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上午10點,在山東大學中心校區考古學院迎新處,一印有“探古迎新”字樣的玻璃圓盤頗具創意,其鏤空的內部下方是“樹榦”。來自濟寧的大一新生陳尚霄辦理完手續後,將自己的“姓名樹葉”投入玻璃圓盤,為這棵“樹”添上一片新綠。
陳尚霄的大學錄取通知書上,專業為“考古學(文物全科人才面向菏澤市就業)”。據了解,9月2日到3日,山東大學考古學院首批60名文物全科人才新生將全部報到完畢,其中女生46人、男生14人。這是山東首批定向培養的文物全科人才。畢業後,他們將分別進入16個定向市的基層文博單位工作。
山東是全國文物資源大省,文物資源分佈廣、級別高,總量居全國前列,保護任務繁重。為解決基層文博工作人才緊缺的問題,今年4月,《山東省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養實施辦法》&&,提出依託山東大學,用5年時間為各縣(市、區)及以下文物保護事業單位免學費定向培養不超過300名文物全科人才。
被山東大學考古學院錄取,對陳尚霄來説可謂是一場“雙向奔赴”。“我高中時期就對歷史課程非常感興趣,而考古學除了歷史知識,還涉及生物學知識、化學知識等,綜合性很強。”陳尚霄告訴記者,“暑假期間,我網購了《考古與文明》等科普類考古學書籍,為專業學習作準備。”
“相較於其他考古學專業,對這批定向培養的文物全科人才的培養更強調實踐操作能力。”山東大學考古學院考古係系主任王燦介紹,考古學、博物館學、文物保護等理論和實踐教學內容都包含在培養方案中,“培養的後兩年會安排學生參加田野考古實踐、博物館實踐、文物保護實踐和參觀實習,為定向就業作準備。”
【糾錯】 【責任編輯: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