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沂南暑期紅色研學游熱度提升-新華網
山東頻道 > 信息 > 正文
2024 08/03 14:23:15
來源:沂南縣委宣傳部

山東沂南暑期紅色研學游熱度提升

字體:

  山東省沂南縣作為“紅嫂家鄉”,高度重視紅色資源保護和利用工作,致力於擦亮“紅色沂南 精神家園”名片。暑期以來,前往沂南進行紅色旅游、紅色研學的人絡繹不絕,據不完全統計,紅色旅游人數近200萬人。

  備下紅旅盛宴迎客來

  “我們統籌縣內紅色文化旅游資源,優化紅色旅游線路,按照‘串點成線、串珠成鏈、連線擴面、集中連片’的思路,推出了5條紅色旅游和教育培訓研學精品線路。完善了紅色旅游研學空間布局,對旅游研學産品進行了高效組合,給旅游研學群體提供了更多選擇。”沂南縣委紅色旅游融合發展中心主任李順利介紹了該縣暑期紅色旅游準備情況。

  為做好紅色文化講解工作,沂南縣招募了一批普通話水平與表達能力俱佳的紅色講解志願者,並舉辦了3期講解員培訓班,對縣內紅色黨性教育教學點、紅色景區、紅色研學營地的講解員進行了業務能力提升。

  為給游客提供舒適安全的旅游環境,沂南縣建立健全紅色旅游突發事件應急救援體系,制定了應急預案,各景區成立暑期紅色旅游應急保障分隊,確保游客旅途安心順利。

  紅色文化由“新”入“心”

  隨着時代發展,看展館、聽講解的紅色旅游傳統模式已不能滿足游客需求,如何打破紅色旅游同質化困擾,成為破解紅色旅游發展瓶頸的關鍵。沂南縣用創新融合發展,打造紅色旅游新模式,成功走出了一條“紅色展館+紅色沉浸式情景小劇+紅色體驗”的新路徑,近年來吸引了眾多游客。

  在山東紅嫂家鄉旅游區,景區創新打造的《跟着共産黨走》《識字班》《婦救會》等10個沉浸式情景小劇每天都在上演,這些小劇以當地人、説當地話、演當地事,深情質樸,十分接地氣,成為游客必看的劇目。

  除了沉浸式情景小劇,中國紅嫂革命紀念館、跟着共産黨走等紅色展館也孕育着寶貴的“精神寶藏”,運送軍糧、納鞋底、做豆腐等豐富多彩的紅色體驗更是讓游客身臨其境。多種形式融合併存的教育體驗方式,增強了游客體驗感和參與度,傳遞的文化內涵更加深入人心。“我第一次體驗這種教育方式,很新穎,也很有教育意義。”濟寧游客王立國説。

  朱家林田園綜合體將“紅色文化+旅游+研學”深度融合,在美學館舉辦的紅嫂故事畫像展,吸引了眾多研學的學生。近日,來自濟南和臨沂的40多名高三學生參觀了展覽後,對紅嫂故事和畫像藝術讚嘆不已,“這些畫像故事性和藝術性相結合,我們既感受到了紅嫂精神,又享受到了藝術之美。”學生王學鍇説。

  在竹泉村·紅石寨景區,學生們在紅色文創館體驗了具有紅色元素的剪紙、面塑製作,《女子火線橋》《獨輪車支前》《乳汁救傷員》等紅色主題系列面塑作品,既可以參觀體驗,還可以作為旅游商品帶回家,學生們愛不釋手。“面塑非常漂亮,做起來卻很難,我在師傅指導下製作了一個火線橋模型。”青島三中學生朱憲禮興奮地説。

  熱中有特點

  今年沂南縣暑期紅色旅游最大的特點是游期延長,這得益於在縣級層面統籌紅色景區和景點規劃紅色旅游、紅色研學線路,從而實現了多元豐富供給,游客能夠留下來、住下來,旅游時長由“一日游”,變成了兩日游、三日游。

  例如,為增加紅色旅游、紅色研學的知識性、趣味性,沂南縣推出了《學讀百年黨史,行走紅色沂南》系列挖寶活動,採用獨特的“點單式”學習模式,吸引和鼓勵游客、學生走進沂南的紅色遺址、紀念館,通過實地探訪、互動問答、尋寶挑戰等形式,讓紅色歷史在人們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記,不僅增加了教育內容,而且延長了旅游時長。

  接待的紅色旅游游客中,有多個千人團,10多個團超過500人。“接待幾百人以上的大團隊時,我們都是分批進行,以確保安全和服務質量。像我們接待的聊城千人研學團,就是分了好多批進行的。”紅嫂家鄉旅游區營銷部工作人員秦寧説。(鄭樹平 徐國鵬 林傳勇)

【糾錯】 【責任編輯:楊曼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