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威海的藍色“碳”索之路-新華網
山東頻道 > 信息 > 正文
2024 07/31 07:47:42
來源:大眾網

山東威海的藍色“碳”索之路

字體:

  近年來,威海借助海洋生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藍碳經濟,創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海洋碳匯研究&&和交流中心,開展海洋碳匯交易試點,開展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提升海洋生態産品價值,全方位發揮海洋生態系統的資源價值、經濟價值及社會價值,推動威海基本建成具備專精特色的“藍色活力之都”。

  串“碳”成鏈,藍碳産業鏈條穩健延伸,為藍碳經濟發展輸出更多“威海方案”

  如今,在文登南海新區的海岸線上,鹼蓬、檉柳、藜麥、狗牙根、月見草等20多個品種在含鹽量高達15‰的土地上茁壯成長,而在十年前,這裡卻是“寸草不生”。這是威海市藍色經濟研究院扎根“種草”的成果。

  這裡是全國唯一的海洋碳匯主題園區,威海市藍色經濟研究院和海洋生態經濟研究院在此實施了淺海貝藻標準化碳匯擴增養殖模式構建與示範等項目,開發出檉柳汽水、鹼蓬籽食用油等藍碳衍生産品並推向市場,一條由藍碳引發的産業鏈從無到有。

  毋庸置疑,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在威海,看不見、摸不着的“藍碳”正變成“真金白銀”。

  威海有着得天獨厚的藍碳經濟發展條件,擁有16處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33處省級海洋牧場項目,2015至2020年牧場養殖的非投餌型貝藻類年均減排二氧化碳48.12萬噸,佔全省減排量的三分之一。在全國率先&&了《藍碳經濟發展行動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藍碳經濟將在威海全市海洋經濟中佔比超過30%。

  近年來,威海大力發展以海帶、牡蠣為重點的貝藻類養殖,持續增強海洋漁業碳匯能力,成為我國重要的漁業碳匯庫。2023年,全市貝藻類養殖産量約209萬噸,相當於儲碳15.27萬噸。此外,在全國率先將海草床修復列入人工增殖計劃、海岸帶整治修復項目,在全國首創“政府+團體+企業”海草床公益修復模式,吸引各類修復資金超1億元,全市海草床面積達到7000畝,儲碳6.48萬噸。建設5處鹽生植物種質繁育産學研基地,篩選出鹼蓬、檉柳等16種高效固碳品種,通過繁育推廣加快濱海濕地生境恢復,全市鹽地鹼蓬濕地面積達到8200余畝,儲碳7000余噸。

  藍碳資源寶庫的蓄藏,為威海藍碳經濟的發展提供基礎,一項項關於“藍碳”的技術攻關,助力藍碳産業鏈條穩健延伸,價值實現倍速提升。發揮唐啟升海草床生態系統碳匯觀測院士工作站、焦念志海洋生態經濟院士工作站集聚輻射引領作用,開展重點養殖品種碳匯方法學制定,突破碳匯機制、碳匯計量、增匯技術、生境修復等關鍵技術;與清華大學科研團隊合作,完成全國首個“藍碳”方法學——海帶養殖碳匯方法學編撰工作,同步申請國內第一個藍碳行業團體標準。舉辦2022海洋生態經濟國際會議,持續提升全球藍碳“策源地”品牌效應。南海新區香水河生態小島60余噸碳匯權益轉讓給海洋生態經濟國際會議,成功實現會議“碳中和”,助力威海市藍碳交易破題,推動海洋碳匯交易走向國際,力爭逐步將藍碳交易體系拓展為國際化市場體系。

  點“碳”成金,藍碳金融屬性不斷拓展,“海洋藍”澎湃“綠動能”

  應對氣候變化,推進低碳發展已成為全球共識,要實現“雙碳”目標,僅靠海洋生態系統固碳增匯還遠遠不夠。對此,利用市場機制來控制和管理溫室氣體排放,成為更強有力的減排手段。

  當“碳”成為一種可交易資産時,無疑為實現碳中和目標和推進經濟發展轉型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從威海榮成市海濱向海遠眺,當地一家海産品養殖企業的10萬畝確權海域一望無際,看似與尋常海水養殖基地無異。“給這片海做個三維透視,才能看出藏在海面下方的奧秘。”企業負責人介紹,眼前海域是一套立體養殖模式,上層養殖海帶、裙帶、龍須菜等藻類,中層養殖貝類,底層是人工魚礁,養殖魚、海參等。

