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李滄區:讓科普館成為“長紅打卡地”-新華網
山東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4 11/06 16:23:08
來源: 大眾日報

青島市李滄區:讓科普館成為“長紅打卡地”

字體:

  近日,在青島市李滄區上流佳苑科普館,用飲料瓶製作的水火箭”一飛沖天的場景讓小科技迷們過足了癮。

  “這些實驗主要是為了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讓他們對科學産生興趣,將來學習科學就容易了,這是未來學好科學的第一步。”李滄區海諾學校小學部副校長喬露介紹,在科普館,孩子們可能會發現新的內容,甚至自己“創造”新的知識。

  李滄區加快建設科普場館,因地制宜深化展陳設計,推動資源共享,講好科普故事,為更多人打開科學的大門,助力提升全民科學素養。

  針對科普館容易遇到周末和節假日火爆而工作日觀眾較少的“冷熱不均”窘境,上流佳苑科普館和李滄區海諾學校聯合推進館校合作,學生每月在科技館上兩節科學課。科技館有科普資源,學校有科學教育需求,“雙向奔赴”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十余名專業科普輔導員,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社區科學資源在軟體上的不足;開在科技館裏的科學課,也成了學生們最愛上的課程之一。

  安順路社區科普館運營之初,效果並不理想。社區嘗試通過購買第三方服務的方式,委託專業教育機構運營,激活了“一江春水”。“社會化運營模式為我們帶來了新理念、新做法。調整運營思路後,我們更接地氣了,不僅在展品上下功夫,還在衍生服務上‘出花樣’,開發各種體驗項目,為用戶提供多元服務。”安順路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郝艷萍介紹,社區還從本土科普資源入手彰顯特色。比如,膠州灣海域生機勃勃,生物多樣性豐富,鮮美的海鮮滋養了沿岸的百姓人家,也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和情感,科普館開展了豐富多樣的海洋科普活動,使之與當地自然特色充分融合,打造融入自然的、開放的科技館。

  在保證科學性的前提下,李滄區越來越多的科普場館開始追求參與感,科普全過程貫穿着“體驗至上”的用戶思維,讓來館觀眾有得看、有得玩,獲得新體驗。每次參觀中,向上爬升的雅各布天梯、可以傳導聲音魔力的共振鼓、沉浸式元宇宙場景的數字魚缸等互動裝置總是大受歡迎。

  對於中小型科普館來説,大規模更新展區,不僅經濟上吃不消,而且館內放置更多新展品的空間也不夠。不少社區科普館採用巧招——開放式辦館,加強科普資源鏈結,深化館校、館企、館研合作,把科普館開到館外去。上流佳苑科普館打造海洋教育“沉浸式第二課堂”,讓孩子們暢游青島海底世界和極地海洋世界,輕鬆快樂地學習海洋知識。同時,與青島鳳麟核科技有限公司等科技企業合作,以“硬科普”講好科技創新故事,激發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李滄區科協相關負責人介紹,科學普及是科學認知領域從實踐到理論再到實踐過程的完善,科普場館是拓展科學見聞的重要科學文化陣地。李滄區將進一步激活科普陣地資源,激發社會主體的動力與活力,促進科普工作的社會化、群眾化、常態化,讓科普館成為人們常來常新、常看常新的“長紅打卡地”。

【糾錯】 【責任編輯: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