、省會經濟圈産教聯合體相繼成立。這兩個組織以教育“軟實力”為區域協同發展提供“硬支撐”,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促進教育鏈、人才鏈、産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

  向內連起每個縣域基礎單元,向外串起都市圈的“朋友圈”,濟南都市圈協同發展與對外連通正邁上“新&階”。

  向“優等生”學習

  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在加快

  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關係日後區域的發展路線,國內不少都市圈、城市群推出並完善了其地方規劃。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長三角城市群在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上,注重跨區域協同治理和一體化發展。該城市群建立了跨省域國土空間規劃共編聯審機制,滬蘇浙兩省一市以及所轄區縣共同推進國土空間規劃統一編制、聯合報批、共同實施,完善三級國土空間規劃體系。

  武漢都市圈通過構建統一的規劃體系,加強了區域內各城市之間的協同合作,促進了區域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多規合一”的實施,避免了規劃之間的衝突和重復,提高了規劃實施的效率。

  南京都市圈在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上,注重發揮南京作為江蘇省省會、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的功能,以及融入長江經濟帶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南京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對國土空間的開發、利用、保護、修復作出了系統謀劃和全局安排。

  同時,南京都市圈注重交通一體化發展,通過加強區域內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形成了更加便捷、高效的交通網絡。例如,南京至句容的城際鐵路、南京至馬鞍山的軌道交通等,促進了區域的一體化發展。

  長三角城市群、武漢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在市級、縣區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上採取了不同做法,但都起到了促進區域協同發展的作用。這些做法和經驗對於濟南都市圈的規劃和發展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通過科學的規劃編制和實施,可以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提升區域競爭力、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以及統籌基礎設施布局。

【糾錯】 【責任編輯: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