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淄博:板凳坐熱了,群眾的心才會暖-新華網
山東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4 08/22 09:01:19
來源:大眾日報

山東淄博:板凳坐熱了,群眾的心才會暖

字體:

  “之前從這條路走,‘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坑洼、碎石子到處都是。”説起之前村裏難走的東關牛場路,淄博市桓&縣新城鎮城東村村民張軍忍不住抱怨。如今,得益於村裏幾位特殊“客人”,這條泥土路已變為寬敞平整的柏油路。“路敞亮了,我們的心更敞亮。”張軍説。

  8月15日,晨光熹微,這幾位特殊“客人”又來到城東村“走親戚”。

  他們是鎮上的走訪小組,清晨或傍晚走村入戶,圍繞民生實事,挨家挨戶聽取意見。此前,走訪小組了解到“村主幹道東關牛場路路況差”是群眾反映比較集中的問題後,鎮村聯動立即現場商議解決,爭取公益性項目資金,9天便修好了一條總長度約460米的柏油路。

  為解決鎮街部分幹部不深入群眾、不會做群眾工作問題,防止和克服鎮街幹部“機關化”傾向,去年以來,淄博市委組織部總結提升臨淄區稷下街道“萬步工作法”做法,在10個鎮街試點推行的基礎上,圍繞“身入、心入、情入”,創新推行“上門問事、下沉議事、一線辦事”機制,創新黨建引領鄉村治理新模式。

  “每週一確定為‘一線工作日’,街道黨工委書記帶領分組的班子成員,分別到黨員、村民代表等具有代表性的群眾家中走訪,通過‘拉家常’近距離交流,了解群眾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稷下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政協工作室主任耿根華解釋道。

  今年5月,全國村社區幹部示範培訓班上,稷下街道范家村作了現代化鄉村治理經驗的分享。一個人口不足千人的小村,何以登上全國“大講&”?

  對此,范家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袁國華展示了他的“寶貝”——9本筆記本。每一本上都密密麻麻記滿了范家村的大事小情。

  “一回生,兩回熟,跟村民多聊,幫老百姓多解決問題,他們才願意打開‘話匣子’,暢所欲言。”袁國華説。

  在淄博高新區四寶山街道,走訪小組在居民家中,或&&打掃衞生、一起幹農活,或陪孤寡老人聊天、為留守兒童輔導作業、幫生病群眾&&醫生等,用真情實意贏得群眾信任。

  “很多問題表現在基層,實際根子卻在機關,特別是幹部‘下不去’‘辦不了’‘走過場’,導致一些工作懸在半空、落不了地,‘上門問事、下沉議事、一線辦事’的關鍵就是改進作風。”四寶山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李文曉説。

  “只有把板凳坐熱,群眾的心才會暖,才能真正拉近與群眾的距離,了解真實民情民意。”四寶山街道南營社區包村幹部魏麗儀對此深有體會。

  在“一線辦事”過程中,“95後”魏麗儀與居民王阿姨結下了深厚情誼。從第一次走訪王阿姨的“客套”,到魏麗儀多次跟王阿姨坐下交流,再到不久前王阿姨孫女填報高考志願,魏麗儀幫其分析部分院校錄取分數線、相關專業及未來就業方向,她們像家人一樣,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進不了戶’和‘出不了門’的區別,就在此。”魏麗儀總結道。

  劉三里村大灣“煥新”,改善周邊群眾生産生活條件;新立村通自來水……桓&縣新城鎮快辦實辦群眾的“急難愁盼”,進一步拉近了幹群距離。

  “在一線辦事,讓躺平的‘老幹部’和群眾工作能力欠缺的年輕幹部動起來,在一線鍛煉,全面掌握村情民意,獲取‘活知識’、掌握‘土辦法’,才能精準提高工作質效。”新城鎮黨委書記朱友瀟&&。

  淄博市鎮街還將黨政聯席會下沉到村召開,在田間地頭為村居賦能,鎮村兩級班子一起商議解決村中難事,減少中間環節,鎮街幹部“沉下去”,村中難事“提上來”,&&完善村莊發展藍圖,為村班子減負。截至目前,淄博各鎮街共召開議事會、答覆會等3800余場次,幫助完善村莊規劃1100余個。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上門問事、下沉議事、一線辦事”機制推行以來,淄博88個鎮街共走訪1765個村(社區)、53.92萬戶,解決問題1.41萬個、答覆率100%,幫助謀劃指導發展項目1942個,發現儲備後備力量2298人,市民投訴量和群眾滿意度“一降一升”。(記者 賈瑞君 王繼洋 孫良棟 通訊員 張濤)(完)

【糾錯】 【責任編輯:張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