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菏高速20日起全線“雙向八車道”通行-新華網
山東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4 12/19 09:11:42
來源:齊魯晚報

濟菏高速20日起全線“雙向八車道”通行

字體:

  12月20日12時,“全國首條改擴建零碳高速公路”濟菏高速全線將實現“雙向八車道”通行,沿線既有收費站&&口恢復全面雙向通行。濟菏高速於2007年9月建成通車,途經濟南、泰安、濟寧、菏澤4個城市的9個區縣,改擴建前日均車流量達6萬輛次。改擴建起自殷家林樞紐立交,止於王官屯樞紐立交,改擴建里程152.7公里,雙向八車道,設計速度120公里/小時。

  通車在即,改擴建後的濟菏高速有哪些亮點?記者進行了探訪。

  達到“近零”排放

  年均減碳約2.25萬噸

  “‘零碳’算的是長期賬、綜合賬。通過減排等措施,使全路段運營期總碳排放量小於等於總碳減排量,達到‘近零’排放。”山東高速集團濟菏高速改擴建項目負責介紹,經測算,改擴建後,濟菏高速運營期內年均碳排放量約1.36萬噸,通過減排、增匯、清除等措施實現的年均碳減排量約2.25萬噸,直接碳排放和間接碳排放凈值均小於零。從經濟效益來看,建成後,全線光伏發電裝機容量30兆瓦、年發電量3300萬度,在實現全路段零碳運營的同時,還可創造穩定的經濟效益。

  此外,改擴建工程將首次在高速公路項目中大規模應用分佈式雲儲能系統,重點打造了平陰北、梁山東兩個“零碳”收費站。具體實踐中,首次在收費站使用“移動儲能+柴油發電機”雙重供能保障體系,解決了備用電源利用率低、化石燃料碳排放量降低難等問題,也為龍門架等機電設備、新能源車充電等提供了新的能源供給方案。項目還首次將地源熱泵設施應用於供能場景,加快冰雪天氣收費站廣場融冰化雪,確保冬季天氣車輛通行安全順暢。

  破解施工難題

  雨天行車更安全

  部分路段存在“橋頭跳車”現象,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山東高速集團濟菏高速改擴建項目辦公室工程部工程師李超介紹,在橋頭和沉降較大、存在軟弱土夾層的路段,採用“噴擴壓灌流態固化廢棄土樁加固軟弱地基”新技術,明顯降低差異沉降,還實現了廢棄物再生利用;在橋頭搭板下,採用動態設計注漿處理,較好地保證老&背密實性;採用4%水泥土和3%水泥土穩定銑刨料回填,&背回填質量明顯提升。

  記者了解到,全線重點控制性工程大清河特大橋橋墩深基坑位於水下7.9米,如採用傳統的鋼板樁圍堰方式進行澆築施工,難度大、安全風險系數高。“項目將企校合作成果“深基坑監控系統”成功應用到澆築全過程,不僅確保了施工安全,更保證了工程質量穩定可靠,加速了全線項目建設進度。”李超介紹。

  記者來到濟菏高速長清大學城高架橋一路段,看到了這樣一幕:現場工作人員將礦泉水倒入路面後,水迅速滲透並從瀝青下方流入路邊的排水通道裏。原來,針對多年來排水瀝青路面體系抗飛散性能不足的問題,項目應用了高黏透水降噪路面技術。該技術使用新一代高抗飛散高黏改性劑,將排水瀝青路面的抗飛散性能提高40%,有效解決雨天行車安全問題,路面使用壽命明顯延長,並具有降低行車噪音等顯著功效。

  此外,為加強對於高速公路設施地質災害的防範,在全線高路塹邊坡設置安裝了山東高速集團自主研發的穩定性智能化監測系統,顯著提高預警能力,有力保障建設期間開挖施工和通車後道路交通安全。

  以“含綠量”提升“含金量”

  山東高速集團濟菏高速改擴建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項目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到改擴建工程建設全過程,打出了綠色低碳“組合拳”。從勘察設計源頭尋求“最優方案”,充分利用既有道路,兩側拼寬路段佔全線比例達到94%,既最大程度保護了沿線自然文化景觀,減少開挖作業面及其對林地的破壞,還明顯降低了工程量與施工難度,大幅節約建設成本。

  全線互通立交匝道圈綠化工程與互通區域光伏發電工程相結合的設計,不僅有效控制工程造價,還將持續釋放路域生態價值。

  實現治理環境污染和提高原材料利用率“雙向奔赴”。砼拌合站場區採用自主設計的污水一體化深度處理系統,明顯提高出水水質和砂石回收率,實現污水“零”排放和資源循環利用。部分特殊路段以泡沫輕質土材料代替傳統土路基填築,有效抑制揚塵污染、減少新增佔地、降低施工噪音。研究應用瀝青層幹法SBS改性、低噪音道路等四新技術和拆除廢棄混凝土再生利用、瀝青銑刨料廠拌冷再生等環保工藝,實現節能降本增效多重效果。特別是利用幹法SBS改性瀝青,施工過程全線預計可減少1.5萬噸碳排放。

  全線實現“雲收費”

  通行效率提高30%

  上述負責人稱,項目着力推動道路運營服務提檔升級。推動新技術、新設備、新系統與傳統監控系統、收費系統融合,特別是利用“雲收費”技術在收費系統軟硬體、車道布局、數字化運營等方面對原收費站進行全面升級改造,打造雲收費站。

  雲收費站運用“雲、邊、端”一體協同架構,融合“收費車道窄島少亭化、機電設備集成化、自助智能車道”等先進技術,引入匝道預交易、智能化車道設備和雲收費等系統,大幅提升收費站通行能力和乘客出行體驗。

  目前,全線既有收費站已全部基於“雲收費”標準完成升級改造。據初步統計,雲收費站整體通行效率較以往提高約30%。項目還着力推動新技術、新設備、新系統等融合應用,特別是通過構建多源智能立體視頻監控設施、建設智能行車誘導系統和激光疲勞喚醒系統、豐富多種路段信息發布方式等手段,全力打造“平安、暢通、智慧”高速。

  現場,工作人員還展示了項目自主研發的高速公路掃碼報警系統全面應用於已恢復雙向通車路段,為省內高速公路首次應用。“以往高速公路發生突發情況時,駕駛員往往無法準確告知事故位置,影響事故處置效率。”該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項目從解決實際運營痛點出發,研發了高速公路掃碼報警系統,並將“二維碼”張貼於高速公路沿線護欄百米牌背面。發生交通事故後,司乘通過掃描“二維碼”即可實現一鍵報警。監控指揮中心數智&&即時接到警情後,可準確鎖定報警人員位置。同時,工作人員可通過視頻監控查看實時情況,遠程引導司乘做好安全防護措施,並同步聯動高速交警、路管救援、交通行政執法等聯勤力量進行施救,顯著提高現場事故處理與救援工作的精準度和及時性,有效防止“二次事故”發生。(記者 王瑞超)(完)

【糾錯】 【責任編輯:張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