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農重本,國之大綱。
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日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扶持畜牧業穩定發展,健全糧食和食物節約長效機制”。
豬牛上樓、雞鴨上架、魚蝦上岸、菌菇進廠……全力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的青島,正不斷在推動設施農業集約化、標準化、機械化、綠色化、數字化上發力,在創新經營模式上下功夫,持之以恒地推動全市現代設施農業駛入發展快車道。
聚焦設施農業做“大”,青島不斷在規模、共富等領域深耕,構建起高效能生産、高科技支撐、高水平發展的供給體系,努力打造全國現代設施農業發展高地。
數據顯示,青島市設施種植面積達52.6萬畝,建成規模化養殖場2700多家、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21處,有效保障了重要農産品全年穩定供應。全市市級以上設施農業龍頭企業達215家,每年帶動42.9萬名農民增收258億元。
規模大 設施農業遍地開花
設施農業是高投入高産出的産業,無論從控成本還是增效益角度,規模化都是發展的關鍵。
在平度市仁兆鎮沙北頭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大棚裏,園區經理崔書乾正與員工們忙碌着,應對即將到來的春節銷售旺季挑戰。他們的産品——盆栽韭菜禮盒因創新理念和綠色健康的特點,在市場上備受追捧,線上銷售異常火爆。
“這是我們的盆栽韭菜禮盒,每盒兩斤裝。”崔書乾一邊介紹禮盒,一邊忙着裝箱清點,“清晨收割,幾小時後就能端到消費者的餐桌上。”
崔書乾介紹,這種兼具觀賞和食用功能的盆栽韭菜,除了滿足現割現吃的需求,還為消費者提供了自家種植與收穫的樂趣,“這些盆栽韭菜每年3月種植,經過近10個月的精心培育,在春節前批量上市。”
經過6年多培育,如今仁兆鎮盆栽韭菜産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贏得了北大荒農墾集團等大企業的青睞,形成了自己的産供銷經營鏈條,逐漸成為全鎮富民增收的特色産業。
“盆栽經濟”,也叫“花卉經濟”“陽&經濟”。在青島,盆栽已經跳出了花卉等觀賞植物的範疇,開始布局果蔬等經濟作物。除了平度仁兆鎮沙北頭的盆栽韭菜,膠州九龍街道的盆栽皇廷蜜橘、平度舊店的盆栽蘋果等,在現代農業技術加持下,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展現出廣闊“錢”景。
冬日時節,室外寒氣逼人,平度崔家集小西紅柿大棚內卻溫暖如春。
青島柿柿紅現代農業有限公司蔬菜大棚內,綠油油的藤蔓上綴滿了一顆顆色澤誘人的小西紅柿,每一串都是果實纍纍。
“這是釜山88,我們主要種植的品種。”青島柿柿紅現代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趙永大告訴記者,崔家集是全國“釜山88”單一品種規模最大的種植基地。經過多年發展,崔家集鎮西紅柿種植業已呈現規模化的喜人圖景。如今,該鎮擁有4000多個設施栽培大棚,佔地逾2萬畝。如此龐大的規模,讓崔家集躋身中國西紅柿主産區行列,年銷售額突破10.3億元,帶動村民年增收超6億元,産品暢銷歐美等地區。
一顆顆小小的西紅柿,早已從田間地頭走進千家萬戶,成為當地支柱産業,振興了一方經濟,富了一方百姓。目前,崔家集鎮已初步形成集培育種植、分揀包裝與物流銷售於一體的西紅柿産業鏈,成為江北地區乃至全國小西紅柿産業特色示範區。
