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濟寧市把“四好農村路”建設作為惠民生、保穩定、促發展的民生工程,2024年濟寧市計劃實施新改建農村公路700公里,截至11月底,建設任務已全面完成。
農村公路修到家門口,“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的狀況成為歷史。目前,濟寧符合條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率達到100%,農村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96萬公里,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節點、村組為網點的農村公路網絡繪織形成。
以路興旅
文旅交通融合發展
清晨,濃霧散盡,鄒城市石墻鎮上九山村村民張開信和妻子劉靜把農具搬上電動三輪車,沿着風光秀麗的蔡九線來到自家的茶園清理雜草、修剪茶樹枝,每年的3-5月和8-10月是茶園春茶和秋茶採摘季節,夫妻倆要趁冬季的光景把茶園管護妥當,為3月份的春茶採摘做好準備。
“公路不僅修到家門口,還直通田間地頭。”張開信口中的路是2014年前後修通的蔡九線,這條長12公里的農村公路從張開信的茶園中間穿過,向北蜿蜒至臨菏路、向南直達上九山景區,交通方便了,夫妻倆和村裏的村民都是受益者,“今年産量很好,一畝能産春茶和秋茶近100斤。”張開信説,在此之前,這片山嶺薄地還是以傳統的“一麥一棒”種植為主,老百姓多是靠天吃飯,土地産值並不高。在他的記憶裏,上九山村路況很差,全是泥石子。夫妻倆在2014年流轉了村裏的100多畝土地,創辦了九山茶園,種植白金芽、黃金芽、白茶、龍井43號等4大類9個品種。
“小青瓦、白粉墻、柏油路……路修好了,讓遠道而來的各地游客知曉了我們的茶園,銷量也跟着上來了。”隨後幾年裏,張開信夫妻又流轉了400畝土地,規模越做越大,産品還銷往江蘇、新疆等全國各地,年銷售收入約2000萬元,等到每年的採茶季節能夠帶動200余名村民就業。
時隔8年,當地再次對蔡九線道路進行提升改造,沿着這條路行駛,可以看見增設的路燈、公交站&、路牌等,路兩側栽植着櫻花、冬青等綠化苗木。道路沿線,茶園、獼猴桃園、核桃園等特色産業基地星羅棋佈,從濟寧市區、鄒城城區到上九山只需半小時左右,借助家門口的資源,不少村民在景區內開辦了民宿和農家樂。為了保證食材的新鮮,村民鄭磊磊每天開着麵包車到鄒城城區,清晨採購的新鮮瓜果肉菜,中午便能端上餐桌。“道路修好了,村容提升了,現在不少城裏人來我們這裡踏青,趁着這個機會,我們在家裏開了農家樂,收入也增加了不少,節假日的時候來採摘的、游玩的游客多得很,要提前訂位子。”目前,上九山景區年接待游客量60余萬人。
為打造一批國內知名的自駕體驗精品旅游風景線,近年來,濟寧市高度重視旅游公路建設,泗河觀光大道、環湖大道東線等項目相繼建成通車,路域環境和沿途風光優美,濟寧市在旅游公路建設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近日,省文化和旅游廳聯合省交通運輸廳、省郵政管理局公布了省級交通運輸與旅游融合發展示範案例名單,其中,紅色征途——微山湖旅游區水陸綜合交通線入選省級十佳示範案例,鄒城美麗儒風路入選省級優秀示範案例。
科技賦能
養護效率提升明顯
打開“農村公路智慧養護”小程序,一邊巡查,一邊實時上傳公路相關信息,形成“有軌跡巡檢”記錄……在鄒城市,“指尖養護”成為鄒城市公路工程有限公司養護科科長李君峰的工作常態。
手機屏連着顯示屏,這邊,公路信息實時上傳,幾公里之外,擔當着農村公路養護“千里眼”和“順風耳”角色的鄒城市數字交通智能管養&&,工作人員能及時在顯示大屏上調取畫面,並通過分佈在急彎、臨河和災害易發路段的監控攝像信息,隨時查看重點路段運營情況,第一時間處理相關事件。
“借助智慧監管&&,不僅實現了農村公路巡視全覆蓋和數據共享,還提升了農村公路社會化監管水平。”鄒城市交通運輸局養護服務部部長鄭方亮介紹,在路面信息採集工作中憑藉圖像識別技術,可精準識別路面裂縫、坑槽、斷板等常見問題,形成公路“病歷”。
