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立秋。“立”字標誌着一個季節的確立和開始,立秋,即秋季開端。此時,酷暑的炎熱尚未散去,清涼的秋意已悄然醞釀。
正如唐代齊己在《城中晚夏思山》一詩中所寫:“苦熱恨無行腳處,微涼喜到立秋時。”物候之妙,妙在微末之處見時節變化。《逸周書·時訓解》曰:“立秋之日,涼風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蟬鳴。”此時,涼風的到來、露珠的凝結和寒蟬的鳴叫,都預示着暑氣將消,秋意漸濃。不過,立秋仍在暑熱時段,所謂“熱在三伏”,又有“秋後加一伏”之説,即立秋後還有至少“一伏”的酷熱天氣。
古人對秋的認識,可謂紛繁複雜,追根溯源,“秋”與收穫息息相關。《説文解字》對“秋”字的解釋為:“秋,禾谷熟也。”立秋前後,各種農作物生長旺盛,中稻開花結實,玉米抽雄吐絲,煙葉由綠變黃,棉花吐絮,瓜果飄香,谷糧滿倉。立秋時分,農民們抓緊最適宜的溫度濕度進行收穫與播種。
立秋時節,瓜果成熟,民間有“咬秋”“啃秋”之習俗。如立秋當天,淄博地區的鄉親們會“啃秋”,主要是“啃西瓜”,據説不會長秋痱子;在臨沂鄉間,立秋“咬秋”,預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一家老小到桃園裏親手摘下成熟的蜜桃,之後聚坐在一起,比一比誰摘的蜜桃好看又好吃。在膠東多地,流行立秋吃“渣”,即吃一種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豆腐渣,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秋天是胃腸道疾病的高發期,很多地區的立秋食俗,都牽繫着疾病防治和祈求健康的寓意。
時至立秋年過半,日月如梭轉瞬間。立秋,意味着炎熱的夏天就要過去,收穫的季節即將來臨。
【糾錯】 【責任編輯: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