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古船復原非遺技藝 煙&小夥的“船奇”本領-新華網
山東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4 08/09 11:08:54
來源:齊魯晚報

傳承古船復原非遺技藝 煙&小夥的“船奇”本領

字體:

  鄧世昌座駕“致遠號”巡洋艦、“定遠”艦、傳統的刀魚戰船、德國“柏林號”戰艦、西洋帆船……在山東省煙&市芝罘區所城裏古船復原非遺工坊內,一艘艘精美的古船模型整齊地陳列着,仿佛訴説着往昔的航海傳奇。在工坊的一角,古船復原製作技藝蓬萊區非遺傳承人李相如正小心翼翼地復原着戚繼光水師艦隊“沙船”船模的纜繩部分。

  從小耳濡目染

  6歲探索重續古船故事

  李相如1990年出生於一個古船修復世家,父親李民是古船復原領域的資深專家,受父親影響他自幼耳濡目染,對古船産生了濃厚的興趣。6歲起,他便開始接觸古船模型製作,12歲在校期間更是深入參與古船模型製作,感受到了這一技藝的魅力和挑戰。

  2021年,李相如有幸參與了某博物館對甲午海戰系列模型的復原工作。然而,在參與過程中,他發現博物館裏展示的船模有多處錯誤,害怕對市民産生誤導。從那一刻起,他深感復原工作責任重大,作為古船復原師,應追求技藝精湛且真實還原歷史,讓市民準確了解歷史,感受其厚重與魅力。

  “古船復原簡而言之,就是根據歷史資料,按照等比例製作縮微船體。這一技藝需要掌握包括木工、鉗工、車工、銑工在內的多種基本技能,同時還需要縫紉、油漆、鑄造、雕刻等輔助技能。此外,數學、美術、化學等功底也是不可或缺的。”李相如介紹。復原古船要先繪製詳細手繪稿,經專家組審核後製作施工圖。製作需數月乃至數年,要求製作者技藝精湛、耐心細緻,確保每個細節完美呈現。

  船殼製作技藝極其考驗製作者的工藝水平。製作模型時,龍骨與肋骨需貼合船殼,每條木條都需精確貼合,對工藝要求極高。木材需熱彎以適應船體圓弧,但容易出現彎不到位或斷裂的情況。因此,需要熟悉木材的韌性,掌握加水、烘烤溫度與時間等技巧,整個過程需從頭至尾無縫隙,以確保模型精緻且真實還原古船風貌。

  時光航海家

  古船復原的匠心之旅

  “‘芝罘船’的創意來源於法國商隊畫師在膠東半島的作品,描繪的是煙&至葫蘆島的貨船。我現將其製作為紀念品,內部採用中國水密隔艙設計,為酒具之用。”李相如拿着芝罘船向記者介紹。

  他指着“沙船”模型甲板上精緻的灶&模型,自豪地介紹説:“這是中國獨有的設計,體現了中國飲食文化的特色,以熟食為主。不僅如此,連模型中的凳子和水桶都運用了傳統的榫卯工藝,水桶以纖細的木條一塊塊拼接而成,用銅線巧妙箍緊,每道工序都精細入微,不缺任何一環。”

  近期,李相如正在進行一項重大的工程,復原並製作一艘真實的“定遠”艦,其六米長、高兩米,由木鐵精巧融合,數萬鐵皮精細拼接,船殼更是採用銅皮精心打造。歷經五年籌備,十五年匠心製作,在福州船政博物館璀璨亮相,堪稱全國翹楚。

  2015年,李相如復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艘西洋戰艦“甘米栗治號”,現收藏於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2016年復原製作的煙&古船模型“芝罘船”和蓬萊戚繼光水師戰船“刀魚戰船”被評選為2018年度“煙&好禮”最佳創意獎;2017年復原製作了2米長的清朝水師著名戰船“黃河號”,現收藏於廣西海防博物館;2018年,為坐落於天津市的中國海事博物館考證並復原製作了十艘近代中國軍艦和商船模型;2019年為蓬萊閣戚繼光紀念館戚家軍水師戰船復原製作六款模型,現收藏於蓬萊水城小海東側的水師府內。

  從博物館到課堂

  讓古船文化“活”起來

  因古船模製作繁瑣耗時,傳承者越來越少。李相如創新推出簡易古船模套件,降低難度,吸引愛好者與青少年參與。他還教授海陸空模型手工課、組織體驗活動並收徒,帶領學生參賽,讓更多人了解和傳承古船模型製作技藝。

  “與傳統工藝不同的是,在工具上,使用激光雕刻機,提升製作效率。在材料上,使用新型膠水和噴漆技術,確保作品穩定持久。”李相如説。

  對於未來,李相如堅定地説:“我將致力於復原更多古船模型,讓博物館中塵封的歷史瑰寶和古籍中的文字‘活’起來,讓更多人能夠目睹、親身體驗中國古船文化的獨特魅力,從而進一步傳承和弘揚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産。”

【糾錯】 【責任編輯: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