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地標農産品“顏”“值”兼備 強勢“出圈”-新華網
山東頻道 > 信息 > 正文
2024 11/22 11:09:04
來源:青島日報

青島地標農産品“顏”“值”兼備 強勢“出圈”

字體:

  “家人們,我是膠州的,膠州大白菜是俺的家鄉菜,種植歷史悠久,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具有幫嫩薄、汁乳白、味鮮美、纖維細、營養好等特點,是‘國家農産品地理標誌’。喜歡吃膠州大白菜的家人們一定要點擊下方小黃車,拍一單嘗一嘗!”這是11月14日青島九龍山農産品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春花在直播間裏帶貨膠州大白菜的場景。

  時下,山東膠州大白菜進入收穫期。11月17日,首屆“膠州大白菜嘗鮮節”在膠州市九龍山採摘研學基地啟幕。統計數據顯示,膠州市大白菜協會的認證基地已達82家,認證面積約7013畝;膠州全市膠州大白菜總種植面積約6萬畝,年産量約37萬噸。

  菜農展示新培育的膠州大白菜品種。邢志峰 攝

  國家農産品地理標誌(簡稱:地理標誌農産品)是指來源於特定地域,並以地域名稱冠名的特有農産品。它們或獨具特色品質,或蘊藏文化內涵,或是一個地區長期形成的區域特色資源,或成為某地推動産業發展的強力“引擎”。在國外,地理標誌農産品價格比普通産品平均高出30%以上。國內相關調查也顯示,大部分地理標誌農産品獲得保護後,産值能提高20%以上。多年來,國內已形成一批以地理標誌農産品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振興樣板”,比如五常大米、陽澄湖大閘蟹等。

  在青島,膠州大白菜、大澤山葡萄、白廟芋頭等54個地理標誌農産品,已成為品牌農業的特色和旗幟,它們不僅代表了青島地區的獨特風味和高品質,也成為展示青島鄉村振興成果的重要窗口。

  一方水土滋養一方農産品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也滋養一方農産品。從命名即可看出:地理標誌農産品之所以由“地域名+産品名”組成,是因為這些農産品産自特定地域和區域,具有特殊自然條件所賦予的稟賦優勢。

  在即墨區鰲山衛街道,進入10月後,有着600多年種植歷史的白廟芋頭陸續進入收穫期。“秋天第一塊白廟芋頭”同時具備香、軟、粘、滑的口感,令老饕們唸唸不忘。“離了這塊地,白廟芋頭就沒有這個口味了。”山東省科技特派員孫雲德告訴記者,鰲山衛街道是低山丘區暖溫帶季風性海洋氣候,夏季濕熱、秋季溫和涼爽,疊加其土質疏鬆、土層深厚等地質特點,這裡出産的白廟芋頭個大、體圓、白嫩、滑中帶面,香味醇厚,營養十分豐富,白廟芋頭也由此被評為“國家地理標誌農産品”,不僅成為即墨乃至青島主城區各大飯店的招牌菜肴,而且成功走出國門,深受海外消費者認可。

  馬連莊甜瓜、馬家溝芹菜、海青茶……受益於氣候、土壤、水源等獨特的自然環境,青島的眾多地理標誌農産品不僅豐富了市民的餐桌,也成為一個地區特色産品的代名詞,它們承載鄉愁和味蕾思念,是連接過去與未來、鄉土與遠方的情感紐帶。

  多年來,青島在推進農産品地理標誌工作中,突出特色文化傳承,積極挖掘具有農耕性質、民族特色、地域特點的農事習慣和鄉土文化,以地理標誌農産品為承載,堅持保護、發展、利用並重,促進農耕文化、鄉土文化和飲食文化的融合發展。

  白墻黑瓦、茶香四溢。在海青鎮,茶文化不僅“浸泡在茶湯裏”,更體現在這個北方小鎮的方方面面——以海青茶為主題的民宿、以海青茶為主題的工坊、以海青茶為主題的博物館……漫步北茶商街,人們除了參觀記錄着茶文化和歷史的博物館、展覽館之外,還可以找一間茶店,沏一壺茶,聽水聲緩緩流注,徐徐入耳。在海青茶文化博物館漫步,這裡呈現了茶文化的歷史演變,並配有專業研學老師講解。據悉,早在兩千多年前,海青就有了種茶的歷史。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藉&“南茶北引”的東風,海青茶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目前海青鎮茶葉種植面積已達3.5萬畝、産值突破3.73億元。