  採用這一模式,不僅單産比傳統模式提高近30%,“藍色碳匯”也從中産生。藻類、浮游類植物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貝類又以藻類為食,將碳分子以生物沉積的形式排解到海底,這些沉積物又成為海參、沙蠶的“美食”。如此一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沉入海底,形成海洋碳匯,變現由此實現。

  2021年,威海在全國率先發放總額2000萬的“海洋碳匯貸”,該企業正是依靠這項技術拿到首筆貸款,質押物是42.5萬噸碳排放權。由此,看不見、摸不着的“藍碳”從無價變得有價,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實現“雙向奔赴”。

  在金融“活水”的滋養下,威海越來越多的藍色産業不斷迸發出新的發展活力。時隔一年,2022年5月,中國人壽財險威海市中心支公司與榮成市榮成楮島水産有限公司成功簽訂“海草床碳匯指數保險合同”,國內首款商業性海草床碳匯指數保險在威海成功落地。該險種以海草床碳匯富餘價值,包括固碳經濟價值和修復成本等作為補償依據,以海草床因特定海洋環境變化造成的碳匯減弱事件為保險責任,充分保障海草床固碳的生態效益和經濟價值。不久後,牡蠣養殖碳匯指數保險合同成功簽訂,全國首批漁業碳匯指數保險再次落地威海。

  “海洋碳匯保險和貸款,一個是為了保障固碳效果,一個是將固碳效果轉化為資金。”威海市藍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叢永平介紹,這些創新貸款與險種的開發應用,是碳匯價值多元轉化的一次金融嘗試,對擴大海洋資源利用、推動綠色金融創新、推動山東省海洋生態高質量發展具有開拓性意義。“我們正在為更多涉海企業申請‘海洋碳匯貸’提供碳匯計量與評估報告,讓藍碳由‘無價’變‘有價’的路徑更加清晰。”

  “碳”路向前,藍色經濟走深走實,搶佔藍碳國際制高點

  如期實現“雙碳”目標,一個重要方面就在於提升海洋生態碳匯能力。

  每到寒冬之際,榮成天鵝湖迎來近萬隻從西伯利亞、蒙古國等地遷徙而來的大天鵝,它們在此棲息4個月度過嚴冬。連續十幾年,榮成通過人工增殖大葉藻,實施濕地修復工程等措施,為越冬大天鵝營造良好的棲息環境。而大葉藻不僅是大天鵝的食物,其構築的海草床是近海海洋生物棲息、繁殖的場所,對維持海洋環境、調節全球氣候、凈化水質等也有着重要作用。據測算,修復養護1萬畝的海草床,可以中和20萬輛汽車每年的碳排放量(汽車每年平均行駛2萬公里),足見海草床蘊藏着儲碳固碳的強大力量。

  近年來,威海海洋部門與相關科研團隊合作,在天鵝湖、桑溝灣等海域實施海草床修復實驗,形成海草床修複國家標準2個,全市海草年育苗能力超過2000萬株,綜合實力全國領先。威海還在全國率先把海草床修復列入人工增殖計劃,截至目前,已修復海草床6750畝,固碳約6.2萬噸。

  開展典型濱海濕地藍碳本底調查工作,推進海岸帶生態系統修復,增加海草床面積……威海的每一步行動為發展藍碳經濟奠定着堅實的基礎,自2012年以來,全市累計實施了海域海島海岸帶“藍色海灣”等53個海洋生態修復項目,累計獲得上級補助資金超過22億元,帶動社會投資超過40億元,修復受損岸線超過120公里,修復濱海濕地超過1200公頃。藍碳——生態——藍碳的良性循環逐漸顯現。從“投錢變綠”到“以綠生錢”,佔全省1/3海岸線的威海打造了海洋生態修復“威海樣板”,為探索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突破口。

  搶佔藍碳國際制高點,發揮引領海洋碳匯創新的先發優勢,強化藍色經濟對城市發展轉型的帶動作用。如今,藍碳經濟已成為威海市建設創新型國際化海洋強市的重要引擎和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密碼”,城市國際化的海洋價值不斷彰顯。(記者 王玨)(完)

【糾錯】 【責任編輯:張建波】
//