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博覽會落幕-新華網
山東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4 10/22 10:39:21
來源:濟南日報

第八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博覽會落幕

字體:

  10月17日至21日,第八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博覽會在濟南舉辦。恰逢我國批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20周年。通過這場盛會,我們不但得以了解20年來中國非遺保護所走過的路程、取得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它向觀眾展示了非遺因為不斷傳承與持續創新而生發的勃勃生機,讓人們看到了非遺的美好未來。

  近日,泉城濟南的一場盛會再次讓眾人矚目:獨具匠心的産品、精妙絕倫的技藝、精益求精的藝人、精彩紛呈的故事、弦歌不輟的傳承,同時在第八屆中國非遺博覽會現場呈現。非遺凝聚着祖先的智慧,植根於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長河,在政府、傳承人、民眾的共同努力下,方能確保這些文化瑰寶得以永續流傳。

  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

  非遺保護體系

  2004年,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作出批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的決定。到今年已走過20年。

  在本屆非遺博覽會的序廳,大事記墻記錄了中國非遺20年走過的如歌歲月:印發《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意見》、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設立我國第一個文化生態保護區、第一次全國非遺普查工作、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博覽會舉辦、全面實施傳統工藝振興工作、&&《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20年來,中國已形成符合國情、與國際銜接、具有中國特色的非遺保護體系,為國際社會提供了中國方案。

  “海風千萬里,不如花開四季簪。”在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展區,傳承人黃麗泳頭戴簪花和金飾,繁花似錦,仿佛春天就在她的發間綻放。

  2023年,蟳埔簪花圍火爆出圈並一直火到了現在,這種火爆並非無跡可尋。2008年以“簪花圍”為代表的蟳埔女習俗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遺名錄,在泉州市各級政府宣傳推動下,每年有30多批次來自國內外的新聞媒體、采風團、專家學者等來蟳埔拍攝、調研;2013年,泉州市&&《蟳埔民俗文化村保護整治規劃》,對蟳埔女發飾服飾、蚵殼厝等民俗資源&&保護措施;2019年6月,蟳埔舉行“最美簪花圍、海絲後花園”首屆蟳埔女盤頭大賽,由此誕生了一群“簪花圍”技藝大師。

  蟳埔村屬於閩南文化生態整體性保護示範點,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是2007年6月批准設立的第一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堅持“保護優先、整體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泉州、漳州、廈門三市共建共享,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群眾主體、社會參與的共同保護機制,堅持非遺與其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一體保護,保護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2015年起實施的非遺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累計培訓受益人數超過10萬人次,提高了傳承人群的當代實踐水平和傳承能力,進一步促進非遺融入現代生活。

  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自2015年參與中國非遺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學院相關負責人呂昌清介紹,黔東南州民族文化資源、非遺資源十分豐富,學院本着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辦學理念,提出了“一村一工坊”“一年一賽事”等措施,通過學生回家鄉成立非遺工坊、舉辦非遺文創設計大賽等方式,助力鄉村振興。據了解,研培計劃開展以來,學院累計開展非遺研培23期,培訓學員1700餘人次,累計帶動繡娘1萬餘名。

  系列措施的實施,一方面推進了非遺的保護與傳承,一方面也推動非遺服務社會發展,惠及民生。據了解,全國60%以上的縣,也就是1721個縣設立了9100多個非遺工坊,讓村民能夠在家門口實現靈活就業。

  重慶榮昌夏布代表性傳承人、壹秋堂創始人綦濤不但在家鄉重慶建設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確保困難群眾實現居家就業;還跨省來到廣西巴馬,以瑤族非遺及巴馬文旅資源為依託,開發文創手工藝品、建立産學研創基地、培 育 瑤 族壯族新手藝人,帶動周邊居民就業30至50人,解決搬遷群眾“就近就業+家庭照顧”的迫切需求。

  非遺“年輕態”正青春

  在博覽會現場,年輕的非遺傳承人的面孔不時閃現。他們將現代元素融入非遺設計,讓非遺變得“潮”起來,更貼近現代生活。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鳳儀鎮敬天村有着600多年的白族土陶燒造歷史。當地匠人們沿用自古傳下的技藝,純手工慢輪盤條,再以“龍窯”柴燒制陶,製成的陶瓷別具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2013年,大學畢業的董建華回到家鄉,開始跟隨父親學習土陶製作技藝。美術專業的他,不但在器型、設計、實用性上改變傳統土陶産品的限制,開發出瓦貓、茶具、酒具等新産品,還打造了“非遺+旅游”“非遺+研學”的運營方式,擴大了大理土陶的影響力,也帶動了當地的旅游人氣。

  在非遺博覽會現場,有很多“傳二代”“傳三代”的身影。

  作為徐州香包製作技藝第五代傳承人,孫歌堯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學習製作香包。她不斷創新,一系列專利技術的應用,提高了30%到50%的生産效率,為香包産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今年15歲的王璽然是萊蕪錫雕第十代傳承人,小學四五年級就開始在寒暑假&&爺爺、爸爸打打下手,簡單地打磨一些東西。他希望長大後從父輩手中接下錫雕的接力棒。

