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造作為一種傳統的手工製作方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多元價值,它不僅是生活方式、文化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一座城市形象和性格的具體展現。
近年來,青島以落實“山東手造”工程為抓手,不斷強化路徑創新,在挖掘産品資源、培育特色産業、搭建交流&&、開展宣傳推介等方面全方位發力,着力打造“山東手造青島有禮”文化品牌,通過搭建手造節、“黃河大集”、手造展示體驗中心等特色文化展示&&,推動手造産業規模化、品牌化,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打造品牌,讓手造成為城市流量密碼
小手藝大藝術,小製造大情懷。
手造不僅是物的完成和交換,更是文化的碰觸與精神的回歸。《黑神話:悟空》火爆出圈,《唐宮夜宴》《只此青綠》《長安三萬里》好評如潮,國漫、古風、漢服、民樂“圈粉”無數……當下,“國潮風”正引領優秀傳統文化在各領域大放異彩,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青睞和追捧,這也為承載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核的手造,創造了廣闊的發展前景。
青島貝雕、膠州黑陶、國華魯繡、大歐鳥籠……越來越多青島手造“守得住經典”“當得了網紅”“掀得起國潮”,成為打開青島城市流量的密碼。
為提升手造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近年來,青島全方位打造“山東手造青島有禮”文化品牌,並將這一品牌作為統領全市手造工作的總抓手。開展LOGO設計大賽,徵集作品1000余件,吸引全國十余個省(市)設計專家、高校學生、手工藝人等800餘人參加。評選推出文化品牌主標識,在全市文創商店、特色街區、知名企業廣泛使用。強化手造藝人品牌意識,開展手造行業首席質量官、首席品牌官任職培訓,組織全市130余名手造藝人、手造企業管理者參訓。
同時,聚力打造“山東手造青島有禮”品牌矩陣,截至目前,我市有7家手造企業入選“山東好品”品牌,數量居全省首位。形成麥草畫等市級以上非遺名錄207個、即墨花邊等老字號企業名錄22個,膠州黑陶等青島名品錄10個、西海岸新區張家莊村等手造鄉土名村20個。
搭建&&,讓手造精品“破圈”“擴圈”
“黃河大集的舉辦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展示機會,讓更多市民特別是年輕群體能夠直觀地了解咱們青島的非遺技藝,讓藝術走出博物館,真正走到老百姓的身邊,融入老百姓的生活。”青島市手工藝協會理事、翌俏東方美學公司創始人、鳳冠技藝非遺傳承人陳傑説。
前不久,我市2024年“秋季黃河大集”在市北區大鮑島休閒街區啟動。此次大集在全省率先打造黃河大集2.0模式,以更加年輕化、時尚化、現代化的方式,提升消費品質、改善消費體驗、促進消費升級。其中,楓YEAH拾秋文創市集設置文創藝術、非遺手造等50余家攤位,滿足市民游客多樣化消費需求。
圍繞塑造“黃河大集”品牌,青島不斷完善配套服務,持續推出更具辨識度、更有溫度的産品和服務。兩年來,先後在多個區市輪流舉辦7場市級啟動儀式,引領各級各部門舉辦重點大集活動上千場次。這也是青島不斷推動越來越多手造精品“破圈”“擴圈”的縮影。
與此同時,近年來,青島還通過一系列沉浸式推介和開放式展銷,助力手造企業不再“酒香也怕巷子深”,越來越多的青島手造IP家喻戶曉,展現了無限的文化魅力,彰顯着“傳統遇見創新,創意遇上美好”的無限活力。
連續三年策劃舉辦手造節系列活動,集技藝展示、産品展銷、文化展演、非遺體驗、創意大賽於一體,並將服務範圍擴大至膠東五市和上合組織國家。着力破解文化企業發展動能不足的難題,精心布局建設市級手造中心。根據手造産業發展需求,在青島東、西、北區域各布局建設一個手造中心,開展具有區域特色和産業特色的宣傳推介。統籌惠民演出、青島“春晚”“秋晚”等活動資源,設置手造銷售專區,國貨潮品、潮流玩物、手造伴手禮等好玩有趣的文創産品熱銷大賣,為年輕人提供消費和解壓新渠道。
在搭建展示體驗&&的同時,青島匯聚宣傳、文旅、商業等各方面資源,印發《青島市扶持手造産業發展若干措施(試行)》,圍繞打造優勢産業、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建設手造展示&&、強化手造産業基礎支撐等方面,&&15條含金量足、針對性強的政策措施,每年安排專項扶持資金不少於100萬元,有力夯實了手造産業發展的政策支撐。
賦能發展,讓手造服務生活創造價值
今年國慶節前夕,平度二十四品傳統制香技藝在貝爾格萊德中國文化中心舉辦的2024“天涯共此時——中秋詩會”暨“中國傳統生活藝術特展”開幕式活動中精彩亮相。這些年,制香非遺傳承人王亞利已帶着平度傳統制香技藝到過意大利、西班牙、塞爾維亞等多個國家,曾經“土裏土氣”的平度傳統制香,真正“香”了起來,走出了“國際范”。得益於市級手造&&展示,王亞利本人也被評為“山東手造工匠”。“我將繼續努力,為平度傳統香文化的發展和傳承不斷注入新的內涵和活力,將其打造成為青島傳統文化和對外交流的文化名片。”王亞利説。
近年來,青島充分借助外事活動加強手造推廣,推薦城陽面塑、元開制香、萬里江綠茶、萊西木偶作為手造、非遺代表,亮相國內外重要節會,讓青島手造“好品”在更大舞&閃耀。
手造“根”在非遺、“魂”在文化,服務生活、創造價值,是講好青島故事的重要載體。當前,各類非遺工坊遍地開花,手造展銷窗口遍佈城鄉,手造展示體驗中心受到熱捧,手造産業成為提升收入、促進就業、助力鄉村振興的有力載體。
青島各級各有關部門將手造産業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有機融合,借力知名商業街區帶動性強的優勢,在全省率先提出並開展手造特色街區改革試點,制定&&全國目前唯一的手造特色街區建設標準。目前正在重點打造即墨古城、魯邦國際風情街兩條手造特色街區。其中,即墨古城開設手造特色街區電商直播間,上線80餘款手造産品,聚集手造門店62家,年銷售額超2300萬元;魯邦國際風情街已有54家手造工作室、展覽館和銷售門店,手造等産品年度營收近2600萬元。
開展創新案例、新銳企業、創藝大賽評選活動,挖掘打造一批數字化手造企業。以石雀故事手工技藝數據&&為例,&&已線上孵化手造工廠、工作室100余家,集聚8萬餘名民間非遺傳承人及傳統技藝的從業匠人,相關産品長期在閒魚網銷售量第一。
全面梳理手造資源,設計推出全市手造産業地圖。創新打造手造産業數字化融媒體服務&&,打通手造産業上中下游全鏈條資源,線上服務手造企業500余家,上線手造産品2000余件,年度最大訂單金額超過100萬元。(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楊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