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旅傳,旅以文興。
在堯王城遺址公園感受上下5000年的歷史文脈,在山鋼日照公司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在海州灣畔聽一首高亢動人嵐山號子……歷史文化與現代城市文明完美融合,日照嵐山,以其多彩的文脈和豐富的旅游資源吸引着無數的游客,今年以來,全區接待游客677余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超25億元。
近幾年來,嵐山緊盯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按照“呵護自然、弘揚歷史、融合産業、實施項目”的發展思路,項目化推進、産業化發展,全域化實施,走出了一條“山海出彩、文脈多彩、産業煥彩、旅游增彩”的精彩文旅之路。
山海出彩
退潮後的海灘如“天空之鏡”,悠然而愜意。在嵐山,即使是冬天的海,也別有一番浪漫。尤其周末,海灘之上就會迎來周邊的市民游客拾貝挖蟶,在冬日裏趕海收穫“鮮味”。
“我們在海邊附近訂了民宿,挖到的海鮮可以帶回去自己烹飪,住得舒服,服務也好。”來自臨沂的邢鐘月一家每年都會來嵐山看海,今年,她們預訂了離海邊不遠的北門外1966民宿。一家三口計劃看完大海,回民宿體驗一把日照綠茶手工炒制技藝,全方位感受屬於嵐山的魅力。
山青海碧、歷史厚重、文脈綿長,這是上天賜予嵐山的寶貴財富。但引得客來,還得留得客住。近年來,嵐山區統籌全域山海資源,發揮阿掖山、磴山等山嶽地貌的旖旎景觀和人文資源優勢,整合濱海資源,重點提升多島海旅游度假區,豐富游樂場景,打造觀海藝術、雲和夜泊等高品質酒店,建設游艇碼頭、木博園,規劃建設“拓海一號”等項目,真正將山海之美轉化為發展文旅的優勢。
如今,山海相依的嵐山,依山可登阿掖山、游磴山,漫步茶香小鎮,體驗綠茶文化,晨享日出雲海,夜賞漫天星空;傍海可觀漁歌蕩漾,潮起潮落,海州灣盤烹一鍋海鮮大快朵頤……從城市到鄉村,從南到北、自東向西,嵐山各色文旅項目遍地開花,“文旅熱”全域推進,特色鮮明、互補協同的發展格局已然成型,城市名片不斷擦亮。2024年1-10月,全區A級旅游景區接待游客526萬人,實現旅游收入8600余萬元。
産業煥彩
澎湃向上的嵐山,展現出強勁的産業之美,也為嵐山文旅開闢了新的賽道。如今,“吃嵐山海鮮、喝日照綠茶、游城市鋼廠”成為嵐山區的獨特旅游標識。
鋼鐵到底是怎樣煉成的?現代化的煉鋼流程有哪些?鋼鐵産品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有哪些?今年,在山鋼日照公司,接待了一批又一批慕名而來的游客和研學者。“現代化工廠原來不是灰濛濛的,甚至廠區裏面還有公園和海灘!”。作為日照市首批“旅游工廠”觀光旅站,越來越多的游客來到山鋼日照公司體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裡也成為日照新晉網紅打卡地。目前已累計接待游客32萬餘人次,其中研學游客4萬餘人次。
有人喜歡城市的繁華,就有人鍾情鄉村的淳樸。在嵐山,因為産業與文旅的深度融合,“到鄉村去”呼聲漸漲。在漁村,在茶鄉,越來越多的市民游客到朝元山茶鄉會客廳、北門外1966等民宿賞茶景、品茶香、得茶趣。在煎餅節、海虹節、祭海節等傳統民俗活動中,感受獨特的海洋文化特色。推動文旅資源串點成線、串珠成鏈,嵐山區先後創建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嵐韻茶香、“經山歷海品茶漁”等文旅線路。2024年1-10月,嵐韻茶香鄉村游線路接待游客超50萬人次。“漁文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入選2023年世界旅游聯盟優秀案例,“經山歷海品茶漁”旅游線路入選省級非遺特色旅游線路。
文脈多彩
“帶着歷史書來打卡。”隨着堯王城省級考古遺址公園的開園,學生們考古曆史有了新去處。在遺址公園內,學生們不僅能親歷課本知識與歷史遺跡的融合,還能模擬體驗考古挖掘工作,製作拉坯陶藝、高粱手工盤子畫等一系列的手工體驗活動。自試運營以來,一個月內接待游客20000餘人次。
文化是一個地方深遠且核心的競爭力。近年來,嵐山堅持保護和傳承結合,激活資源、風物、場景效應,嵐山的旅游有了更多的“文化味”。“起錨出海嘍……”今年年初,在“嵐山號子唱起來”為主題的民俗文化展演中,嵐山號子非遺傳承人楊洪永領唱的“撐桿號”和“棹棹號”響徹雲霄,為現場增添了濃濃的民俗色彩,台下,觀眾們看得出神、大呼過癮。
非遺多彩,嵐韻萬千,嵐山對文化的挖掘遠不止於此。立足海洋文化、茶文化、聖公文化、衛文化等,嵐山區建設茶鄉民俗館、“李二嫂”文化體驗中心,編創茶主題舞蹈《宋風茶韻》,編排《李二嫂改嫁(新傳)》。大汶口李家莊、周代後稍坡東、宋代新華村等遺址先後被發掘,超3000件文物亮相,26件被鑒定為國家三級以上文物,嵐山區博物館獲評國家二級館。舉辦茶鄉非遺節慶活動,打造嵐山非遺研學中心,建成煎餅工坊、豆腐工坊等省市非遺工坊27處,手工制茶入選第一批全國“一縣一品”特色文化藝術典型案例。嵐山區被列為“非遺在社區”全省試點區縣。《煙火味道》《海岸綠茶》等講述“山、海、茶、人”故事的紀錄片屢獲大獎。
一城山海,滿城茶香,美景萬千,還是嵐山。如今,嵐山正以自信開放的豪邁、海納百川的胸襟,描繪着時代發展的靚麗圖景,也將持續打造精品文旅品牌和線路,把文化旅游業培育成為特色産業,讓嵐山成為更多人的“詩和遠方”。(宗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