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馬北育” 膨腹海馬緣何落戶黃海之濱日照-新華網
山東頻道 > 信息 > 正文
2024 10/18 07:53:19
來源:日照日報

“南馬北育” 膨腹海馬緣何落戶黃海之濱日照

字體:

  從加強海洋經濟統計核算、大力推進水産種業振興、穩妥推進深遠海綠色養殖、持續推進水産綠色健康養殖,到“財金海上糧倉壹號”系列首個網箱下水,第二口網箱順利開工,山東省日照海工裝備乃至漁工裝備製造業大步向前。一個個“深藍色”項目,一次次揚帆而起的奮進,孕育着一個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如今,日照1個省級水産種業基礎設施提升、5個省級以上原良種場提升改造項目都在大力推進,以三文魚、膨腹海馬等特色品種為代表的特色化産業化發展。

  游向更北維度,膨腹海馬最終落戶日照

  回顧膨腹海馬一路北上、定居日照的過程,能得出很多很多可參考經驗。

  膨腹海馬研究團隊在福建,但研究基地卻不是讓膨腹海馬最舒適的地方——海馬的最佳生存溫度是16度至19度,這個溫度,在當地利用養殖車間繁育,則需要高昂的成本。

  於是,不甘認輸的研究團隊,捧着自己的小海馬一路北上,終於,到達了日照。

  這片海域,有着藍天、沙灘、深水港、豐富的海洋物種結構,以及優質環境才有的水溫、水質和空氣,東港區濤雒鎮離海近,取水方便,水溫好水質好。

  膨腹海馬不想走了,同行的研究人員也認為,可以在此地建造一個規模化、標準化、産業化的養殖基地,實現膨腹海馬的人工育苗及養殖。

  這份跨越了近40年的等待,終於在這一刻牽手。——日照海域也有海馬生存,但量小、品質不高,在日照海洋研究所的記載中,自1978年便有養殖海馬的研究。

  四十多年的嘗試,在與膨腹海馬相遇的那一刻,緣牽一線,碰撞出了耀眼的火花。

  2020年,經過多次對膨腹海馬的繁育和養成、以及海馬的更新換代進行調試和試驗,研發團隊終於成功突破繁養技術的“卡脖子”問題,實現膨腹海馬的規模化養殖。至2024年2月份,海馬産業園正式投産。目前,濤雒鎮現有18家海馬繁育養殖單位,養殖總面積達10萬平方米以上,年育苗量超6000萬尾,是山東省膨腹海馬工廠化育養規模的領軍地區。

  這一次,膨腹海馬的“定居”,日照拿出了最深刻的誠意。

  接下來,便是在技術方面謀突破、求創新。

  “膨腹海馬,對水質、水溫、光線、餌料等外部環境極為敏感,稍有差池便會出問題。不客氣地説,養殖海馬比照看小孩更費心思,剛開始那幾個月,技術員們幾乎就住在養殖池那裏。”談及海馬生長可能遇到的問題,海馬産業園車間主任滕樹霖告訴記者。

  就拿曾經喂“開口食”來説,他們每個人都記憶猶新。

  因為“開口食”未能吃好,開展海馬規模化苗種繁育的首次嘗試,便以失敗告終。

  “海馬寶寶口器極小,只能吃很小很小的食物。在福建時,像這個小苗用的開口餌料,都是活的橈足類。到了山東這邊就找不到活橈足類,當時也沒有辦法。”福建省藍糧漁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甘琦峰説。

  “失敗一次,就嘗試第二次!”日照市海洋水産資源增殖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經理滕照中的話擲地有聲。

  為了研究明白海馬寶寶愛吃什麼,研發團隊動了很多腦筋。對比喜歡蹦蹦跳跳的橈足類,大家想到了豐年蟲卵,這類蟲卵孵化出來後,是活蹦亂跳的。

  隨着時間的推移,從一開始不接受豐年蟲到慢慢適應,海馬寶寶終於在北方吃上了新鮮的營養餐。幾年摸索,研發團隊已經為小海馬量身定制出了成長食譜。

  海馬移居日照,不僅環境好吃住好,而且備受關愛,這時,海馬企業也開始推動走繁、育、養一體化發展道路,推進海馬養殖産業標準化、規模化和可持續發展。

  同時,要延伸産業鏈,提升養殖海馬附加值。通過園區化建設,標準化生産,品牌化發展,打造“立得住、叫得響”的東港濤雒漁業品牌,走産業融合化發展之路。

  水美風細,海馬的旅居生活幸福愜意

  9月13日,記者在海馬産業園基地看到,一排排養殖池在同一溫度、同一水質和同一打理中,海馬一會繃緊身體游來游去,一會緊緊靠在池中央的附着網上,有的還會用尾巴勾住爬架上的濾網,保持住身體不動。

  其中一個養殖車間,是於2月3號投苗,至今已經有7個多月,其身體長度已經達到了十五六厘米。“在溫度適宜、環境穩定的狀態下,海馬這個年齡段的長勢還是比較喜人的。我們部分養殖池也有兩年左右的海馬,看著雄壯,但是已經發育成熟,個頭長勢相對較緩慢。”滕樹霖告訴記者。

  不遠處,該養殖基地的工作人員王鳳清正手執長長的網桿,在水中打撈體質相對較差、狀態不佳的海馬,在此工作了快一年的她已經練就了一副“火眼金睛”,就連哪個池裏剛誕下海馬寶寶她都能一眼認出。