  青島市農業農村局農産品質量安全監管處二級調研員李全軍告訴記者,青島農産品地理標誌區域大多建有文化場館以推進文化傳承,比如馬家溝芹菜博物館、海青茶地理標誌展覽館、膠州大白菜文化展示中心、店埠胡蘿蔔文化館等,之所以要建設場館,是因為歷史人文積澱也是農産品地理標誌的重要組成部分。圍繞農産品地理標誌産品生産的全過程,諸多民俗節慶、風土人情、詩詞歌賦、典故傳説、書法繪畫等文化相伴而生,建館能更好保護農業地標文化,促進其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實際上,這也是在傳承和弘揚當地的優秀傳統農耕文化。

  以品牌推動産業發展

  絕大多數地理標誌農産品是經過長期培育具有特殊品質、一致性較好且性狀穩定的品種。對某些地理標誌農産品而言,特定的種質只有作用於特定的自然環境,才能體現其優勢,離開原有自然環境往往會出現品種退化。

  “地理標誌農産品不但有特定的外觀和良好的口感,也更容易産生視覺和味道記憶,從而便於選擇和購買。”中國綠色食品協會農産品地理標誌專用委員會主任委員劉平認為,正因為地理標誌農産品生長在獨特的土壤、氣候、水質形成的生態環境裏,才形成獨特的品質,這些特殊的氣候與自然環境難以複製,因此地理標誌農産品具有自然壟斷性,擁有較高的品質,也更容易在市場上獲得高溢價。

  正是有了這項“背書”,青島地理標誌農産品在市場頗受追捧。“寶山蘋果是我們寶山鎮的特色農産品和地理標誌農産品,有着66年的種植歷史。”青島寶山羅戈莊果品專業合作社相關負責人説,正是看好地理標誌農産品的加持和品牌效益,2008年羅戈莊村成立了合作社,138戶村民成為社員。合作社專注蘋果的技術推廣、銷售等,社員們靠蘋果每畝每年可獲得純收入2萬元。尤其是,寶山蘋果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受到追捧,高峰時“一個蘋果賣到十元錢”。

  由於地理標誌農産品指的是一定區域內的特有農産品,因此申請地理標誌農産品的主體,多為當地協會或者合作社等組織。地理標誌農産品得到認定後,這些組織將“地標”授權當地其他種植此類農産品的合作社和種植戶,促進他們增收致富。

  不少地方圍繞地理標誌農産品,做成了“大産業”。比如,時下正熱銷的膠州大白菜。作為青島的“明星”蔬菜,膠州大白菜已獲“中國名牌農産品”、全國名特優新農産品等20多項殊榮,2022年,膠州大白菜栽培系統被納入山東省首批農業文化遺産資源名錄。近年來,膠州大白菜及其衍生品在上合示範片區和臨空經濟區的推動下,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膠州大白菜已成為帶動農民致富增收的“金字招牌”。

  “我們的膠州大白菜開始收穫啦!給大家看一看正宗的膠州大白菜是什麼樣子。”11月14日,李春花在視頻號上發布自家種植園內大白菜的生長情況。在她拍攝的短視頻中,膠州大白菜儼然從當地的“土特産”變成了一款時尚潮品。記者注意到,李春花所銷售的膠州大白菜每棵從20余元到50余元不等,雖然價格較普通白菜要高一些,但銷量卻非常可觀。“‘國家農産品地理標誌’稱號為膠州大白菜帶來了‘品牌溢價’,我們已建設60多畝大白菜精品種植園,嚴格按照‘棵棵有身份’的品牌要求種植管理。”李春花笑着説。

  除電商&&外,膠州大白菜還通過盒馬鮮生等商超&&走向全國。膠州市膠東街道斜溝崖村2022年正式掛牌成為“盒馬村”,通過盒馬供應鏈,村民們種植的膠州大白菜迅速遠銷至廣州、重慶、貴州等。正是通過與盒馬鮮生等商超綜合體及各大直播電商&&合作,近年來,膠州大白菜在全國消費市場持續“出圈”。今年初,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作辦公室公布第十二批“菜籃子”生産基地認定名單,膠州大白菜由此被端上粵港澳大灣區的“餐桌”。

