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濟鐵路小鎮“重生記”-新華網
山東頻道 > 信息 > 正文
2024 11/08 17:24:28
來源:大眾日報

膠濟鐵路小鎮“重生記”

字體:

  一部劇帶火一座城。年初央視年代大劇《南來北往》熱播,位於山東省濰坊市坊子區的坊茨小鎮作為劇中主要外景拍攝地火熱出圈,受到廣大游客及劇迷的青睞。截至10月底,小鎮接待游客量超120萬人次,僅國慶假期就接待游客超10萬人次。“跟着影視來旅行”,讓有着百餘年歷史的小鎮重新變得熱鬧起來,也給小鎮的活化利用帶來新的機遇。

  因膠濟鐵路而興

  “濰坊是一座極具魅力的城市,文化積澱深厚,希望通過更多優秀的影視作品展現這裡的人文底蘊,帶領觀眾觸摸真實的歷史。”“金牌編劇”高滿堂這樣説。當初,正是他極力推薦坊茨小鎮作為《南來北往》的拍攝地。

  這部電視劇確實與坊茨小鎮有着天然的契合之處。走在小鎮裏,黃墻紅瓦的洋房、斑駁古舊的印跡,陽光透過樹影灑在木窗上,映出一片溫暖的光斑,一深一淺,如時光倒影。

  坊茨小鎮因膠濟鐵路而興。1898年3月,德國強迫清政府簽訂《膠澳租界條約》,自此在山東取得了膠濟鐵路的獨佔修築權和沿線礦山資源開發權。三年後,德國在“坊子店”附近開挖第一口煤井——“坊子豎井”。坊子火車站於1903年建成,為德國二級標準車站,是當時膠濟鐵路沿線56個車站中4個高等級車站之一(其餘為青島、濟南、張店),膠濟鐵路5個機車房之一亦設在坊子站(其餘為青島、高密、張店、濟南)。此後,一趟趟列車穿梭在坊子與青島之間,將數不清的煤炭運往海外。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1914年,日本全面接管德國在山東的特權,延續了對坊子的掠奪。

  1984年,隨着煤礦的逐步停産,膠濟鐵路拐了80多年的彎被拉直。復線改造後,火車從青島出發,經濰坊、淄博直達濟南,不再繞經坊子。1984年7月3日,最後一列客運車駛離坊子火車站。這一帶曾經是濰坊市坊子區的主城區,由於地處採空區,無法進行大規模的市政建設,後來該區行政中心北移建設新城,坊茨小鎮陰錯陽差得以保存下來。

  濰坊市坊子區博物館館長劉蘭強介紹,坊茨小鎮目前較為完整地保留了166棟德日建築,其中領事館、司令部、禮堂、火車站、銀行等應有盡有,功能涉及外交、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坊子由此形成了機構完備、功能齊全、設施配套全面,以掠奪性經濟為主,民族工商業為輔,“南北三條馬路、東西十里洋場”的繁榮商業城鎮。

  坊茨小鎮的德日建築群,建築風格統一、規模集中,體現了近代工礦城鎮的特徵,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教育、藝術價值。古建築保護專家、同濟大學教授阮儀三評價:“坊茨小鎮具備作為世界遺産的三個特徵,即原真性、整體性和唯一性。”2013年,坊茨小鎮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被公布為省級歷史文化街區。

  影視産業帶來活力

  小鎮眾多建築基本保留着當年的面貌,稍微裝飾一下就有了真實的年代感,這是吸引《南來北往》落地的重要原因。

  實際上,在此之前已有很多影視作品選址於此。2010年,好萊塢電影《飛人》選擇坊茨小鎮作為影片拍攝基地;2016年,由江小魚導演的《屋頂上的青春》在小鎮開拍,並在2017年的“邁阿密國際電影節”上斬獲大獎;小鎮實地拍攝的電影《終極勝利》,於2016年上映。

  隨着“潑天的富貴”降臨,濰坊市坊子區認識到産業興鎮的意義,並將目光投向了“小鎮+影視”。此前,大部分影視劇只是來進行部分取景,拍攝時間不長,形不成産業。今年9月,濰坊市坊子區招引落戶了濰坊寶坪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並啟動佔地2383平方米的坊茨小鎮影視基地項目建設,希望為來此拍攝的影視劇組提供更加專業的服務。與此同時,當地不斷完善基礎設施、提升配套服務、提高接待水平,確保坊茨小鎮富有生命力,讓院落、街巷等更好適應現代生産生活消費需要。

  “在當地政府的政策支持下,我們在公安街搭建完成20多個豎屏短劇拍攝所需要的小型室內場景,正在建設6個大型室內場景,主要是卡拉OK、老酒坊、職工澡堂以及國營食堂等。”濰坊寶坪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負責人薛雷介紹,後續將圍繞公安街開發旅游、餐飲、演員培訓、服裝道具租賃等新業態。“在這裡,影視産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的信心很足。”

  接下來,濰坊市坊子區希望加強影視合作、基地建設和劇本培育,以打造“影視+文旅”融合的影視基地為目標,計劃引進集影視拍攝、後期剪輯製作及影視發行於一體的影視全鏈條業態,進而促進小鎮的文旅産業發展,帶動附近區域消費升級,打出坊茨小鎮自己的産業品牌。

  除了引入産業業態,當地還通過舉辦活動聚集人氣。今年以來,已舉辦“坊茨小鎮非遺尋寶”“南來北往·共繪扇緣”“2024坊茨小鎮國潮非遺民俗文化節”等系列文旅活動,“上坊子”旅游文化品牌的名氣越來越大。等到影視基地建成後,還將舉辦“重返1980”“80年代夜市文化”“坊茨小鎮形象大使比賽”等系列活動。

  當然,推進活化利用,必須堅持保護第一、開發第二的理念,堅決禁止破壞性開發,防止建設性破壞是紅線和底線。對此,坊茨小鎮的開發堅持“保護為先、保護為主、科學推進”的原則,注重做好整體規劃,分類分步審慎實施。近年來,當地已修繕老舊建築和道路,組建專業的文物保護團隊和講解宣傳隊伍,還計劃利用現有的德建機修車間,打造膠濟鐵路坊子博物館、機車車輛展示館兩處展館。

  人氣聚集,帶來的是活力,也是考驗。下一步,需要地方管理部門着力加強重點地段建設活動管控,以及對基礎設施的提升。參與主體要在保持建築原有外觀風貌、典型構件的基礎上,嚴格按照文物保護法等相關法律要求,進行保護性利用。只有堅持以用促保,把握歷史文化發展脈絡,凸顯地域文化特色,進行良性開發,才能實現保護與發展的雙贏。(記者 張九龍)

【糾錯】 【責任編輯:賈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