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口候鳥棲息地打算這麼做-新華網
山東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4 08/29 17:02:52
來源:大眾日報

黃河口候鳥棲息地打算這麼做

字體:

  7月26日,在第46屆世界遺産大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審議通過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山東東營黃河口候鳥棲息地成功躋身“世遺”。這標誌着,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山東東營黃河口候鳥棲息地成為山東省首個世界自然遺産。

  “這是對東營市生態文明建設成就的國際認可,進一步提升了黃河口的國際知名度,對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8月28日在東營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東營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成員、市土地礦産發展服務中心主任于匯洋説。

  山東東營黃河口候鳥棲息地世界自然遺産位於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及擬建設的黃河口國家公園,總面積879.88平方公里,佔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二期)總面積的63.52%。這裡擁有我國暖溫帶保存最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野生動植物豐富。鳥類由建區時的 187種增加到目前的373種,現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26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65種,是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候鳥重要的中轉站、越冬棲息地和繁殖地,被國內外專家譽為“鳥類的國際機場”。植物種類由1995年的393種增加到現在的685種,劃定了野大豆保育區7.46萬畝、陸海全梯度植物封育區6萬畝、生態保育區2萬畝、柳樹林木種質資源原地保存庫1634畝。

  “近年來,我們按照‘陸海統籌,綜合治理,系統修復’的工作思路,大力開展了生態修復工作,形成了三種針對不同類型濕地的修復模式,取得了明顯成效。”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規劃建設科負責人周立城介紹,保護區加快構建水系循環系統、微型生態系統和生物演替系統,大力修復淡水濕地、鹽沼濕地和海岸帶濕地。每一項生態修復工程,都是為了營造適合不同植被、不同底棲生物、不同鳥類生活的生態環境,每一項工程都和黃河口候鳥棲息地世界自然遺産密切相關。近年來,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累計建設東方白鸛繁殖招引巢133個,改善了鳥類築巢繁殖環境。“保護區還加快構建‘天空地海’一體化監測體系,建設35處5G網絡基站,實現了5G網絡全覆蓋,為智慧監管奠定了數據傳輸保障。”黃河三角洲生態監測中心副主任趙亞傑介紹。

  東營市是全國首批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城市。“我們以申遺成功為契機,秉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充分發揮自然遺産生態價值,持續加強傳承利用,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於匯洋介紹,東營將積極探索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新機制,推動“國際濕地城市”“世界自然遺産”“國際重要濕地”“黃河口國家公園”四張“生態名片”融合發展,加強濕地保護、弘揚濕地文化,持續加強自然遺産傳承利用,以黃河口候鳥棲息地世界自然遺産為載體,進一步提升自然遺産地保護管理水平,傳播生態文明理念,分享黃河口經驗,切實提升東營濕地資源在全球範圍內的價值認同,為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落實黃河國家戰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黃河口智慧和力量。

  未來,保護區將以黃河口候鳥棲息地成功晉陞世界自然遺産為契機,科學利用“河海交匯、新生濕地、野生鳥類”三大世界級旅游資源,深入挖掘黃河口生態文化內涵,廣泛開展研學旅行、科普教育、生態文明教學,弘揚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

【糾錯】 【責任編輯: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