在確保耕地“紅線”前提下,要生産更多肉蛋奶魚等産品,就必須依靠設施農業,向空中、海裏、水下等要空間、要規模。
平度市白沙河街道閣北頭肉鴨養殖示範基地創新養殖方式,採用4層4列樓房式鴨籠,配備了智能環系統,可自動喂料、自動飲水、自動清糞,每平方米可養殖60至65隻鴨,大大節省了佔地面積,還節省了10%左右的飼料成本。
由青島國信集團聯合各方投資建設並運營的“國信1號”,是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該船採用移動養殖模式,在有效規避颱風等自然風險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季節,隨大黃魚適合生長的水溫和環境在我國深遠海開展游弋式養殖作業,實現大黃魚等高價值魚類的全年可持續供應。
智能豬舍、植物工廠、養殖工船……一個個現代設施農業項目的高效運轉,突破了資源環境制約,拓展了農業生産空間,擴大了農業生産規模,正成為食物供給保障的“大寶庫”、農民增收就業的“金飯碗”、撬動農業投資的“驅動器”。
帶動大 推動集體增收農民致富
設施農業是提升農業效益、增加集體收入、帶動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更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誌。經過多年培育發展,青島設施農業在帶動集體增收農民致富方面,作用越來越大,效果越發明顯。
寒冬時節,北方果樹陸續凋零。在西海岸新區良種繁育場的基質藍莓種植基地,一棵棵栽種在盆裏的藍莓樹已經挂果,春節前就能採摘上市。
“傳統大棚藍莓通常2月下旬、3月上旬上市,我們通過探索基質栽培新技術,讓上市時間提前一個多月,效益也能翻一番。”良種繁育場負責人、高級農藝師孫方雷説。
經過20多年發展,西海岸新區藍莓種植面積達10萬畝,年産值超40億元,是全國縣域種植面積最大、産業化程度最高的國家藍莓標準化示範縣區。其中,設施藍莓佔比越來越高。
出去打工的村民紛紛返鄉,村民開上好車、買上新房……位於萊西的茂芝場現代設施農業産業園,是一個鮮活取景框。
“種葡萄提高了收入,改善了生活,錢袋子越來越鼓了,村民越幹越有勁。”茂芝場村婦女主任劉淑芹説。
集體增收、農民致富的雙贏局面,離不開機制創新。茂芝場現代設施農業産業園是村黨組織領辦農民合作社推進産業振興的典型代表,培育發展藤稔葡萄和陽光玫瑰葡萄種植大棚1200畝,通過全面推行“六統一”管理模式,即統一種植優良品種、統一採購生産資料、統一技術指導服務、統一栽培管理模式、統一把控標準質量、統一賦碼溯源,年銷售額可達到1.2億元,每年增加村集體收入300余萬元。
在鄉村産業振興中,龍頭企業是打造設施農業全産業鏈,帶動集體增收、農民致富的中堅力量,也是構建現代農業産業、生産、經營體系,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引擎。
作為一家從事設施食用菌生産、培育和種植的科技公司,山東艾澤福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萊西基地佔地200畝,依託自主研發的食用菌生産技術和設施農業裝備,將原本農林廢棄果木經過粉碎、預濕、發酵等環節做成菌棒,可消化膠東半島産出的廢舊果木近3萬噸,年産香菇菌棒2000余萬根,産值達到1.4億元。艾澤福吉與周邊上百個農戶達成合作,將他們的農村庭院改造為菌菇房,農民利用“一早一晚”種植菌菇,每年增收1.5萬元,實現“庭院就業、早晚致富”。
在萊西市,這樣的現代設施農業處處可見、時時可感。截至目前,萊西市已培育形成糧油、蔬菜、果品和畜牧四大主導産業及牛奶、肉雞、豬肉、蔬菜、果品、花生六大農産品加工産業鏈條,設施農業種植面積達30多萬畝,産量突破100萬噸,總産值超過34.5億元。不斷壯大完善的設施農業,不但成了鄉村振興的強引擎,也成為産業共富的助推器。
