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齊魯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標本”的章丘區官莊街道朱家峪村。
綠水青山環抱的官莊街道石匣村是章丘梆子的發源地。
古村裏,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
初秋時節,滿目蔥蘢;青山環繞,綠水相擁。走進“齊魯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標本”濟南市章丘區官莊街道朱家峪村,隨處可見斑斕的色彩,紅、黃、綠的樹葉在山間層層交疊,把這個古老的村子裝扮得更加富有詩意,吸引了一大批游客前往“打卡”。
中國龍山,泉韻章丘,傳統村落是獨特的文化符號。2022年4月,成功入選全國第一批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縣(區)。近年來,章丘緊緊圍繞“要讓有形的鄉村文化留得住,充分挖掘具有農耕特質、民族特色、地域特點的物質文化遺産,加大對古鎮、古村落、古建築、民族村寨、文物古跡、農業遺跡的保護力度”的要求,立足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以保護文化遺産、改善基礎設施、優化人居環境為重點,堅持“保護與傳承、融合與活化”相結合,深入探索“文化廊道+傳統村落”的保護利用模式,打造具有魯中特色的傳統村落保護樣板,讓文化的根脈綿延不斷,讓文化的力量潤物無聲。
中國傳統村落8個
數量位居濟南市第1位
村裏的古井、鏤空的窗欞、斑駁的青磚……這都是魂牽夢繞的詩意棲居。
從嬴汶河緩緩流過的官莊街道石匣村,到杏花河見證滄桑的普集街道博平村;從齊長城腳下的文祖街道石子口村,到古樸雅致的相公莊街道梭莊村;從詩情畫意的雙山街道三澗溪村,到儒商故里刁鎮街道舊軍村……它們從古而來,沉澱着歷史的厚重;它們向新而生,律動着時代的脈搏。
南依泰山、北鄰黃河的章丘,有着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地理區位、生態環境等旅游資源優勢,是久負盛名的千年古縣。現有中國傳統村落8個、省級傳統村落14個,數量位居濟南市第1位。同時擁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1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7個。
座座古村,猶如寶藏,被譽為“沒有圍墻的古村落博物館”,也是古建築“活”的博物館。章丘現保存有國保級文保單位6處,不可移動文物點329處,歷史建築18處。
座座古村,處處瑰寶。在擁有的中國傳統村落中,錦屏山下的文祖街道青野村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五音戲的發源地;文祖街道三德范村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扛芯子遠近聞名,還設立全省首家鄉村儒學講堂,崇德向善,倡樹新風;山巒起伏,峰嶺峻秀,綠水青山環抱的官莊街道石匣村是章丘梆子的發源地……
一磚一瓦見證歷史,一街一巷承載鄉愁,一村一貌串珠成鏈。章丘的古村裏,不僅有古樹、有溪水、有歷史煙雲,更有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悉心傳承、對古建築古民居的精心呵護。
制定個性化保護方案
體現傳統村落的差異化
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傳統村落是農耕文明的重要載體,承載着歷史記憶,體現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如何保護好傳統村落,讓它們在新時代煥發新魅力,是一個重要課題。
保護傳承,規劃先行。
2022年5月,《章丘區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工作方案》&&,明確示範目標、重點任務、工作措施、組織保障,列出時間表、路線圖。
2022年10月,《章丘區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規劃(2022-2035年)》印發,明確“保護為先、利用為基、傳承為本”的原則,依託齊長城文化廊道、齊魯古道和“章丘-淄博”古商道等文化廊道,連點、串線、成片確定保護利用實施區域,並根據村落的獨特性,制定個性化保護方案,一村一特色,體現差異化。
編制《濟南市章丘區傳統風貌建築保護修繕導則》和《濟南市章丘區傳統建築活化利用指南》,開展傳統建築普查建檔,圍繞傳統建築風貌真實性、完整性,集中修復“保和堂”“五福堂”等113座傳統建築,形成更加完整的傳統風貌建築組群。組織專門力量對非物質文化遺産進行普查、蒐集、挖掘,建立涵蓋民間文學、傳統音樂等100項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建設“山東手造”章丘非遺展示體驗中心,認定省級非遺工坊1處、市級非遺工坊13處、區級非遺工坊20處、非遺傳承教育實踐基地5處,培育打造傳統文化、紅色記憶、地理標識産品等專題博物館80多處,為體驗歷史、傳承文化、感受鄉愁提供了文化空間。
保護筋骨肉,傳承精氣神,傳統村落煥新需要文化支撐。章丘充分挖掘傳統村落的內在文化資源,從傳統村落的空間布局中挖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文化,從古色古香的獨特建築中挖掘藝術文化,從流傳的歷史故事中去挖掘歷史文化,把傳統文化資源變為推動發展的文化支撐,打造了以齊長城、齊魯古道、古商道為軸線的傳統村落“文化廊道”,成為古商道驛站文化和儒商文化融入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的典範。
發展特色産業,既能保護傳統村落,又能拉動經濟,以發展促保護,實現村落保護與産業發展的良性互動。章丘根據各傳統村落資源稟賦不同,打造博平、梭莊為代表的北部精品農業區和三德范、青野為代表的南部生態農業區,牽引帶動各傳統村落探索“文+娛”“住+行”“吃+購”的“一條龍”古村旅游模式,讓傳統村落在新時代展現獨特魅力和時代風采。
修繕113座傳統建築
活化利用中助力鄉村振興
淳樸的鄉村生活和傳統文化之美,正喚醒和滋潤着一方土地。走進這些歷經千百年的老村子,就會發現,她們正以一種全新的姿態,重新演繹着屬於自己的繁華與生機。
創新多方參與保護、多元投入建設、多業融合發展等機制,對傳統村落活化利用、傳統文化活態傳承,促進傳統村落不斷創新發展,激活傳統村落的生機與活力。章丘聚焦鄉村公共設施建設,整修祠堂、戲&等公共文化活動場所30多處,整修古道石板路近9000平方米。圍繞水、電、氣、暖等基礎配套,全方位補齊傳統村落基礎設施短板,讓廣袤的農村更加生機勃勃,讓人民群眾的生活更加美好幸福。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相公莊街道梭莊村把現有塘壩改造成山水一體小型觀光點,打造“網紅打卡地”;官莊街道石匣村修繕民宿、開農家樂、成立農産品公司,村民走上致富道路;文祖街道三德范村與駐章高校齊魯師範學院合作,利用傳統建築打造研學基地;普集街道博平村利用傳統建築特有風貌,建設電商帶貨直播間,銷售特色農産品……
章丘按照“地域相鄰、産業相近、人文相親”原則,以2公里為輻射半徑,以3000-8000人為服務規模,打造傳統村落生活圈。探索推進傳統建築使用權流轉,指導各村把傳統建築修繕為農民老舊物展館、紅色紀念館、青年旅館、客棧等,讓傳統建築“活起來”“用起來”。目前,全區集中修繕的113座傳統建築,正在活化利用中助力鄉村振興。
活化利用、活態傳承。古村裏,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更引得來游客、興得起産業。古村靜靜佇立,文化綿延不絕,創新生生不息。在傳統村落連片保護利用的道路上,章丘正把傳統村落打造成展示厚重歷史的窗口、賦能鄉村振興的樣板、文化傳承創新的標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