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省威海市臨港區汪疃鎮的萬畝果園迎來了大豐收,果農們忙碌在園中採摘蘋果。11月6日,2024年中國蘋果産業品牌大會在臨港區舉行。大會為什麼選擇落戶臨港?臨港蘋果究竟有什麼吸引力?
11月5日,走進汪疃鎮鴻樹林生態園,大門右手邊就是一排排現代化高標準矮砧密植蘋果樹,鬱鬱蔥蔥的枝頭上數不清的“威海金”格外顯眼。趁着天氣晴好,工人們正在對“威海金”進行採摘。
今年是鴻樹林收穫“威海金”的第一個年頭,威海鴻樹林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世金給筆者算了一筆賬:今年“威海金”産量不錯,畝産達3000斤左右,園區總産量預計至少15萬斤,賣個100萬元不成問題。
在王世金栽種的蘋果樹裏,當屬2023年試種的60畝“威海金”附加值最高。
“天上細密的網帳是防雹網,能抗大風、減少冰雹、暴曬等對蘋果帶來的影響,還可以防蟲、防鳥;地上看到的黑管子就是水肥一體化裝置,澆水施肥不用人工干涉,缺啥補啥,既省心又科學。”王世金説。
高度機械化種出的“威海金”糖度達20.8,這樣高品質的蘋果,前不久剛剛榮獲“2024山東農技杯蘋果大賽”金獎,一經上市,供不應求。
在種植蘋果方面號稱是“門外漢”的王世金,第一年種“威海金”就斬獲省級金獎,他直言,這離不開與區內同行業企業和部門“取經”。
果園布局方面,向區內蘋果龍頭企業——山東櫻聚緣農業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討教”;苗木栽培方面,選擇威海櫻聚瓦苗木有限公司培育的苗木;管理技術方面,向青島魯巽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學習;病蟲害防治等理論知識方面,詢問臨港區鄉村振興首席專家服務團……鴻樹林蘋果産業逐步走上正軌。
“明年産量預估將在今年的基礎上翻兩番,畝産最高達9000斤。”王世金信心滿滿地説。他還計劃明年流轉50畝閒置土地,栽種“威海金”,帶領鄉親致富。
近年來,臨港區依託北緯37度最佳的蘋果生長條件,堅持把蘋果産業高質量發展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率先推進現代蘋果栽培制度改革,建立全産業鏈融合發展模式,成功培育“汪疃蘋果”産業品牌,現代蘋果發展規模和技術水平全國領先。區內不少企業的蘋果還未下樹,就被提前預定一空。
“一果難求”的底氣,來自於臨港區蘋果全産業鏈條支持,這裡雲集了20余家蘋果産業鏈上的企業,建立育苗、生産、分選、加工、銷售等全産業鏈融合發展模式。
鴻樹林生態園使用的“威海金”砧木,就來自於同在臨港區的威海櫻聚瓦苗木有限公司。
眼下,正值櫻聚瓦苗木繁育基地一年一度的砧木收穫期,起苗、分級、打包,經過一系列嚴格的篩選流程,20萬株砧木即將發往韓國。
“我們的砧木以M9T337為主,是國際最廣泛應用的矮砧密植砧木之一。這兩年,公司重點推出的M200,則可以適應重茬和多主幹樹木,在有機果園和弱品種中表現良好,從源頭上保證了苗木質量。”威海櫻聚瓦苗木有限公司執行總經理王仙林介紹。
現如今,櫻聚瓦建立了年産500萬株優質大苗的繁育基地,從國外引進優良砧木原種,通過雜交、優化、試栽,持續更新推出深受市場歡迎的新品種,同時還能根據不同地域需求,培育出抗寒、抗旱、抗鹽鹼等“定制”蘋果苗,提高蘋果産量和品質。
“我們每年至少收穫200萬株砧木,一半銷售、一半自留,自留部分用於苗木繁育,再進行銷售。産品除了供給省內企業外,還遠銷甘肅、雲南等地,銷售額達2000萬元。”王仙林説。
此次大會,王仙林也代表威海櫻聚瓦苗木有限公司上&簽約,聯手法國IFO育種公司,投資1000萬元,打造巴西“BRE2”蘋果新品種苗木擴繁項目。在此基礎上,櫻聚瓦自主研發的切割機也將於明年投入使用,配合國外進口的收割機,將大大提高砧木起苗的自動化效率,一台機械一天起碼節省100個人工。
如今在臨港區,已形成産前、産中、産後相互配套,一二三産協同發展的蘋果産業體系,每年吸引超過5000萬元的社會資本投入,畝均節本增效1萬元以上。2024年,蘋果産量預計達6萬噸,産值達到6億元,全産業鏈産值達10億元。
“下一步,我區將全面實施蘋果全産業鏈改造提升項目,力爭利用3年時間改造果園5000畝,新建1處現代化果業交易市場,切實以蘋果産業發展賦能鄉村全面振興。”臨港區社會事業局局長馮東&&。(王威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