“相較於人工路面巡查,路面病害圖像智能識別更加高效、精準,通過安裝固定點位的監測基站,即可獲取病害路段相關信息。”鄭方亮介紹,將自動化檢測數據應用到養護決策中,不僅提升了檢測準確率,還為農村公路大中修計劃和養護資金計劃提供了依據。濟寧市圍繞重要路線、重點路段、關鍵結構物開展農村公路數字化改造,利用圖像識別技術採集基礎設施數據3.13萬條,覆蓋路線510公里,包含交通安全設施數據2.47萬條。搭建了GNSS邊坡沉降監測、路面沉降監測等物聯感知預警體系。依託省交通運輸廳“四好農村路”綜合管理&&,對全市農村公路狀況、養護人員、項目推進等進行統一掌控,及時掌握農村公路情況,提升對農村公路養護管理的工作效率。
“近年來,通過持續加強信息化建設,農村公路管養效能得到提升。”濟寧市交通運輸局有關負責人説,“農村公路三分建、七分養”,濟寧市探索搭建數字交通智能管養&&,充分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手段,整合多方數據,讓一個&&做到交通運輸監管全要素可感可知。目前,全市農村公路技術狀況自動化檢測覆蓋率、農村公路列養率達到100%,優良路率比例達到80.2%,基本實現“有路必養,養必到位”。
花卉走俏
一路通則百業興旺
今年年初,交通運輸部發布“行在鄉村 游在路上”最美自駕精品入圍路線,“濟寧市兗州區兗州泗河觀光線(右堤)”成功入圍,成為山東省唯一一條入圍路線。兗州區兗州泗河觀光線猶如一條舞動的綢帶,將大安鎮、鼓樓街道、酒仙橋街道、新兗鎮、興隆莊鎮、兗州城區緊緊串聯,形成了以縣道溝通城鄉、鄉道往來交織、村道阡陌縱橫的農村公路網。
位於兗州的濟寧農高區是科技部批准的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走進濟寧農高區高檔智能溫室,一排排半自動化移動苗床上五顏六色、形態各異蝴蝶蘭整齊排列,工人們正細心地為它們澆水、修剪枝葉。這些色彩斑斕的蝴蝶蘭將從這裡出發,銷往北京、上海、鄭州、杭州等大城市。“園區地處交通要道,再加上觀光路的開通,為我們增加了人流和物流,蝴蝶蘭産業進入了一個快速增長期。”濟寧市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園雙招雙引辦公室主任尚衍任介紹,緊鄰泗河觀光路的區位優勢讓園區的蝴蝶蘭産業更上一個&階,目前園區有20多家花卉種植企業,來自寶島台灣的濟寧鼎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規模較大的企業之一。2003年,&&蘇俊明就來到兗州區興隆莊街道銷售蝴蝶蘭種苗,一直到2016年,園區所在的興隆莊街道黨工委整合“第一書記”幫扶資金,在濟寧市農高園建起了9座溫室大棚,以整體租賃的方式,蘇俊明承包溫室大棚,開始培育、種植蝴蝶蘭。
“在此投資培育蝴蝶蘭,看中的是區位優勢,臨近的崇文大道、泗河觀光路連接高速路網,當日發貨當日或次日便能送達客戶手裏。”隨着春節臨近,花卉産業迎來了消費旺季,蘇俊明的38000平米高檔智能連棟溫室裏同樣一片火熱景象,蘇俊明一邊張羅着生意一邊介紹,他的蝴蝶蘭國內方向主要銷往上海,國外則多發往荷蘭和澳洲。“九米六長的冷藏車,一車可以運輸5萬棵花苗,硬化路面直通高檔智能連棟溫室門口,花卉的運輸毫無壓力,更免去了磕碰運損的後顧之憂。”
四通八達的農村公路,見證着濟寧的城鄉巨變,聯通了群眾的幸福生活。
在濟寧農村公路上,行駛的客貨運輸車輛絡繹不絕,全市已開通運營農村客貨郵合作線路107條,建制村均實現農村物流服務100%全覆蓋,實現了全市客貨統籌、運郵協同、物流配送“一張網”。鄒城市、嘉祥縣、微山縣等3個縣先後入選省級農村客貨郵樣板縣;金鄉縣、梁山縣、曲阜市等12條農村客貨郵線路納入2024年省級補貼線路名單,入選數量全省第2位。“十四五”以來,全市累計完成新改建農村公路2100余公里,全市農村公路通車里程1.96萬公里,較“十三五”末增加400余公里。建制村通硬化路率、通客車率、村級物流服務網點覆蓋率均達到100%。鄒城市、曲阜市、嘉祥縣被命名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鄒城市入選全國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試點縣,金鄉縣、汶上縣被命名為“四好農村路”省級示範縣,濟寧市被命名為“四好農村路”省級示範市。
鄧超 趙雲龍 通訊員 孔宵 濟寧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