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微山縣博物館矗立在古老的大運河畔,館內藏品豐富,從記載運河發展的石碑、詩詞,到不同時期的地圖、珍貴文物,再到創新的多媒體展示,全方位呈現大運河微山段的歷史與文化,其中260秒的動畫重現康熙、乾隆下江南的沿岸盛景,令人仿佛穿越時空。以文物為載體,微山縣博物館述説着大運河、微山湖文化的饕餮盛宴。
運河穿館而過
訴説運河微山段歷史
大運河在歷史上多次因黃河決口和氾濫而淤積受阻,《明史·河渠志》裏有“夏鎮新河,自沛縣留城至南陽,鑿新河,避黃河之險”的描述。明嘉靖四十四年至隆慶元年(1565-1567年)工部尚書朱衡主持開鑿夏鎮新河,亦稱漕運新渠或南陽新河,北起南陽,南至留城,全長70.5公里,改善大運河在這一區域的通航條件,解決原有河道淤積嚴重的問題,保證漕運的順利進行,為當時的交通和經濟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
此後,夏鎮新河迎來繁盛時期。《漕河圖志》中“微山之側,運河蜿蜒,舟楫往來,商貿繁盛”的語句,生動地描繪了微山段運河兩岸的繁忙景象。商船穿梭,貨物雲集,人員流動,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直至今日,大運河夏鎮新河段依舊靜靜流淌。
微山縣博物館就矗立在大運河夏鎮新河畔。它於2023年12月30日正式開館,佔地面積1.5公頃,建築面積5300平方米,共有19處單體倣古建築。古老的大運河東西穿館而過,將其分為南北兩部分,形成獨特的景觀。博物館北岸包括微山湖大運河展廳、石刻展廳、臨時展廳、水下考古展廳以及漁家文化展廳;南岸則有運河書屋、微山湖文創館等配套服務設施。
微山湖大運河展廳作為微山湖大運河博物館的主展廳,是一座三層的單體倣古建築,展廳面積約2500平方米,展出文物約400件/套。展廳以大運河、微山湖的歷史文化發展為主線,由“序廳”“河湖共濟”“澤被千秋”“經世濟民”“萬物通濟”“休戚與共”“古今輝映”7個部分組成,通過沉浸式的手法漫游歷史長河,展示了這片河湖交錯的土地上創造的燦爛文明,生動講述了大運河與微山湖的前世今生。
珍藏運河記憶
古船上看盡往昔風華
8月13日,記者走入微山縣博物館,一踏入展廳,綠色的地板貫穿始終,如同站立在運河上,走進了古老的大運河歷史。沿着展廳的通道前行,沿途巨大的石碑整齊地擺放在兩旁,這些石碑莊重而肅穆,記載着運河發展歷程中的重要事件和相關的詩詞歌賦。
一面石碑上,精心篆刻着一首詩,“韓莊實泄微湖水,籌涸金魚閘建新。濟運利農期兩益,每因觸景憶賢臣。”乾隆帝下江南返回時,曾住在韓莊鎮,並參觀了韓莊節制閘,進而詩興大發,作詩勒石紀念。館內展出着一份嘉慶的聖旨更是引人注目。聖旨上以滿漢兩種文字書寫,記載了嘉慶皇帝對微山縣治理大運河的嘉獎和鼓勵,體現了當時清廷對大運河的重視。
不同時期的運河地圖懸挂在墻面上,清晰地展示着運河河道在歲月變遷中的變化和拓展。從大運河的開鑿起源,到明清時期蜿蜒曲折的河道,再到近現代經過修整和改造後的規整線路,每一個階段都有豐富的圖片和文字資料。
博物館二層,一件件珍貴的運河文物依次展現在眼前。古樸的陶制器皿、奢華的銅鏡、盤發的簪子等生活氣息濃郁的文物,展示着大運河畔的繁榮。在展廳的一側,一組栩栩如生的雕塑,展出的是不同時期形態各異的鎮水獸,與其一同展出的還有船閘中的古老的樁基、八字垟以及厚重的石防。這些石器承載着運河兩岸建築的重量,抵禦着水流的衝擊。
進入展廳中央,擺放着一艘按比例縮小的古老運河帆船模型。船身雕刻精美,甲板寬闊,貨品模型擺放整齊,仿佛隨時準備揚帆起航。抬頭望去,天幕應用LED大屏幕,畫面中天空白雲涌動,仿佛置身於行駛的貨船之上。船模的展&上陳列着各個時期的古老的錢幣文物,“這些是發掘出的窖藏錢幣以及明清時期的元寶。”微山縣博物館工作人員姜娜説,由於年深日久,錢幣已經銹蝕嚴重,粘連在一起無法分離。
如今,透過這些展品得以一窺那段輝煌的歷史。微山縣博物館宛如一部鮮活的史書,每一處角落都在傾訴着大運河的往昔故事。透過這裡的展品,人們得以領略那段輝煌的歷史,看到運河貿易的繁榮流通,它留下的豐富遺産和文化記憶,見證了大運河畔曾經的昌盛。
互動式多媒體
三維動畫現康乾盛景
展廳裏設置多媒體展示區,通過視頻、互動多媒體、全息投影等形式,生動地展現大運河的自然風光、歷史文化和現代風貌。數字技術在文化遺産數字化記錄與展示領域的廣泛應用,為文化遺産的信息存儲和傳播提供了新的路徑。
“展館中應用了集成沙盤模型、高清投影和觸控界面,允許觀眾選擇特定地點,通過視頻了解微山的歷史故事與現狀。”姜娜介紹着展館中獨具特色的多媒體應用技術,“觀眾點擊觸摸屏上的內容,沙盤相應的點位將會被點亮,可供觀眾直觀了解到坐標方位。精確互動投影則以微山湖區域地形為素模,投影內容以鏡頭動畫的形式展示南四湖的形成歷史與周邊水系變遷過程。”
在微山縣博物館的第三層,一塊26米寬、5米高的巨大屏幕,通過先進的多媒體技術,便以康熙、乾隆下江南時所見的沿岸盛景為題,在260秒的動畫中,將當年的盛大場景展現在觀眾的面前。動畫中商船往來如織,兩岸風景如畫,人們忙碌地進行着各種活動,高度還原乾隆詩中的景象,“錦纜無勞列畫艭,輕橈自愛倚船窗。勤民不憚周行遠,早又觀風向浙江。”
微山縣博物館在社會教育方面也發揮着積極的作用,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讓更多人了解和熱愛大運河文化。博物館組織各類講座,邀請專家學者為公眾解讀大運河的歷史和文化內涵。舉辦工作坊,通過製作傳統手工藝品、臨摹古代書畫等讓參與者親身體驗傳統工藝的魅力。
“目前我們正關注社教,開展水情教育基地活動課程。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大運河的歷史和文化,增強人們對大運河文化的保護意識。”微山縣博物館副研究館員種法義&&,博物館將不斷努力,創新社教形式,豐富活動內容,讓更多人受益於博物館的教育功能。
博覽河湖,物道古今。微山湖博物館將千年波瀾壯闊的歷史呈現於公眾,以文物為載體,奉獻着大運河、微山湖文化的饕餮盛宴。下一步,微山縣博物館還計劃開展博物館進學校活動,讓學生們在校園裏就能感受到歷史文化的魅力,為傳承和弘揚大運河文化培養更多的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