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歷史——甲午海戰暨甲午沉艦水下考古展”於8月4日在山東博物館開幕。 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記者王鋒 攝
8月4日,“銘記歷史——甲午海戰暨甲午沉艦水下考古展”在山東博物館開展。展覽首創“革命文物+水下考古”策展思路,首次向世人全面系統展示300余件/套甲午沉艦水下考古珍貴文物,跨界糅合甲午沉艦水下考古文物和甲午戰爭最新史料科研成果,以物證史講好山東革命歷史和中國故事。
本次展覽由國家文物局指導,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山東省文物局)和遼寧省文化和旅游廳(遼寧省文物局)主辦,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山東博物館聯合承辦。
十年甲午沉艦系列水下考古有哪些研究成果?
130年前的甲午戰爭,打斷了中國近代化的歷史進程,深刻改變了亞洲乃至世界的政治格局,喚起了中華民族意識的覺醒。甲午一役,曾經威震亞洲的北洋海軍折戟沉沙。自此以後,探尋甲午沉艦遺蹤、告慰北洋海軍英烈,一直是國人夙願。
2014年“致遠”艦遺址的發現,拉開甲午沉艦系列水下考古的大幕。10年來,在遼寧黃海海域和山東威海灣先後發現“致遠”“經遠”“定遠”“超勇”“揚威”“靖遠”“來遠”七處沉艦遺址,數千件珍貴文物出水。與此同時,甲午沉艦系列水下考古開拓了中國水下考古的新領域,其規模之大、持續時間之長、成果之豐碩,居世界海戰遺址考古之最。
2024年,是甲午戰爭爆發130周年,也是甲午沉艦系列水下考古工作10周年。在國家文物局指導下,山東於全國首倡舉辦“銘記歷史——甲午海戰暨甲午沉艦水下考古展”。
本次展覽共分“歸去”“來兮”“傳承”三個篇章,其中“歸去”以歷史縱深視野回溯中國近代海防建設與北洋海軍的興衰史,以甲午海戰為重點,展現近代中國軍民堅韌的民族氣節、深厚的家國情懷;“來兮”系統展示了十年甲午沉艦系列水下考古與研究成果,呈現世界上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成果最豐富的海戰戰場遺址考古,鉤沉甲午歷史;“傳承”更深入地揭示塵封歷史、解讀中華文明獨特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標識是中國水下考古工作者和文博工作者的神聖使命和歷史擔當,彰顯水下考古在守護文化遺産、傳承文化基因方面體現出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首次系統性匯集展出五艘沉艦出水文物
本次展覽是首次系統性地將出水於不同海域的五艘沉艦出水文物匯集展出,共約330件(套)文物,包含船體構件、武器彈藥和生活用品三大類,不少展品意義重大。
其中一挺“致遠”艦11毫米加特林機槍吸引不少觀眾的目光。該文物於2014年在遼寧丹東“致遠”艦遺址出水,通長117厘米、炮管外徑18厘米,由阿姆斯特朗和米切爾聯合有限責任公司生産,為1886型水冷式,生産編號第4781號。據介紹,機槍發現時表面覆滿海洋生物遺骸及凝結物,後用了1年時間除銹封護,“‘致遠’艦裝備了6挺加特林機槍,其中2挺位於桅盤上,4挺位於甲板上。2014年發現的這挺加特林機槍裝備在‘致遠’艦前桅桿上。當時尚未確定‘丹東一號’沉船身份,黃海海戰沉沒的四艘軍艦(致遠、經遠、超勇、揚威)中只有‘致遠’艦桅盤安裝了加特林機槍,所以這挺機槍的發現對於確定沉船身份有重要意義。”
此外“靖遠”艦37毫米哈乞開斯炮彈箱也十分引人注目。2022年,該文物在山東威海“靖遠”艦遺址出水,長50厘米、寬21.5厘米、高29厘米,彈藥箱完好,四方形、木質,內裝有彈藥,為國內首次發現。
除了船體構件、武器彈藥,展覽還展出了諸多船員的生活用品。如水手身份牌、寫有名字的望遠鏡、瓷碗、皮鞋、麻將、象棋、紐扣、九連環、香水瓶等。透過這些出水文物,我們可以拼湊出軍艦上的一幕幕生活場景,甲午中日戰爭不再是一段遙遠的歷史,而是真切發生過的事件:比如在百年前的“來遠”艦上,有一個叫於盛元的三等水手和一個叫張長髮的一等水手;征戰之外,水手們或許也會用麻將、象棋打發時間……
甲午沉艦遺址的水下調查發掘,面臨沉艦破壞嚴重、海況較為複雜、能見度差等諸多挑戰。置身茫茫大海中,考古人員如何準確把握水下遺存點的位置?經過10年發展,我國水下考古又有哪些新進展?除了歷史塵埃,展覽還通過多媒體等手段系統介紹“水下考古”的諸多黑科技。
據悉,展覽將展至10月31日。“我們也將根據觀眾的實際觀展情況,調整展覽展出時間。”山東博物館相關人士&&。
“甲午戰爭130周年暨甲午沉艦水下考古研討會”同時召開,主辦單位邀請了國內50余名水下考古和甲午戰爭研究專家,就甲午沉艦考古、出水文物保護、甲午戰爭研究、近現代沉船調查等專題開展研討和交流,會議總結了甲午沉艦水下考古工作探索出的新經驗,形成了中國近現代沉艦考古工作的新模式,推動了甲午沉艦水下考古研究向更深層次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