  營養餐、恒溫房,專人料理,這讓海馬移居換所的日子過得十分愜意。

  在經歷了投放活體豐年蟲餌料的“開口食”之後,隨着膨腹海馬的長大,“寶寶餐”已經沒法滿足它們生長所需的營養,這時就需要更換食譜,投喂冰凍橈足類和糠蝦。

  換食的環節同樣有諸多挑戰,吃慣了活物的海馬,看見冰凍飼料不會主動進食,這時養殖員又要變身老師,通過逐步替換和定時投喂,引導它們慢慢接受冰凍飼料。

  不僅吃,海馬住得舒心也同樣重要。在自然海域中,海馬喜歡生活在珊瑚礁的緩流中,在16—20℃的環境內最適宜繁育。為了盡可能還原海洋中的生存環境,飼養池被改造成適宜海馬生活的“恒溫房”,並且通過曝氣和水循環讓養殖池的水流一直保持緩慢速度旋轉。

  在團隊努力下,日照水産集團已在養殖環境監控、海馬疾病防控等一系列技術難題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實現了膨腹海馬人工繁育及養殖規模化。現如今,膨腹海馬從海馬苗種歷經7—8個月的時間即可發育成熟,繁衍後代,且苗種成活率可達到60%以上。

  據了解,為了讓海馬在日照安營紮寨,政府出資一千多萬元,支持高標準産業園建設。日照水産集團於2023年建成了海馬現代漁業産業園,並於2024年2月份正式投産,面積超過1.3萬平方米,共有216個現代化養殖水池,培育苗種600萬尾在此安居。

  與此同時,新建立産業園引進了養殖尾水處理系統,通過沉澱過濾處理的尾水余溫可為海馬供暖,實現養殖尾水的回收再利用與無害化處理。擴大産能同時降低對周邊水域環境影響。

  如今,海産增殖公司擁有各種規格苗種及成品海馬達500萬尾以上,佔據了全國海馬養殖總量的半壁江山。正在建設佔地面積1.5萬至2萬平方米的海馬育種研發中心及産業化示範基地,預計將於今年年底前完成項目建設,建成後年産海馬可達1000萬尾,産值達2億元以上,可形成立足日照、服務山東、帶動環黃渤海海馬養殖業發展的新格局。

  海馬躍升,上下游連起産業鏈

  據統計,2023年全國海馬需求就有200萬噸,市場缺口在85%以上,而日照海馬養殖基地的高速發展,必將使這一缺口極速降低再降低,甚至直接填補缺口。

  這是機遇,更是挑戰。

  海馬産業化之路,並不容易,也非一帆豐順,既要承受技術方面的“走錯路”,也要接受小海馬“鬧脾氣”。更要承擔市場變化的高風險。

  面對此,大家都下定同一個決心:推廣最優品種的海馬,養殖基地一定要規模化、産業化、標準化,以優質産品來填補市場佔有率強烈不足的缺口。

  這條路上,努力的腳步從未停止:

  2020年,日照水産集團與福建省水産研究所簽訂戰略協議;

  2020年底,開始人工繁育及規模化養殖;

  2024年2月,在人工繁育成功的基礎上,規模化養殖基地正式投産。

  日照水産集團也建成了海馬現代漁業産業園,一期面積超過1.3萬平方米在這裡,海水四季恒溫,池中配備了更為健全的水循環與水質監測系統,確保養殖過程中海馬的健康。

  與此同時,産業園引進了養殖尾水處理系統,通過沉澱過濾,處理後的尾水余溫可為海馬供暖,實現養殖尾水的回收再利用與無害化處理,擴大産能的同時降低對周邊水域環境影響

  “5克以上的幹海馬,售價達到了每公斤1萬元以上。”正是這些肚子鼓鼓的小海馬,自2020年北上日照後,已在當地成長為億元産業,“可以用於打粉、煲湯、保健、藥用等。目前,客源主要以廣東、廣州、深圳、亳州等地區為主,並且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

  據日照海洋發展集團規劃發展部估算,海馬現代化産業園每年可培育海馬苗種超600萬尾,養殖成品海馬超400萬尾,挑選優質親本海馬100萬尾,示範帶動二十余家相關企業。

  “目前,濤雒鎮現有18家海馬繁育養殖單位,養殖總面積達10萬平方米,年育苗量超6000萬尾,是山東省膨腹海馬工廠化育養的重要地區。”日照市東港區濤雒鎮劉家灣村黨支部書記滕軍&&,膨腹海馬的養殖帶動了當地就業,促進了區域發展,當下正在摸索海馬加工,後續會聯合當地旅游業做深度開發,未來,海馬相關産業年産值有望達到8億元。

  同時,濤雒鎮還將膨腹海馬親本成功推廣到威海、萊州、遼寧等地,通過“南馬北育”的模式,帶動山東省發展50萬尾以上的膨腹海馬養殖戶30多家,形成立足日照、服務山東、帶動環黃渤海海馬養殖業的大産業。

  如今再看,膨腹海馬一路北上,不僅帶動了當地就業,促進了區域發展,當地還在積極探索海馬加工及保健産品研發,不斷提升養殖海馬的附加值,推進海馬養殖産業標準化、規模化和可持續發展。(記者 劉江雪)(完)

【糾錯】 【責任編輯:張建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