  非博會現場,記者還看到了最小的“傳承人”——不到5歲的陳舒曼。她的媽媽張居悅是羌族刺繡項目州級代表性傳承人。2013年,大學畢業後的張居悅,回到家鄉理縣參加了羌繡國家級傳承人李興秀舉辦的刺繡培訓班,專業系統地學習羌族刺繡。2014年,她成立了理縣囍悅藏羌繡專業合作社,開展羌繡技能培訓,大力培養發展繡娘隊伍,同時創新産品花樣,羌繡開始走出大山。在母親的耳濡目染下,陳舒曼從2歲多就拿起繡針,有模有樣地繡了起來。

  讓青少年群體了解、認識和學習非遺技藝,對於傳承和發揚非遺文化具有重要意義。10月19日,2024年“技耀泉城”海右技能人才大賽——非物質文化遺産手工技能大賽決賽舉行,首日比賽是青少年組選手們之間的對決。蠶絲扇製作、毛猴、微雕……小選手們紛紛亮出了自己的拿手“絕活”,展現了“泉城非遺娃”不俗的實力。

  2018年,濟南教育、文旅部門聯合啟動“非遺傳承與學校教育融合工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在孩子心中“生根發芽”。自2018年以來,連續7年,每年列支市級財政資金,累計遴選扶持187所學校參與“非遺傳承與學校教育融合工程”,支持學校與非遺傳承人簽訂教學協議,遴選德藝雙馨的非遺傳承人到校授課。出版《中小學非遺示範課例——基於國家課程標準下》一書,建立了非遺十大門類與義務教育階段國家課程的鏈結。根據學校需求、教學特點及學生接受程度,“一校一項(非遺項目)”向學校提供“點單式”服務,形成“全面開花”的非遺教育格局。得益於“非遺進校園”,529名學生被命名為“泉城非遺娃”,萬餘名學生接受了非遺傳承文化教育,一批青少年成長為非遺的熱愛者、傳播者、傳承者。

  科技為非遺保護

  提供新視角、新創意和新思路

  借助AR交互技術,感受河南馬街書會盛況;在皮影體感互動空間看皮影隨自己動作而演繹世間百態;在大屏幕上沉浸式感受“蟳蜅女變裝”……非遺博覽會上,AR、VR、裸眼3D等“數智”技術亮相,科技創新助力非遺展示成為展會的一大亮點。

  在景泰藍傳統製作技藝數字化體驗展區,一名觀眾正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體驗掐絲工藝。在裝有攝像頭的電腦前,觀眾只需調整好臉部與之相對應的距離,通過眼球定位和追蹤技術,就可以通過裸眼3D的方式體驗非遺技藝景泰藍製作的全流程。

  在百度百科AI非遺館,將個人照片上傳至智能體,就能一鍵獲取京劇裝扮,讓許多京劇愛好者滿足了自己的願望。

  百度百科總經理容薇介紹,百科AI非遺館第一期共開放傳統戲劇館、傳統技藝館、民俗館和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館四大場館,上線京劇、越劇、夏布織造技藝、蟳埔簪花、圍棋、象棋等10個智能體産品。這些智能體不僅儲備了豐富的非遺知識,還可以和用戶進行創意互動。以京劇國粹為例,除了一鍵變裝,“京劇小京京”智能既可以幫助大家了解京劇的基礎知識、歷史背景、藝術特點,欣賞《玉堂春》《長坂坡》等經典作品,又可以回答當下京劇的傳承現狀和文化影響等問題。

  數字化技術的創新應用為非遺傳播提供了強大支持,除了非遺作品的數字化展示,新媒體傳播也為非遺的發展插上數字化翅膀。

  據統計,目前在1557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中,有超過99%的項目都擁有了持續在運營的新媒體賬號和內容。通過短視頻、直播&&等形式,非遺得以廣泛傳播,吸引了大量年輕創作者和觀眾。

  北京字節跳動公益基金會副理事長、抖音集團企業社會責任部總經理楊潔介紹,最近幾年,非遺內容在抖音等&&廣受歡迎,“曹家班嗩吶”“潮汕英歌舞”等多個非遺項目在抖音&&出圈。近年來,抖音陸續發起“非遺合夥人”“看見手藝計劃”“DOU有好戲”等項目,扶持不同類型的非遺創作者和傳承人。接下來,抖音集團將依託&&和技術能力,發起“抖音非遺計劃”,提高非遺傳承人數字能力,培養高質量的非遺傳播人才;同時,推出非遺相關優勢特色産業扶持專項,開展系列“非遺正當時”促消費營銷活動,助力其在現代生活中得到更廣泛的應用和體驗。

  博覽會上,可以看到數字技術在更大範圍內助力非遺的傳承和保護。京東方藝雲的非遺作品數字化展示,泡泡瑪特的非遺潮玩、微博的“煥新非遺計劃”等,為非遺保護提供新視角、新創意和新思路。

  5天的盛會,展示了非遺從最初被人們認識,到漸漸融入現代生活的20年的不凡歷程。非遺博覽會在濟南的舉辦,向人們展示了這座非遺之城的獨特魅力,也推動了非遺在這座城市發芽、開花、結實,實現了城市與文化傳承的“雙向奔赴”。

【糾錯】 【責任編輯: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