  延長産業鏈,海青鎮則將茶文化進一步發揚,特色民宿等下游産業進一步做大做強。

  “我們這裡共有40多間客房。其中,每一間茶主題客房都對應當地的裝修風格和民族元素,標注了每種茶的工藝、特點,房間內提供對應茶包供客人沖泡。”在海青鎮北茶商街,時光客棧負責人王建鑫告訴記者,為推動茶文化與旅游結合,海青鎮將農業、生態、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構建“茶旅、文旅、農旅”融合發展的新格局,當地的茶山田園綜合體獲評“好客山東·鄉村好時節”體驗基地,海青茶博園等入選省級鄉村旅游網紅打卡地。

  讓地標農産品更有辨識度

  雲山大櫻桃、膠州灣蛤蜊、馬連莊甜瓜……在青島,這些原汁原味的地理標誌農産品,正成為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選擇。但記者調查發現,不少農産品距離真正將“地標”變成“金標”還有一段路要走。

  有些地理標誌農産品尚處於“藏在深閨人未識”的境地。全國地理標誌農産品眾多,但為消費者所熟知的無外乎陽澄湖大閘蟹、五常大米等。青島也不例外,目前認定的54個地理標誌農産品中,還有相當一部分並未被消費者廣泛接受。

  為此,青島積極做好“土特産”文章,通過相關展會&&,推動更多地理標誌農産品“走出去”。在2023年舉辦的第二十屆中國國際農産品交易會上,青島展區分為糧油、蔬菜、果茶、畜禽、農産品加工品、水産品、園林花卉、現代農業設施等8個板塊,吸引了159家農業企業、248種“青島農品”等優質特色農産品亮相,彰顯了青島名特優新農産品等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成果。

  有些地理標誌農産品雖已有一定名氣,但市場上卻有着“李鬼”的存在。

  為破解這一問題,膠州大白菜開展了系列嘗試。一方面,膠州市市場監管部門專門成立膠州大白菜商標保護與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對市場的巡查和監管,堅決清除侵犯商標權益行為的土壤和空間;另一方面,膠州大白菜實行“生産基地認證制,産品質量追溯制”,被認證過的膠州大白菜,棵棵都有自己的“身份證”,掃碼便可追溯其種植、採摘、包裝全過程,讓消費者能夠輕鬆驗證産品信息的真實性。平度市崔家集鎮同樣健全西紅柿産品追溯體系,為每個種植大棚編上“身份證”,堅持對西紅柿定量檢測,在保證品質的同時也對市場中的“倣冒品”起到了遏製作用。

  還有些地理標誌農産品則受困於地力等因素,面臨着減産等情況。以白廟芋頭為例,白廟芋頭此前由於常年重茬種植,遭遇發展瓶頸。了解到這一情況後,2019年,山東省科技特派員、青島農業大學鄉村振興服務隊一行9人來到鰲山衛街道,從土壤改良入手,圍繞白廟芋頭做起研究和實驗。“我們通過抗連作技術、水肥一體技術改善土壤生態,同時改變了傳統的芋頭球苗直接播種方式,採用育苗抑菌栽培,等小苗成長到一定程度後再移栽到大田的方式,不僅提高了白廟芋頭的成活率,還擺脫了種植時間的限制,可有效提高農民收益。”孫雲德&&,經過5年努力,白廟芋頭目前已形成新型生産配套技術,成功打破了困擾種植戶多年的連作障礙,越來越多農民因此受益。

  圍繞地理標誌農産品持續探索,是青島圍繞打造中國知名農産品品牌城市的目標定位,做強“青島農品”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青島市加快打造一批地域特色突出、知名度高、有影響力的農産品品牌,“青島農品”連續5年進入全國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十強”,全市擁有全國名特優新農産品67個,省級和市級知名農産品品牌分別達到58個和227個,農業品牌成為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高農産品市場競爭力的“關鍵因子”。

  又是一年好“豐”景。接下來,青島將堅持以産業升級帶動品牌升級,不斷提升“青島農品”的品牌知名度、美譽度,讓越來越多地理標誌農産品走向更廣闊的市場,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張晉 衣濤)

【糾錯】 【責任編輯:王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