可以説,萊西現代設施農業發展質優效高的背後,是青島不斷創新體制機制,持續挖掘設施農業的技術潛力和産出效益,推動設施農業成為農民增收致富支柱産業的一個縮影。
數據顯示,青島通過實施“龍頭企業+基地+農戶”模式,帶動全市1.6萬個合作社、4.3萬個家庭農場共20萬人從事設施農業。
影響大 “青島模式”持續輸出
近年來,依託理念、産業、技術等優勢,青島加快向全國輸出標準、機制、體系,提供從設計、建設到種植管理銷售的全流程方案,帶動各地群眾共同致富,探索出在全省乃至全國可複製、可推廣的設施農業高質量發展模式,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産業支撐。
踏入凱盛浩豐智慧農業産業園智慧玻璃溫室,一排排整齊的藤蔓上挂滿了果子,清新濃郁的番茄味撲面而來。農事車來回穿梭,現場一片繁忙的豐收景象。新農人們將新鮮番茄依據品種、品相、大小等分類裝筐,在自動化包裝車間分揀包裝運輸,通過全國400余家盒馬鮮生、600余家百果園、1200余家鮮豐水果、1300余家綠葉水果等線上線下零售渠道走進千家萬戶。
這個佔地540畝的智慧農業産業園由凱盛浩豐農業集團有限公司建設運營,共建有2個佔地210畝的智慧溫室,目前主要種植櫻桃番茄、粉番茄兩類番茄,可實現從種子、育苗、植保、採摘到包裝、運輸、銷售的全産業鏈數字化管理運營。一個佔地210畝的超大單體智能玻璃溫室內,只有寥寥幾個工人管理,每天卻能生産超40噸番茄,産量是傳統溫室的6至8倍。
目前,以萊西基地為總部的“凱盛浩豐模式”已在全國17個省市複製推廣33個項目。
眼下,萊西市店埠鎮一萬多畝大棚胡蘿蔔陸續收穫,冬日的田野上呈現出一片“火紅”的豐收圖景。作為“中國胡蘿蔔之鄉”,店埠鎮已形成一條涵蓋育苗、種植、冷藏、深加工、出口等環節的産業鏈。
值得關注的是,如今,萊西農戶們開始走向全國各地,利用手中的技術承包土地,把胡蘿蔔種遍全國。
“農戶已經不滿足於小規模種植了。”店埠蔬菜産業協會秘書長趙毅説,憑藉多年積累的種植技術、管理經驗、經濟實力,萊西農民租種土地的足跡遍及內蒙古、河北、河南、安徽、福建等地。這些地方胡蘿蔔成熟季節不同,滿足了一年四季都能收穫的要求。“萊西人外出租地種植的胡蘿蔔,基本上都運回店埠加工,然後出口海外。粗略估算,萊西人在外租種土地已超5萬畝。”趙毅説,當前已形成種全國、賣全球的胡蘿蔔産業鏈,影響力不斷攀升,産業發展潛力十分廣闊。
如今,青島設施農業的影響力已經不再局限於國內,而是“破圈出陣”輻射到國外。
光線幽暗,水聲潺潺。走進青島七彩種業科技有限公司養殖車間,不同規格的圓形養殖池排布整齊,池中密密麻麻的魚苗游得正歡——這就是來自澳大利亞的墨瑞鱈。
“墨瑞鱈是原産於澳大利亞的優質淡水魚類,營養價值和經濟價值較高,深受當地人青睞。”青島七彩種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海洋大學水産學院教授宮慶禮介紹,2011年,通過農業農村部“948”項目扶持,他和團隊從澳大利亞引進了首批魚苗,在不斷攻關養殖技術的同時,通過群體選育等技術手段開展親魚選育。
2019年,團隊終於取得重大突破:世界上首次實現墨瑞鱈規模化全人工繁育。自此,這條“外籍魚”終於裝上“中國芯”。如今,墨瑞鱈工業化養殖已經梳理出一套“青島模式”,正在向國內其他省市複製推廣。此外,“中國産”墨瑞鱈也成功返銷至澳大利亞,成為進軍全球市場的重要一步。
引進國外種苗,經過潛心研發,裝上“中國芯”後,再成功打進國外市場。這對青島設施農業來説,無疑是一個讓人振奮的高光時刻。
鄉村潛力無限,振興大有可為。伴隨着青島設施農業蝶變發展,這樣的高光時刻有望越來越多。(記者 李德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