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濱海區:“生態綠”繪就美好畫卷-新華網
山東頻道 > 信息 > 正文
2024 12/13 11:13:44
來源:濰坊濱海融媒體中心

濰坊濱海區:“生態綠”繪就美好畫卷

字體:

  “這裡景色優美,在河邊的小路上散步總能讓我感到心情舒暢,今年夏天的時候,我們還帶着孩子來露營、燒烤、釣魚,十分愜意。”家住山東濰坊濱海區湖光山舍小區的劉女士,經常在工作之餘來到白浪河邊放鬆。如今的白浪河,已經成為一條貫穿南北的生態、文旅、經濟軸帶。作為實施綠化全覆蓋的重點工程,白浪河生態治理工程通過治水增綠、借勢造景,大幅提高了河流防洪安全等級,實現了景觀新提升。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態建設是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近年來,濰坊濱海區堅持以鹽鹼地治理為核心,採用林、水、技鹽鹼化綜合治理措施,涵養水土,形成可持續的生態循環發展模式,推動濰坊濱海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

  變“綠”的不止白浪河,彌河生態綠廊工程、國家“南紅北柳”生態工程濱海示範林項目、城際生態廊道……一個個生態項目的實施,繪就了濰坊濱海生態“底色”。隨着白浪河生態示範帶、沿海防護林等生態工程實施,濰坊濱海區強化沿海濕地、近海海域與岸線生態保護和修復,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鹽鹼地綠化“濱海模式”,成功培育了魯&鹽楊、濰坊濱海鹽松、環海鹽柳等新品種。濰坊濱海區採取多種方式實施天然檉柳林保護,檉柳林生態系統日趨穩定,對土壤改良效果明顯。

  濰坊濱海區綜合運用鹽鹼地工程技術、生物技術、節水澆灌技術等,利用深溝或暗管排鹽、淡水灌溉洗鹽,通過增施有機肥和秸稈還田改土,提升土壤肥力,並積極選育抗鹽鹼植被品種,在濰坊濱海沿海防護林帶,3000畝的示範林長勢旺盛。刺槐、白榆、白蠟、檉柳、楊樹、國槐等相關抗逆樹種遍佈於此,其中治鹽抗鹼的明星樹種——魯檉一號,已經種植超70萬株。像“魯檉1號”檉柳一樣可以原土種植的還有濰坊東森農業科技公司研發的“東森1號”柳樹。東森1號”柳樹以旱柳為基礎,結合了南方白柳的基因,在重度鹽鹼地上原土種植,成活率98.5%,養護綜合成本比換土種植成本壓縮至60%。

  “幾年前,我們在這裡的鹽鹼地上非常常見的檉柳根部寄種肉蓯蓉,取得了成功。檉柳可以起到防風固沙綠化的作用,肉蓯蓉有很好的藥用價值,二者結合之後的社會價值,環境價值,還有經濟價值都是很不錯的。”山東樂道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楊湘泉説。

  突出“源頭治水”,實施“綜合治土”,濰坊濱海區建設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持續開展重點領域隱患排查,實行“現場核查零報告”+“線上雲上智環”系統管理相結合。組織專家團隊對濰坊濱海區重點涉水企業“雨污分流”情況開展專項檢查,聯合水利、建設、農業農村等部門對城鎮排水管網、工業園區雨污管網開展綜合排查治理,嚴格把關污染物處理和排放,實時監測,精準管控,及時維護整治老化破損管線,杜絕“跑冒滴漏”,防止未達到排放標準的污染物滲透進土壤,侵入水體,完成249個入海排污口、19個入河排污口全覆蓋動態巡查。

  持續精準發力,築牢生態底色。從“鹽鹼白”走向“生態綠”,濰坊濱海區將不斷提高生態環境治理水平,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為濰坊濱海的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貢獻力量。

  “如今的濱海區依託鹽鹼地生態修復積累效益,綠色‘家底’越來越厚實,從鹽鹼地治理、植草造林到高價值作物套種、牛羊飼養,用良好的生態環境普惠民生,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守住綠水青山,築起金山銀山。”濰坊濱海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王磊説。(馬堯軒)

【糾錯】 【責任編輯:王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