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第五屆中國茶旅大會開幕式在日照茶葉科創示範園啟幕。開幕式上,中茶協授牌嵐山區“日照綠茶核心産地”,並簽訂了日照白茶系列團體標準編制協議,標誌着日照白茶品質把控有了自己的“硬杠杠”。
以茶而興、以茶富民。坐擁16.2萬畝茶園,日照綠茶無疑是嵐山最具辨識度的“金名片”之一。作為北方最大綠茶産區,茶産業毫無疑問是當地增收致富的“金葉子”。
但茶園規模空間受限,如何在“有限”的茶園中挖掘更多的“無限可能”?當地政府一直在探索。
着眼於茶資源的全方位利用,循着“三茶統籌”的理念,嵐山把發展的目光聚焦到多品類發展的新賽道上:提升綠茶、培育抹茶、發展白茶。
就此,日照白茶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依託豐富茶樹種質資源,該區優選福鼎大白、福鼎大毫、福雲6號等品種,篩選金萱、茂綠等新品種。先後與安徽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攜手,在茶園智慧化管理、生産工藝、品質特點等方面開展産學研合作,研發花香白茶、金花白茶,優選布局白茶示範工廠、研發中心等引領性項目,為高品質白茶生産奠定了基礎。
如今,“清鮮香、玉米甜、清涼感、耐沖泡”的日照白茶,以其特有的內質、豐富的營養及廣泛的産品美譽度博得廣大消費者親睞,在眾多茶葉産品中卓爾不群,成為日照茶的靚麗名片。截至目前,全區先後有20多家茶葉企業參與白茶生産,年産量達60余噸,年産值達7000萬元。
而本次日照白茶系列團體標準編制協議的簽訂,標誌着日照白茶向着標準化、品牌化發展邁出了重要一步。據悉,《標準》從技術要求、加工生産等多維度出發,涵蓋種植、加工、銷售全流程的整套標準體系,將進一步引導和規範企業生産經營,推動日照白茶有序、健康、高質量發展。
【糾錯】 【責任編輯:楊曼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