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起步區地下“藏”了一座城,你知道嗎-新華網
山東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4 12/15 08:40:16
來源:濟南日報

濟南起步區地下“藏”了一座城,你知道嗎

字體:

  地面上車水馬龍,地底下還有生機勃勃的“另一座城”——地下空間。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和應用,正在不斷融入城市的脈絡和居民生活。未來,在12平方公里的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城市副中心示範區範圍內,將會呈現這樣的“立體城”場景。

  一座新城,為何成立之初就瞄準建設,聚力向“地下”發展?在地下空間開發上,哪些方面有了新突破?在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方面,地下空間又能提供哪些助力?

  帶着種種疑問,記者來到了“別有洞天”的新城地下。

  地下空間綜合開發是城市的“新藍海”。來到起步區大橋組團總部經濟區建設工地,記者並沒有看到想象中的林立塔吊,走進去才發現,原來在地底下一個偌大的地下空間正在被開發。

  這就是起步區正在推進的地下空間綜合開發利用及基礎設施配套一期項目。該項目總用地面積14.87公頃,整體T型區地下空間被設計為8個開發單元,一期工程涉及東側的4個開發單元,預計將在2027年年底建設完成。

  屆時,地下一層將成為銜接地鐵換乘站點和地塊塔樓的人行商業層;地下二層為地下空間主要的車行層,設聯絡道分別串聯各開發單元;地下三層為機動車停車庫,夾層還設有非機動車停車空間。

  這樣的設計,使得地下空間不再僅僅是單一的交通通道或停車場所,而成為一個集商業、交通、停車等功能於一體的立體城市空間。

  與地上空間同步規劃,地下的智慧停車、商業設施、機電配套、人防、環衛等功能,也會以最小開發單元進行統籌布局,從而降低各配建指標,實現高質量開發地下空間的目標。

  建成後,地下空間將為地上功能區提供強健的地下基盤。這樣一來,既能適應總部經濟區近遠期各類配套的規劃開發,又可以為區域未來發展預留長足的上升空間。

  在起步區,對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還體現在地下綜合管廊方面。

  按照《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市政基礎設施專項規劃》,起步區擘畫了一幅極具前瞻性的地下藍圖——在地下建設“干支有序,連網成片”的綜合管廊系統。這樣一來,就能從根源上杜絕“馬路拉鏈”現象,確保市政供給“生命線”的穩定。

  日前,記者在起步區大橋組團總部經濟區鵲華西路的綜合管廊示範段內部,見到了綜合管廊這一工程的樣本。視野開闊的地下空間中,各類管線整齊排放,管廊橫斷面為矩形三艙佈置,涵蓋了熱力艙、電力艙、綜合艙,同時還具有完善的排水、排煙及滅火系統。

  示範段的精彩呈現,僅僅是起步區綜合管廊建設的冰山一角。未來,整個大橋組團還會以“環+射、幹+支”的方式實現管廊連網成片。

  不僅如此,起步區還乘信息化的東風,正着手構建統一智能化管理&&,依靠信息化技術,探索實現管廊的無人化監管模式。

  目前,起步區綜合管廊已(在)建長度32.5公里。今年,擬新開工黃河大道二期、鳳凰北路西延、二環東路北延等22.4公里管廊建設,預計2024年年底前直管區建設里程佔比達到78%。

  通過精耕管廊水、電、熱、污等專業管線規劃“一張網”,起步區正一步步築牢城市運行的“生命線”。

  向“地下”發展,是城市建設中前瞻性的戰略選擇。

  早在1991年,在東京召開的城市地下空間國際學術會議上通過的《東京宣言》就曾提出,“21世紀是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世紀。”

  從二維平面擴張模式,到三維立體發展新模式,城市正逐步從“攤大餅”式的粗放擴張向“精耕細作”式的集約增長轉型。我國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自“十二五”之後發展迅速,目前開發規模和建設速度均居世界前列。

  十多年來,全國數十個城市編制了地下空間專項規劃。瀋陽、杭州、福州、南京等地提出推動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着力構建交通、市政、防災、商業等綜合功能協調發展的地下空間網絡,以“地下之城”建設保障城市可持續發展。

  向地下要空間,已然成為存量時代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

  2023年,全國自然資源工作會議提出,鼓勵地上地下空間立體開發,用“地下”換“地上”。

  今年7月,自然資源部發布《關於探索推進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方向和目標,細化政策措施與技術路徑。

  近期,各地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陸續批復,自上而下的藍圖,再度讓地下空間成為城市空間優化與功能提升的關鍵一環。

  這些無疑都為起步區開發利用地下空間提供了重要契機與戰略支點。按照地下空間開發七大類應用場景,起步區已經在地下交通、地下市政、地下綜合服務設施等方面邁出了實質性步伐。

  可以説,起步區的地下空間開發建設,不僅讓“沉睡”的土地資源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更為全國城市地下空間開發提供了“教科書”式的新範例。(記者 張素芬 通訊員 李萍 李福英)(完)

【糾錯】 【責任編輯:張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