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山東省煙&市“非遺裏的新風尚”移風易俗宣傳教育暨移風易俗小戲小劇展演活動,邀請了國家級非遺項目煙&剪紙傳承人梁巧艷、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福山大面”代表性傳承人權福健、膠東花餑餑習俗代表性傳承人於志娜、煙&傳統烙畫製作技藝傳承人陳亮4位非遺傳承人,圍繞移風易俗進行主題創作,並開啟“非遺裏的移風易俗”第一課,現場“傳授”技藝,讓市民近距離、沉浸式、有深度地參與和體驗非遺。
“非遺第一課”上,火紅的剪紙格外吸引眼球,梁巧艷老師被“學生們”團團圍住,不斷向她取經。“今天為大家準備了一幅容易上手的剪紙模板‘囍’字,其通常用於蓋喜餑餑,會顯得格外喜慶。”梁巧艷説。一張剪紙、一把剪刀,紙隨剪轉,左一剪,右一剪,伴隨着沙沙的剪紙聲,一張薄薄的紅色紙片,經過精心剪裁,“囍”字逐漸顯露。
現場,福山區的欒女士與11歲的兒子開啟了一場剪紙比賽,在十分鐘左右的激烈角逐中,她以微弱優勢取勝。欒女士説:“紅紙價不高,但通過裁剪可以賦予它深厚的寓意,增加價值,很好地彰顯了‘移風易俗’的內涵。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剪紙,也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體驗,剪紙看似簡單,其實需要極大的耐心、細心才能把細枝末節處理得當,希望有機會繼續學習下去。”
同樣,在另一邊的葫蘆烙畫課堂上,陳亮老師正與大家分享着烙畫時耐心與細心的重要性。福山市民王女士認真聽了陳老師的講述後,終於“動筆”,但不一會兒就皺起眉頭。“看著老師示範很簡單,我一上手就一頓一頓的,本來畫畫要畫得活靈活現就很難,現在還要在葫蘆上畫,還是烙上去的,就更難了。這項非遺技藝太偉大了!”王女士感嘆道。
相比之下,於志娜老師給大家出的膠東花餑餑“手工作業”就比較簡單了,吸引了不少小朋友參與。“今天我帶大家做一朵玫瑰花,其主要分為花瓣和葉片,步驟簡單,但每個部分都要做到精細,組合起來才能更加生動。”於志娜説。來自西關小學三年級的學生李舒晗在於老師的指導下,獨自製作了一朵粉色玫瑰花,她&&,“沒有想到麵糰也能做得這麼漂亮,下次媽媽做饅頭時我也要試試,也希望今後有更多的學做膠東花餑餑的機會。”
臨近課堂尾聲,權福健老師的福山大面即將出鍋,香氣瀰漫整個課堂,前來學習“美食秘籍”的市民一個接一個地向權老師請教。權福健分享説,今天教大家做的是打滷面,鹵要晶瑩剔透、厚薄均勻,面要柔韌又爽滑,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煙&城市科技職業學院大二學生晁昊宇聽了權老師講述的故事後,非常感動。“權老師在母親影響下開啟了非遺傳承之旅,一碗簡單的面卻飽含濃濃的情誼。今天學到不少東西,等放假回家我一定要給媽媽做一碗福山大面!”晁昊宇説。
現場,不少市民通過分裝的小碗都品嘗到了權福健老師親手製作的麵條,並且人人“光盤”,踐行節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